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涪水出广魏涪县西北,涪水出广汉属国刚氐道徼外,东南径涪县西,王莽之统睦矣。臧
进破涪城,斩公孙恢于涪,自此水上。县有潺水,出潺山。水源有金银矿,洗取火合之,以成金银。潺水历潺亭而下注涪水。涪水又东南径绵竹县北。臧
溯涪至于
,公孙述将王元降,遂拔绵竹。涪水又东南,与建始水合,水发平洛郡西溪,西南
,屈而东南
,人于涪。涪水又东南径江油戍北。邓艾自
平景谷步道,悬兵束马人蜀,径江油广汉者也。涪水又东南,径南安郡南,又南与金堂水会,水出广汉新都县,东南
入涪。涪水又南,枝津出焉,西径广汉五城县,为五城水,又西至成都,入于江。
南至小广魏,与梓潼水合。
小广魏即广汉县地,王莽更名曰广信也。
梓潼水出其县北界,西南人于涪。
故广汉郡,公孙述改为梓潼郡。刘备嘉霍峻守葭萌之功,又分广汉以北,别为梓潼郡,以峻为守。县有五女,蜀王遣五丁之,至此,见大蛇入山
,五丁引之,山崩,
五丁及五女,因氏山为五妇山,又曰五妇候,驰水所出。一曰五妇水,亦曰潼水也。其水导源山中,南径梓潼县。王莽改曰子同矣。自县南径涪城东,又南入于涪水,谓之五妇水口也。
又西南至小广魏南,入于垫江。
亦言涪水至此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也。北径垫江。昔岑彭与臧自江州从涪水上。公孙述令延岑盛兵于沈水。
左步右骑,夹船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余人,水为浊
。沈水出广汉县,下入涪水也。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旱山,北至安
县,南入于沔。涔水即黄水也,东北
,径成固南城北。城在山上,或言韩信始立,或言张良创筑,未知定所制矣。义熙九年,索遐为果州刺史,自成固治此,故谓之南城。城周七里,衿涧带谷,绝壁百寻,北谷口造城东门,傍山寻涧,五里有余,盘道登陟,方得城治。城北水旧有桁,北渡涔水。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桁渡沔,取北城,城即大成固县治也。黄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北至安
左入沔,为涔水口也。
译文漻水发源于江夏郡平县西边。漻水发源于北方的大义山,南
到厉乡西边,有赐水注入。赐水源出东方的大紫山,分为两条。一条往西
经厉乡南边,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个
,据父老们相传,都说这是神农出生的地方,所以《礼》称他为烈山氏。水北有九口井,子书中说,神农出生后,九井不藉人力而自然穿通,说的就是这条水。又说在一口井中汲水,诸井的水也都会动
起来。现在井已埋
,但遗迹仍依稀可辨。又说赖乡就是古时的赖国,有神农社。赐水就是厉水,往西南
,注入谬水。赐、厉音近,无怪赐水成为厉水’了。另一条从义乡西边
出,南
进入随县,又注入漻水。漻水又南经随县,往安陆
去。
往南过安陆县,注人涢水。
蕲水发源于江夏郡薪县的北山,北山也就是蕲柳山。蕲水上
承接希水的支
,往西南
经蕲山,从蛮中
出,所以把这个地区的蛮族称为五水蛮。五水指的是巴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薪水也是其中之一。蛮族恶徒恃着他们居处山川的险阻,世世代代干着抢劫的勾当。宋时沈庆之在西
一带讨伐蛮夷,就是这五水蛮。
往南过县西,晋时改蕲
县为蕲
县,把县治迁到江洲,并设置大
戍。后来齐时齐昌郡的郡治也迁到这里。
又往南到蕲口,往南注人江水。蕲水南对薪
洲,
入大江,汇
处叫蕲口。洲上有迁过来的蕲
县。
决水发源于庐江郡零娄县南方的大别山,大别山俗称檀公岘,是大别山的异名。决水经大别山出,在雩娄县兜了一个大弯。往北
过县东,雩娄县古时是吴国地方。《
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前547),楚子、秦人入侵吴国,到了雩娄,听说吴已作好准备,就退了回去。《晋书-地道记》说:零娄在安丰县西南,与安丰接境。所以《地理志》说:决水发源于零娄。
又往北过安丰县东边,决水从零娄县往北
经
备亭。《
秋》: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吴在
父打败诸侯军队,指的就是
备亭。安丰县老城,现在是边城郡的治所,就是王莽的美丰。世祖建武八年(32),把安丰封给大将军凉州牧窦融,立为侯国;晋时设立安丰郡。决水从该县往西北
,经过寥县老城东边,又
经老城北边。汉高帝六年(前201),把寥县封给孔蒙,立为侯国,人们称为史水县。决水又往西北
,汇合了灌水。灌水发源于庐江金兰县西北的东陵乡大苏山,也就是淮水。许慎说:灌水发源于零娄县,俗称浍水。褚先生所谓神
出产于江、灌之间,嘉林之中,就是指这条水。灌水往东北
经寥县老城西边,然后北
注入决水。所以《地理志》说:决水北
,到寥县注入淮水。灌水也是到寥县注入决水的。《
秋》:宣公八年(601)冬,楚公子灭舒寥。减文仲听到这个消息时说:对皋陶、庭坚不去祭祀,完全加以忽视,恩惠没有施及于百姓,使他们无援无助,这多么可悲呀!决水又往北
,在右边汇合了
泉水。
泉水上
承接决水,往东北
经
泉县老城东边。
泉县就是旧时的
泉乡,汉献帝时,封给太尉黄碗,立为侯国。又往西北
,在左边注入决水,汇
处叫
泉口。
又往北注人淮水。决水入淮处,俗称绘口;这不对,这是决水、灌水的入口。从前我曾因公到过淮水,舟车到后,就在决水边歇宿。我走访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与古名全不一致;探究水脉,查考《水经》,才知道这是决口。只因灌、浍读音相同,民间沿用惯了,反而把真名埋没罢了。
沘水发源于庐江郡灊县西南、霍山东北,灊是山名和水名。据《开山图》,灊山围绕的大山是霍山。郭景纯说:灊水发源于此,县也按水命名。《秋》: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吴国乘楚国有丧事而包围了灊。《地理志》说:沘水发源于沘山,而不说霍山;沘字也有写作淠字的。淠水又往东北
经博安县,
水发源在这里。
往东北过六县东边,淠水往东北
,在右边汇合了蹹鼓川水。此水发源于东南方的蹹鼓川,往西北
,在左边注入渒水。渒水又往西北
经马亨城西边,又往西北
经六安县老城西边。六安县就是旧时的皋陶国。夏禹把这地方封给他的小儿子,料理对他的祭祀。现在破塘中有一座大墓,楚人称坟墓为琴,民间相传叫公琴的,就是皋陶墓。汉高帝元年(前206),把六安划出来立为衡山国,五年(前202)改属淮南;文帝十六年(前164)又恢复衡山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立为六安国。就是王莽的安风。《汉书》中说的以舒人屠杀六人,六即指六安。晋太康三年(282),这里是庐江郡的治所。淠水又往西北
,分为两条,芍破就由此分出。又往北
经五门亭西边,往西北
经安丰县老城西边。按《晋书-地道记》,安丰县是安丰郡的属县,俗称安城。又往北
,汇合了濡水,然后
向西北奔去。往北注人淮水。沘水与淮水汇合的地方,叫沘口。
水发源于博安县,博安县就是《地理志》里的博乡县,王莽称为扬陆。
水上
在博安县麻步川承接沘水,往西北
出去,经过濡溪,称为濡水。
往北过芍破,西
与沘水汇合。
水从濡溪
经安丰县,北
注入淠水,汇
处也叫濡口。
往西北注人淮水。此后水就分散,一齐注入淮水。
肥水发源于九江郡成德县广乡西边,吕忱《字林》说:肥水发源于良余山,俗称连枷山,也有人叫独山。北
分为两条,施水就从这里分出。肥水又往北
经荻城东边,又往北
经荻丘东,在右边汇合了施水的支
。此水上口在合肥县东边承接施水,往西
经成德县,注入肥水。
往北过县西,北
注人芍陂,肥水从荻丘往北
,经过成德县老城西边,王莽改名为平阿;又往北
经芍陂东边,又往北
经死虎塘东边。芍陂凑上
承接井门,与芍陂水
往来相通,所以《水经》说,注入芍陂。肥水又往北
,在右边汇合了阎涧水。阎涧水上
在合肥县承接施水,往北
经浚遒县西边,水
蓄积成为
湖。
湖水从堤塘西北
经死虎亭南边,在横塘之间向西
注。宋泰始(465一471)初,豫州司马刘顺率兵八千占据了县城和周围一带地方,抗拒刘酌;赵叔宝带了五千
兵,送粮到死虎,被刘酌打得大败。塘水分成两条,洛涧就由此
出,有黎浆水注入。黎浆水来自芍陂。破水上
在五门亭南面承接涧水,分出断神水;又往东北
经五门亭东面一一五门亭在两水的汇合处。断神水又往东北
经神迹亭东面,又往北
,称为豪水,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条水。又往东北
经白芍亭东面,蓄积成湖,称为芍陂。芍陂周围约一百二十里,在寿
县南八十里,据说是楚国宰相孙叔敖所造。魏太尉王凌与吴将张休在芍陂作战,就是这地方。芍陂有五道闸门,以调节水
;西北有香门破,破水往北
经孙叔敖祠下,叫芍陂渎;又往北
,分成两条,一条东
注入黎浆水。黎浆水往东
经黎浆亭南面。文钦反叛,吴军北进,诸葛绪在黎浆据守抗拒,说的就是此水。黎浆水往东注入肥水,汇
处叫黎浆水口。又往北
过寿
县东边,肥水从黎浆北
,经过寿
县老城东边,就到长獭津。旁边有谢堂北亭,
宾送友都要来到这里;无论是水路陆路,过往舟车都要聚集在这里歇息。肥水又往西北
,在右边汇合了东溪。溪水向北分出一条水渠,往西南
经导公寺西边。寺旁临溪建塔,高五层;寺院屋宇闲静宽敞,溪边丘冈高峻陡峭,溪水又往西南
,注入肥水。肥水又往西
经东台下,此台就是寿
外城东北角的水榭。东边有湖,夏
里红
的荷花盖
湖面。
水经沟渠引入护城河,积成水潭,叫东台湖,也是肥水南
形成的。肥水往西
经寿
县老城北边,在右边汇合了北溪。溪水发源于北山,泉水从山上奔泻而下,冲刷着溪石,
泻于山涧中。山涧上面,密林
天,高枝上挂着太
。涧水
出山林,
过僧舍的右边、山渊寺的左边,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边嬉游;寺内寺外的人都从溪里汲水,泉水十分清净。溪水往西南
,陆道士的解南
庐就建在溪旁。庐舍虽不大,但平
闲居,尽够容身了,也是一处胜境。溪水往西南
,注入肥水。
北注人淮水。肥水又往西
,分为两条:右边的一条就是肥水的旧河道,截
蓄水,形成船官湖,用以停泊大小船只;左边的一条继续西
,经过石桥门北边。石桥门又叫草市门,外面有石桥通向北洲。洲上有西昌寺,寺院三面临水;佛殿里有三尊佛像,容貌
真,神态庄严,衣服华美
丽,是萧武帝所造。寺院西边就是船官坊,掌管舟揖的苍兑和管理水利的都水等官,都在那里营造制作。此湖北对八公山,这是一座林木不生的光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刘安是汉高帝的孙子,厉王的长子,礼贤下士,十分
好儒家之学。他招致了几十个擅长方术的人,个个都是出众的英才,有奇能异术,掌握着许多神仙秘法和道术宝典。一天忽然来了八位须眉皆白的老者,到门前求见。守门人说:我们大王喜
长生,现在各位先生并没有防止衰老的秘术,我们也不敢去享报。八位老者就都变成童子,淮南王十分敬重他们。八位术士都能炼金化丹,他们出入都和刘安一起,十分亲密;于是和他一同登山,把黄金埋在地里,白
升天而去。器皿里还留下仙药,
犬
过的,也都升天了。在他们升天的地方,踏过的岩石都下陷了,留下人马的足迹,所以这座山就得了八公山的名称。我曾攀登到山上,但人马的足迹已没有了,只有庙里的塑像还在。庙中塑了刘安和八位术士的像,都坐在挂了帷慢的坐榻上,就同他们在时一样;被服都非常华丽,手执羽
扇,身穿衣裙,手巾、水壶、枕头等什物,都同寺院里所见一样。庙前有碑,是齐永明十年(492)所立。山上有暗室和石并,崔淡说:我到寿
,登临北岭淮南主修道的静室,八公石井还在,就指这些遗迹。又说:左吴和王
、傅生等去寻找刘安,一同来到玄洲。崔淡回来后写了一篇记,题目叫《八公记》,其中都没有提到
犬升天的事。按《汉书》,刘安是谋反被杀的,葛洪却说他得道,在《抱朴宇》和《神仙传》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肥水又在左边接纳了芍陂渎,渠水自黎浆分出,引水
向寿
城北边,经过芍陂门右侧,北
入城。从前巨鹿时苗当县官,这里就是他留下小牛的地方。芍陂渎东边有东都街,大街左边一条路北面,有宋司空刘耐庙,是宋元徽二年(474)在东乡孝义里修建的。庙前有碑,那年开始刻碑,但直到齐永明元年(483)方才把它立在庙前。沈约《宋书》说:泰始元年(465)豫州刺史殷淡造反,明帝授予刘酌以辅国将军的封号,前去讨伐。殷淡只得投降。刘耐军令严明,秋毫无犯,百姓得到休养生息,他生时就为他立碑,碑文美化他言过其实。建元四年(482),原属吏颜幼明作庙铭,原僚佐庞
作庙赞,夏侯敬友作庙颂,都附刻在石碑侧面。芍陂渎水又往北
经相国城东面,相国城是刘武帝攻长安时所筑。厅堂馆舍,仍旧以相国为名。渎水北
出城,注入肥水。肥水继续西
,经过金城北面,又往西
,在左边汇合了羊头溪水。羊头溪水上口由芍陂给水,往西北
经羊头溪,称为羊头涧水。北经熨湖,在左边汇合了烽水皮。烽水渎在烽村南面承接淮水,往下注入羊头溪。溪水旁经寿
城西面,又北
经象门,从沙门往北
出,经过金城西门逍遥楼下面,往北注入肥水。肥水北
注入旧渠的横塘,这条堤塘是玄康南路的驰道,左通船官坊。肥水经玄康城往西北
,从北边
出,水边有个曲水堂,是游人纷集的地方。又往西北
,从前晋时,谢玄抗击符坚南侵,在八公山祈祷,在肥水之滨布置战阵。符坚遥望山上草木,仿佛都成人形,这里就是符坚战败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八公的神灵在保佑晋军,实际是符坚将亡,神志
之故。肥水继续往西北
,注入淮水,汇
处叫肥口。
施水也从广乡肥水分出,往东南注人湖中。施水在广
乡引入肥水,往东南
经合肥县。应肋说:夏水发源于城父东南,到这里与肥水汇合,所以地名叫合肥。阐胭也说:夏水发源于沛国城父东边,到这里汇合了肥水。我按这两条水的水脉、
向完全不同,夏水决无注入肥水的道理。可知应、阐二人的说法都不是确实的证据。原来夏月诸水暴涨,于是施水汇合于肥水,所以地名叫合肥,并不是说夏水汇合肥水。施水自成德东
,经过合肥县城南,县城四面环水,又东有逍遥津,从前水上原来有桥。孙权攻合肥时,张辽在桥北打败他,木桥桥板只留着两截没有拆去,孙权和甘宁踢马奔向桥头,谷利在后面扬鞭助势,于是才冲过桥梁。凌统身披恺甲,掉到水里,他好久才赶到,悼念阵亡的亲从,在渡头水边痛哭
涕。施水继续往东
,分为两条,支
向北分出,注入
渊。施水又往东
经湖口戍,往东注入巢湖,汇
处叫施口。
沮水发源于汉中郡房陵县的景山,往东南过临沮县境,沮水发源于东坟
郡沮
县西北的景山,就是荆山的前缘。景山峰峦峻峭高耸,上接层云。《山海经》说:这里出产金玉,也是沮水的发源地。所以《淮南子》说:沮水发源于荆山。高
说:荆山在左冯诩怀德县,这是因为洛水有漆沮一名的缘故。这里的引证却是错误的。杜预说:沮水发源于新城郡西南的发阿山,这是山的异名,沮水往东南
经沮
县东南,县里有一条漳水,往东
经县南,注入沮水。沮水又往东南
,经过泣
郡北边,接近高安县边界。坟
郡治所在锡城,高安县治所在郡治下,城即旧时新城郡的下邑。坟
郡是义熙(405-418)初年分新城郡而设置。郡城西边都是重沓的山岭。沮水南经临沮县西,有青溪水注入。溪水发源于县西的青山,青山东边有滥泉,就是青溪的源头。源头口径数丈,深不可测,泉水洁净而灵异,一到盛夏骄
如火,久旱无雨时,如以秽物投入,就会降下暴雨。水自源头东
,因发源于青山,所以叫青溪。
着轻舟溯
寻源,溪谷幽深峻峭,景
奇丽。盛弘之说:两旁林木茂密,枝叶凌空相接,悬崖峭壁上建造危楼,看去常有摇摇
坠之势。风声水声回
于青林底下,岩上猿鸣
漾于白云上面。游人常
目不暇接,来不及欣赏。所以山林隐逸之士喜
在这里栖身,水边修建了不少道士的庐舍。青溪又往东
,注入沮水;沮水又转弯
经临沮县南边。晋咸和年
间(326-334),这里是
沮郡的治所。沮水又往东南
,经过当
县老城北边。老城利用山冈的险阻之势而筑,北濒沮水,老城在东面一百四十里,所以叫东城,在绿林长坂以南―长坂,就是张翼德横矛却敌的地方。沮水又往东南
经驴城西边、磨城东边,又往南
经麦城西边,这就是从前关云长诈降的地方,接着又在这里反叛了。《左传》说:伍子青筑驴、磨二城来进攻麦城,就是谚语所说的:东驴西磨,麦城自破。沮水又往南
经楚昭王墓,陵墓东对麦城,所以王仲宣《登楼赋》说:西接昭丘。沮水继续往南
,与漳水汇合。
又往东南过枝江县东边,南
人江。
沮水又往东南经长城东边;又往东南
,注入大江,汇
处叫沮口。
漳水发源于临沮县东边的荆山,往东南过蓼亭,又往东
过章乡南边。荆山在景山东边百余里新城郡泳乡县边界上。虽然群峰竞相高举,但荆山却独出众峰之上。漳水往东南
,又折向西南,
经编县城南,城在旧县城东北一百四十里。西南有高
城,后来把治所迁移到许茂旧城,城南濒临漳水。漳水又往南
经临沮县章乡南边。从前关羽为保麦城,诈降而逃,潘璋就在这里杀了他。
漳水又往南经当
县,又往南
经麦城东边。王仲宣在东南角登楼,面对漳水作赋,写道:傍着澄清的漳水水口,凭依弯曲的沮水长洲。漳水继续往南
,汇合了诡水。《山海经》说:诡水发源于东北的宜诸之山,南
注入漳水。
又往南到枝江县北边的乌扶邑,注人沮水。《地理志》说:按《禹贡》,南条荆山在临沮县东北,漳水就发源在这里,往东到江陵,
进
水,注入河水。这不对亏现在漳水在当
县东南百余里处,在右边汇合入沮水。
夏水在江陵县东南从江津分出,江津豫章口东边有中夏口,这是从江水分出的夏水的.上口。屈原说:经过夏首向西航行,回望却看不见龙门。龙门也就是那城的东门。
又往东过华容县南边,华容县就是旧时睡容城。《
秋》鲁定公四年(前506),许人迁移到容城,就是此城。容城北濒中夏水,水从华容县东北
经成都郡旧城南边。晋永嘉年间(307一313),西蜀因变
与外界阻绝,把华容诸城划为成都王颖的封国。夏水又
经
趾太守胡宠墓北。汉太傅胡广是陪葬于皇陵的,但此墓旁却有一块胡广碑,所以世人就以为是他的墓了,但实际上不是。碑文据说是蔡伯喈写的。夏水
经范西戎墓南。王隐《晋书-地道记》说:陶朱公墓在华容县,立碑称,这是越国范氢的坟墓。晋《太康地记》、盛弘之《荆州记》、刘澄之《永初山川记》,都说墓在华容县西南,郭仲产说在县东十里。细看墓碑,所题的字说:已故西戎令范君之墓。碑文已剥蚀残缺,无法了解其人的生平了,只说范蠢是他的祖先。墓碑立于永嘉二年(308),我曾亲自到过那里,看过碑文中的记述,了解得也最清楚,所以这里应对诸说的错误加以纠正。夏水又往东
经监利县南边。监利县在晋武帝太康五年(284)立县,那里地势低洼,破塘池沼很多。西南从州陵东部边界经云杜、沌
,就是云梦泽地带。韦昭说:云梦在华容县,按《
秋》,鲁昭公三年(前539),郑伯赴楚,子产准备了农具来耕耘江南的云梦。郭景纯说:云梦就是华容县东莆的巴丘湖。杜预说:枝江县、安陆县有云梦,连片的洼地跨于江河两岸,所包括的地区十分宽广。夏水又往东
,有夏杨水注入。夏杨水上
在竟陵县的拓口承接杨水,往东南
,与中夏水汇合,称为夏杨水;又往东北
经江夏惠怀县北边,向东北
去。
又往东到江夏郡云杜县,注人沔水。
应韵《十三州记》说:从江水分支入河水的是夏水的水源,夏水一名,是由分江而来的。冬天水涸断
,到了夏天又有水
通了,所以有夏水之称。此水既有中夏的称呼,也就包含了大夏一名了。水
注入处,称为堵口。郑玄注《尚书》,释沧
之水时说,现在叫夏水,来源相同,只是年代久远,名称也变了。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说,夏水,古文以为就是沧
,《渔父》歌中曾唱到它。照此说来,夏水应当是从河水
过来的。但现在看来,夏水是江水分支
入河水,而不是从河水注入夏水的。若是河水注入夏水,那么就势必往西南
,不会有《尚书》中又往东
的说法了。我也以为不是如此。从堵口以下起,河水统兼夏水之名,与江水汇合,称为夏油。《
秋左传》说,吴攻楚,沈尹
逃到夏纳。杜预说:汉水曲折长
入江,汇
处就是夏口。
羌水发源于羌中县参狼谷。
羌水俗称天池白水。《地理志》说:发源于陇西羌道,往东南经宕昌城东边,宕昌城西北距天池五百余里。羌水又往东南
经宕婆川城东边,向东南
去。从前姜维进犯陇右,听说钟会已进入汉中,就领兵退回。他知道雍州刺史诸葛绪驻兵于桥头,从孔函谷将往北路走,诸葛绪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但姜维却改走北路。他渡过桥头,进入剑阁,诸葛绪去追,却没有追上。羌水又往东南
,
部水注入,
部水发源于东北的
部溪,往西南
经安民戍,又往西南注入羌水。羌水又往东南
经武街城西南,又往东南
经蔑芦城西边,羊汤水注入。羊汤水发源于西北方
平北境的汤溪,往东南
经北部城北边,又往东南
经五部城南.边,往东南
,在右边汇合了妾水。妾水从西南
来,水源所出处不远。羌水又
经葭芦城南,
经余城南,又往东南
,在左边汇合了五部水。五部水有两个源头,出自南五部溪和北五部溪,往西南
,合成一条,然后转向东南,注入羌水。羌水又往东南
,到桥头汇合了白水。桥头东南距白水老城九十里。
又往东南,到广魏郡白水县与汉水汇合。又往东南
过巴郡阖中县,又往南到垫江县东边,南
人江。
涪水发源于广魏郡涪县西北。
涪水发源于广汉属国刚氏道的徼外,往东南经涪县西边。涪县就是王莽的统睦减
进军攻破涪城,就在这里杀了公孙恢。从这里溯
而上,县境内有潺水,潺水发源于潺山,水源有金银矿。用水来淘取矿砂,用火来熔冶,就可以制成金银。潺水
经潺亭,注入涪水。涪水又往东南
经绵竹县北边。减
从涪江逆
而上,直到平
,公孙述的部将王元投降,于是攻取了绵竹。涪水又往东南
,与建始水汇合。建始水发源于平洛郡的西溪,先往西南
,然后转向东南,注入涪水。涪水继续往东南
,经过江油戍北边。邓艾从
平景谷小路跋山历险奇袭蜀国,就是经过江油、广汉的。涪水又往东南
经南安郡南边,又南
与金堂水汇合。金堂水发源于广汉新都县,往东南
,注入涪水。涪水又往南
,分出一条支水,西经广汉五城县,叫五城水,又西
到成都,注入江水。
往南到小广魏,与梓渔水汇合。
小广魏,是广汉县地区,王莽改名为广信。
梓潼水发源于该县北界,往西南注人涪水。
小广魏,就是旧时的广汉郡,公孙述改名为梓潼郡。刘备嘉奖霍峻守霞萌有功,又划广汉北部另立梓渔郡,派霍峻当太守。县里有五位姑娘,蜀王派遣五个兵丁去她们,到了这里,看见一条大蛇爬进山
,五个兵丁去拖它,拉崩了山,五个兵丁和五位姑娘都被
在下面,因此称此山为五妇山,又叫五妇候。驰水就发源在这里,又名五妇水,也叫潼水。这条水发源于山中,往南
经梓潼县,王莽改名为子同。水从县南
经涪城东边,又往南注入涪水,汇
处叫五妇水口。
又往西南,到小广魏以南注人垫江。
也有人说,涪水到这里注入汉水,又称内水。往北经垫江。从前岑彭和减
从江州出发循涪水而上,公孙述命令延岑在沈水部署强大的兵力。藏
左翼为步兵,右翼为骑兵,在两边拥着船前进,声势震动整个山谷,大败延岑军,斩首和落水淹死的多达万余广,把整条江水都
浑浊了。沈水发源于广汉县,下注于涪水。
涔水发源于汉中郡南郑县东南的旱山,往北到安
县,往南注人沔水。
涔水就是鬵水,往东北经成固南城北边。城在山上,有人说是韩信开始修筑,也有人说是张良创建,不知到底是谁造的。义熙九年(413),索遐当果州刺史,身在成固而设治于此,所以叫南城。城周长七里,前临山涧,四周山谷环绕,悬崖绝壁高达百丈。从北边谷口到城东门,沿山边循着溪涧走,从盘旋曲折的山路登山,约五里余,才到城里。城北水上旧时有浮桥,可通滓水北岸。水北有赵军城,城北又有一道浮桥跨过酒水,可到北城;这座城就是大成固县的治所。鬵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
经馆北,北
到安
,在左边注入沔水,汇
处叫三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