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冷眼旁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这样一来,冯承乾就得把握好分寸,只要不分刺英国,控制好造舰规模与速度,就不会引火烧身。

每年造一艘主力舰,而且仅是五年规划,算不上过分。

即便再等五年,帝国海军也只有七艘主力舰,而且服役的不会超过五艘,连英国皇家海军的零头都不到。

俄国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还不是冯承乾最关注的事情。

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与冯承乾有关,甚至可以说是冯承乾一手引发的大事,即本向英国订购战舰。

经过近一年的谈判,英国与本达成协议,由英国提供贷款,为本建造四艘铁甲舰。

本,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国家。

只是,本不像俄国,有广袤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与丰富的资源。可以说,本的野心与实力极不相称。

促成此事的,正是沙皇一意孤行。

最初的时候,英国不想做亏本买卖,毕竟给本发放贷款,等于是在赌博,不见得能够收回来。明的英国人早就看了出来,本积极扩充海军,绝对不是为了本土防卫,而是要在远东地区大干一番。头脑再简单的人都想得到,本与大清迟早会干上一场,但是没人知道谁会是最后的胜者。如果本战败,那么英国提供的贷款将全部泡汤,别说连本带利全部收回来,恐怕连本金都得赔进去。

英国的资本家很明,自然不想做赔本买卖。

直到传出沙皇决定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消息,英国当局才改变初衷,认识到扶持本的重要

在远东地区,英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大清积弱积贫,还以天朝自居,定然不会跟英国联手遏制俄国。

那么,正在快速发展壮大的本,成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结盟的唯一对象。

只是,此时的本还不够强大。

在与英国签署了贷款购舰协议之后,本的外官专程来到柏林,提出从帝国采购几艘战舰,而且希望帝国同样能够提供贷款。

之前,本也从德国采购过战舰,比如建造“定远”舰的伏尔铿造船厂就为本建造过一艘小型军舰。问题是,帝国财政本来就捉襟见肘,而且帝国海军也在扩充规模,不可能为本提供贷款。

冯承乾一直在关注这件事,也早就料到本会向帝国求援。

为此,冯承乾提前做好了准备,即在本外官来到柏林之前就向腓特烈三世递了海军五年发展规划。

此举,等于收了帝国的多余资本,让帝国银行家无法为本提供贷款。

冯承乾没有直接反对为本提供贷款、帮助本建造战舰,毕竟这么做会让腓特烈三世怀疑他的忠诚度。

在冯承乾的暗中干预下,本外官非常失望的离开了柏林。

在欧洲列强海军军备竞赛的号角吹响之前,远东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就开始了,而且更加烈。

军备竞赛的直接结果,就是一场大规模战争。

虽然历史已经改变,但是本质上的东西并不会改变,比如由本的扩张野心所引发的清战争。

按照冯承乾的估计,清战争,也就是他知的中甲午战争肯定会爆发。

如果以双方海军舰队的扩充速度为准,那么这场战争将在一**五年前后爆发,因为到这个时候,本与大清的海军实力都将达到巅峰,而且本的国力已经不足以继续进行海军军备竞赛了。

在经济被军备竞赛拖垮之前,本肯定会发动战争。

这将是蒸汽时代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将是一场划时代的海战。这场海战,不但会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还将改变海军的发展方向。

当时,冯承乾也十分矛盾。

在内心里,他并不希望本取胜,因为这会给他热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可是他非常清楚,正是这场战争为腐朽的大清王朝挖掘了坟墓,最终葬送了这个极端落后、极端**的帝国。

如果大清没有在这场战争中战败,也许还能残几十年。

让腐朽的大清王朝再统治几十年,对中华民族有好处可言吗?

除了阻止帝国为本建造战舰,冯承乾没有做其他干预历史的事情,因为他既不想帮助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大清王朝,更不想为敌人做嫁衣裳,成为敌国的帮凶。至于大清与本的战争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冯承乾也无法预测,他只能顺应历史,当一个冷眼旁观者。

这一年,欧亚大陆与远东地区风起云涌,冯承乾却过得比较轻松。

为了避免与陆军发生冲突,德皇已经把战争部拆为两部分,冯承乾保留战争部长的名誉头衔,实为海军战争部长。让冯承乾稍意外的是,出任陆军战争部长的不是瓦德西,而是施利芬。

放下虚名,冯承乾反而轻松了许多。

再说了,与施利芬打道,要比跟瓦德西相互算计轻松得多。

只是,身在要职,麻烦事肯定少不了。

到了年底,一件事情就让冯承乾头痛不已。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