分卷阅读115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防护服,再次出困惑的表情,“她穿的那套好像有灵力,很稀薄。但是有。这套没有。”池渔弹了下舌头,没多问。诸如灵力之类的玄学不在她所掌握的知识范围。

同时心里不自松口气:她多想了。好学实践的小神兽不是在测试那火怎么出现的。

房间温度适宜,池渔用极少的水洗漱完,吃了两块缩饼干躺上。原本计划只休息半小时,一觉醒来已经过正午。

简单用过餐,池渔便让陶吾帮她穿上防护服。

刚说要给陶吾穿,却看到她把自己那套进被子藏起来。

池渔问:“为什么不穿?”她含糊地回答:“太闷了,不舒服。”池渔耸耸肩,自己戴上手套,套上头盔。

——原形为半气态的神兽显然不是脆弱的碳基生物,微量接触应该不打紧。

两人顺着走廊一直往前走。

陶吾走几步便要摸下墙,池渔不免奇怪。

但看她有时眼角眉梢挂上如有收获的欣悦,便随着她的节奏或快或慢。

通道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闵秀带她们去住处途径两次分岔,但岔路都有一眼望得见的封锁门。

池渔数了七次,约莫多数岔口的距离在20米到30米之间,有两个超过40米。

第四个分岔口过去,灯管坏的多,亮的少。

经过第七个岔口,前面隐隐透出亮光,转过弯,眼前豁然开朗。

竟到了户外。

若说之前对天助镇有何设想,总是围绕“镇”字,勾画出平平无奇的乡村小镇。

因而看到比外面筒子楼更趋近自然、甚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生出些微惊讶。

大片连体建筑主调尽可能接近自然,亦即周边岩石和沙粒。外形不成方圆,穿的几何体复杂紧密,最大程度模仿大风手笔,塑造出不规则的柱体与立方体的结合体。

勉强看得出人工痕迹的,是那些同样不规则分布的小窗。

像沙堡,像防御工事,唯独不像住人村镇。

顶着灼热的太冲进最近的建筑,池渔回过身。

好的,其实她们走出来的地方也宛如一路上见多不怪的奇形雅丹——怪模怪样令平常人惊呼“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风蚀石墩与凹地的组合——外立面充斥着深浅不一但相互平行的刻痕,凹凸起伏甚有拼贴风范,出口细看也很像山石间的罅隙。

简单说,迄今为止所见,天助镇的设计师要么是就地取材,据地形进行住人环境改造的主题度假村;要么是不惜一切代价将其隐于大自然,避免被高空侦测。

可它所在的位置,内部结构,以及散发的微量辐,注定了它不可能是开发商一拍脑门搞出的奇葩旅游项目。

池渔取下头盔,拉过陶吾,咬耳朵道:“这地方,咱们两个,一步都不能分开。”陶吾看看她,做了个取手套的动作,指腹在她后颈点了下。

池渔余光看到一缕雾气从自己耳后延续到陶吾的尾指,随她收手的动作在空中留下极为轻淡的移动轨迹。

“分不开。”作者有话要说:网站评论升级,前台看不到,但是作者后台看得到,还是很希望看到大家的评论(是动力啊)_(:з」∠)_啊花社长20瓶;你要吃包子嘛?17瓶;银鱼10瓶;飨1瓶;非常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二十三章地表上的天助镇不大,大部分建筑收拾得干干净净,毫无人工残留。个别风吹不到的夹角一共搜到三只过期数年的罐头和七颗螺丝钉,以及一疑似筷子的木

考察组的车停在和她们来时相反的西北方,取的是另一条路。

这是一下午的收获。

约等于无。

到傍晚,池渔抱着试试的心态,沿着考察组员的脚印去沟谷转了一刻钟,倒是发现了两扇隐蔽且紧闭的门。

门前脚印纷重叠,金属门上留有撞击痕,新鲜得一塌糊涂,是考察组留下的。

看上下左右无人,池渔拉拉陶吾衣袖,打了个——反正她觉得是——破门的手势。

陶吾会了意,右手虚贴门上,示意她后退。

池渔边退,边用手势比倒计时:三、二……

头盔内置耳机嘟一声,提示新成员进入频道。

陶吾立刻收手:“闵秀来了。”紧接着,闵副组长的声音传进来:“小池总,你们在下面对吗?别走,我现在来接你。”几分钟后,闵秀深一脚浅一脚出现在坡路,将二人带向一座占地面积两百平方左右的圆形石屋。

下午勘查环境,陶吾指过这幢圆石屋,说里面有个红头发绿眼睛的异邦人在烧东西,池渔特意绕开。

第二遍经过,仍在烧。

圆石屋不知原先作何用途,里面未作切分,正北、正南、正东开了三扇门,若干小窗,光线通透,使内部显得空阔乃至空旷。

西南角放着一张十六人座的圆石桌,一旁摆有炊具、移动能源及若干工具箱。

这里应是被考察组选做室外活动点兼餐厅,之前应是做过辐检测,正在锅前奋力翻炒食物的红发外国姑娘没穿防护服。

见状,池渔也取下头盔。

“洛娜。”闵秀喊。

洛娜恍然未觉,略显笨拙地将锅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