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毒計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朝廷對袁甲三的態度,滿朝文武心中都有數,袁甲三自己也有數,他知道等到長捻子被平定之後,就該輪到自己倒黴了。此時袁甲三的“袁家軍”正在河南北部的安陽、濮陽和山東的聊城一代參與圍困蘇天福。
至於苗沛霖,則是淮北地區第一大軍閥,淮北的亳州、宿州,蘇北的徐州等地全是他的地盤,其擁兵十餘萬。
苗沛霖和其他團練頭子不同,其他人,包括袁甲三在內,都是世家出身,在組織團練以前,不是朝廷官員,就是當地士紳,而苗沛霖則出身貧苦。
苗沛霖雖窮,但是志氣卻高,一邊種地,一邊讀書,最後真讓他中了一個秀才。沒等他繼續往上考,捻子就在蘇北鬧了起來。
野心的苗沛霖
覺機會來了,就跑到捻軍之中投奔了“大漢永王”捻軍盟主張樂行。捻軍之中都是一些沒文化的農民,苗沛霖這個秀才就成了捻軍中絕對的高級知識分子,深得張樂行看重。
只不過捻子連太平軍都不如,捻子的管理結構是宗族管理,這就註定了外人永遠無法進入真正的權力核心。苗沛霖在捻軍中混了一陣子,覺出頭無望,就離開了捻軍,投奔了清軍。
在捻軍之中,苗沛霖靠着秀才的身份深得張樂行器重,所以就養成了自傲的子。自信滿滿的苗沛霖離開捻軍之後,跑到知府衙門那裏找到知府老爺侃侃而談,闡述自己的平捻方略。提出了“高建寨,廣積糧,勤練兵”的方針。
當時的捻子和長勢力還不大,淮北地區還沒有受到波及,很多人都認為這次的捻子和以往的災年
寇一樣,鬧騰不了幾天就會被朝廷大軍剿滅。所以,當苗沛霖將捻子描繪成了朝廷第一大敵,要嚴加防範的時候,就被不耐煩的知府老爺直接趕出了衙門。
被知府老爺趕了出來,苗沛霖又返回了老家,跑到族裏在族人面前大談建立團練,守衞鄉土的的策略。當然,苗沛霖再度碰壁。
為了餬口,在接下來的三年中,苗沛霖在鄉里開了私塾,靠教孩子們讀書混幾個大錢買米下鍋。
1856年,也就是咸豐六年,益壯大的捻子大軍打到了淮北,開始攻擊苗沛霖的家鄉。清軍不堪一擊,屢戰屢敗,沒幾
就退出淮北,將這大片土地讓給了捻子。捻子殘暴非常,燒殺搶掠,所過之處如同人間地獄。淮北百姓驚恐不已,不知所措。
這時候,鄉人才想起了苗沛霖這個人的提議有多麼的正確,於是當地鄉紳共同出資,組織團練,由苗沛霖統領。
不可否認,苗沛霖還是有幾分能耐的,上任之後,屢戰屢勝,迅速就將捻子的勢力逐出了淮北。不過,苗沛霖在逐捻的過程中,也不允許清軍進入他的地盤。就這樣,淮北成了他苗家的私產。
到咸豐十年左右,苗沛霖的勢力幾乎可以和曾國藩相提並論。朝廷為了籠絡他,在三年的時間內連升他八級,最終他做到了二品的布政使一職。
苗沛霖此人野心,在掌握了淮北之後,他竟然對清軍地盤也產生了覬覦之心,咸豐十年,苗沛霖趁着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的機會,悍然發兵進攻清軍,奪取清軍大片領土。
此刻的苗沛霖認為清朝氣數已盡,所以他學着鳳陽老鄉朱元璋揭竿而起。咸豐十年秋,苗沛霖接受了太平天國的冊封,號為“奏王”負責管理淮北。
不過在幾個月之後,形勢逆轉,安慶陷落,太平軍大受挫折。河南、山東的捻子也連連戰敗,發覺形勢不對的苗沛霖又改換了旗號,宣佈歸順朝廷。
對於這種地方勢力,朝廷是儘量的安撫,所以在接到苗沛霖降服的奏摺之後,朝廷宣佈既往不咎,照常任用。
最近隨着發捻聯軍進黃河,苗沛霖的作用也凸顯了出來。在接到朝廷調令之後,苗沛霖親帥十萬大軍聯合山東、河南境內的清軍、團練共計二十萬人北上山東,將發捻聯軍堵在了山東中部數府之間。
得知苗沛霖將自己的後路堵住,捻軍盟主張樂行親自寫信勸降。苗沛霖接到信之後,有於張樂行昔
器重之恩,所以決定再度反清。
當然,張樂行的勸降信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實際上,苗沛霖一直不是真心歸附朝廷,他明白,長捻子一旦覆滅,就是他大難臨頭的那一天。
李明峯心中暗想:“苗沛霖在黃河以南,袁甲三在黃河以北,這兩人要是一起發難,過河的蘇天福不但不會遇險,而且還有可能趁機聯合諸多勢力擊潰清軍!
僧王早有準備,鐵定會把常勝軍等非嫡系部隊放到最前面,而將自己的部隊放置在一個有利的位置。到時候僧王再帶領嫡系部隊堵住退路,下令常勝軍向前殺敵。李明峯退後不得,只能拼死向前。就憑起碼發捻聯軍和袁、苗二人的近四十萬部隊,也足夠讓常勝軍全軍覆沒!”苗沛霖和袁甲三的部隊之所以稱之為“苗家軍”、“袁家軍”這是因為兩軍的高層將領全部由苗袁二人的族親組成。朝廷要想除掉這兩支軍隊“斬首行動”是不可行的。因為即便誘殺了苗沛霖、袁甲三,他們的部隊也會立刻轉由他們的兄弟叔侄來控制。
到時候“斬首行動”反倒會給苗袁兩軍提供造反的藉口。而且天下團練無數,不知內情的人只會以為朝廷開始卸磨殺驢了,他們很可能為了自保而跟隨苗、袁兩軍起兵反清,這樣的話,事情就會變得更加不可收拾。
所以,最佳的處置方法就是任由苗、袁造反,這樣公理就在朝廷一方。而且因為事先已知內情,朝廷可以早做準備,勝率大增。
奕、文祥經過密議,認為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將常勝軍和其他不歸滿蒙親貴調遣的軍隊送到最危險的地方,讓他們和反賊互相消耗。
一旦事起,常勝軍只有敗亡一個結果。即便算李明峯走了狗屎運,常勝軍也必定元氣大傷。常勝軍若是沒了強悍的戰鬥力,李明峯的小命也就難以保住了。
“鬼子六好狠!”李明峯眯着眼睛道。
“你有辦法對付嗎?”慈安低聲問道。
李明峯聽出慈安的語氣中充滿了憂慮,心中不一暖。
“放心,我沒那麼笨。既然事先知道了,我就有辦法保命!”李明峯説的這麼絕對完全是為了安撫慈安,其實他內心中對這一戰的勝負把握也不大。
即使沒人暗算他,哪怕是僧王帶着大軍和他並肩作戰,要想對付四十萬反賊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更何況孤軍奮戰?
李明峯暗道:“不行老子就投降捻子,起兵反清!到時候奕你就哭吧!”當然,李明峯這也是一時憤的想法,其實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投靠長
、捻子。太平天國的對外政策導致其和英法列強水火不容。在如今的世界局勢下,一個得不到西方援助的勢力是無法取代能獲得西方援助的清王朝的。
李明峯永遠不會站在失敗者一邊,所以即便在朝廷會受擠壓,他也不會投降長。
慈安又道:“剛才已經議定了,明文祥親自率領
兵五萬趕往滄州,協助僧王作戰。”李明峯冷冷的道:“哼!他們是怕事情鬧大了,最終收拾不下來,所以先增援些部隊。有僧王的蒙古
兵,再加上黃河天險,還有滄州、河間的堅固城池。只要做好準備,苗、袁即使叛亂順利,也休想攻破滄州、河間防線,更別提威脅京師了。”慈安輕聲道:“老六
明的很,李大哥,你不如上個奏摺稱病不出得了。反正憑僧王和文祥兩人就足夠對付亂賊了!”隨着時間的
逝,慈安和李明峯之間的
覺又恢復到了數月之前的那些
子,慈安不自覺的又開始以“大哥”來稱呼李明峯了。
李明峯隨口道:“賊勢頗大,軍情緊急,我要是害怕被小人算計而置社稷安危而不顧,那又怎麼能對得起朝廷的信任和重用?數月之前,杏兒你就因為肅順發難而吃盡了苦頭,險些丟掉命。那次以後,我就發誓,今生不會讓你再落入險境!
這次僧王、文祥萬一戰敗,京師就會被逆賊圍住,那豈不是違背了我自己的誓言?常勝軍雖然僅有不足兩萬人,但是武器犀利,起碼能頂五萬人馬用。多我這麼一支部隊,起碼能將勝算提升一成。即便這次常勝軍損失過大,甚至全軍覆沒,我也在所不惜!”
“李大哥,你…你…”慈安面通紅,不知該如何回應。
這個二十餘歲的小女子哪裏能想到,李明峯純粹是説的好聽,實際上是另有打算。她聽到李明峯為了自己竟然連命都可以不要,只覺心頭一顫,眼眶都濕潤了。
這時,門外突然傳來了小梅的喝斥之聲:“誰敢擅闖鍾粹宮?腦袋不要了嗎?”
“雜家奉了西太后的旨意,前來探望東太后,你進去通報一聲。”這聲音尖細非常,李明峯覺十分耳
。
“安德海!”這個名字出現在了李明峯的腦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