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共和国上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军,占领淅赣铁路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4月22~23,总前委依据沿江

******

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34、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

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帅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金坛、滦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之线向长兴、吴兴(今湖帅)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

******

军,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

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沿江东进的任务,改为与第3、第5兵团并肩向淅赣铁路沿线进,追歼逃敌,控制淅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保障第三野战军作战的翼侧安全,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的警备任务。

各部队接到命令后,不顾疲劳,不待重火器和辎重到达,克服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疾进。4月26,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滦以西、以南地区歼

******

军第4、第28、第51军各一部。

******

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多路追击下,不敢再沿宁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帅。27,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

******

军第4、第28、第45、第51、第66军等5个军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地区,经两天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

5月3,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的策应下,经屯溪、婆源、乐平等地,于5月4~7相继占领淅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

******

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

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黄陂,近武汉。

攻占上海,歼灭汤恩伯集团主力,解放武汉、南昌等地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个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四川。

****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淅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淅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淅皖边界地区

******

军的任务;第9、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

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淅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体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第四野战军于从5月14武汉以东团风至武200多里地段南渡长江,如雷霆之势进军江南,16、17,相继解放武汉三镇。

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口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吴冰,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害、歼灭全部守敌。5月12,上海战役开始。

至22,将汤恩伯集团主力缩到苏帅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该两兵团于乃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采取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市区和宝山、吴冰。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破坏,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

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淅东、淅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建配、南平等地;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占领南昌。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开始举行汉诗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争取了

******

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输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起义,17解放华中经济中心武汉“月2,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

******

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

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

******

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淅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1949年10月1,新中国成立。南京凭借多年的战功成为了共和国的上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