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該怎幺做就怎幺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讀了一會,羅張維就從其中找到幾篇有用的:一:餘與別松宿道觀,別松腹脹甚巨,至茅房而無有出。道聞,乃取觀內大樹果,搗而熬之,以金針度其水入別松之穀道。須臾,腹瀉不止。問及何物,“皂莢耳”。偷與吾雲:“偶與小徒戲,每則用此物洗其,以去穢也。”笑男女之事,人之本
,非道僧可以免也。
看到這,羅張維知道這是古代洗腸的一個方法,皂莢水用胰子水就可代替。
至於金針,獸醫的大針筒應該可以吧,心裏打算着哪天去縣城獸醫站要點來。
接着往下看:餘戲道雲:“男女之妙何如哉?”答曰:“各有所好也,男未有女深,女未有男緊。”證雲:“嘗以布裹大豆之,以水慢浸,待其脹而擴,如此反覆,三天而得入。”羅張維想了想,覺得自已
入李靜芷
門裏的東西也快起作用了,估計現在用豆布袋是來不及了。轉而一想,作了給方娉方婷她們使也好啊。
還有一則:餘為雲南布政使二公子西席時,偶見其前掛一鏈,鏈珠甚大,有廿多餘,過於佛珠;餘問何所來,曰祖父賜。細察乃古之
具也,名不甚詳。唯有書記之:珠鏈,
具也。每廿珠為一串,珠大而糙,用時則繫一線於女
,珠鏈自女陰過而繫於
繩,則每步必磨。
羅張維明白這是古代具,可是怎幺做,心裏還是沒底,又接着往下看:為布政使西席時,嘗與客談,一儒雲:“今人用棗取其早生貴子,然古之嫁娶,藏幾紅棗於新娘之私,待
房之時令新郎取而食之,用以壯身。”偷觀東翁,果有怒
,嘗聽人云東翁好吃其妾之棗,今果證也。
羅張維沒想到棗子還有這樣的用法,心裏迫不及待的想試試,便起身走出教室,四處尋找棗子去了。
李靜芷好不容易捱到下了第四節課,進入家門就看見羅張維正在忙活着往一條拇指,十多公分長的袋子裏裝豆子,旁邊的桌子上放着四個已經做好的了。
“回來了。”羅張維打着招呼,好象是他的家而非李靜芷的家。
“啊,”課堂上的幻覺還衝擊着李靜芷,有氣無力的應着。
“來來,把褲子下來。”羅張維放下手的活,從兜裏掏出好幾把紅棗,見李靜芷沒動作,把她拉過來,伸手解她的
帶。
李靜芷急忙按着他的手,哀求道:“別,娉兒婷兒她們要回來了。”
“我知道,我又不是要你,就把這幾個棗放到你的小
裏。”説着又開始解。
“別,別。”李靜芷依然按着羅張維的手,哀求着,“等晚上,晚上。”
“哼,”羅張維送開了手,看着李靜芷,“你今天有志氣的嘛,騷貨。”
“……”李靜芷低頭,一言不發。
羅張維等了會,見李靜芷沒有什幺行動,心裏有點生氣。於是又坐下,從上衣口袋裏掏出兩封信,心想:“還好我沒把秦憶本的信給撕了,不然現在就沒辦法了。”拿着李靜芊那封信,丟在李靜芷的面前,“我今天去縣城的時候,想你也很久沒看見小芊了,想的慌,就特意去了趟縣一中,看了看她,這是她的信。”其實羅張維讓李靜芊寫信的目的本是萬一李靜芷懷疑他的時候可以用來證明他確實去過縣城,現在又被用來當作情攻勢的道具。
“不過現在説這些也沒用了,我要是知道你這樣我繞這幺遠的路去一中幹嘛去。”然後又拿着秦憶本的信,晃了晃,口中仍然嚇唬着:“這信是監獄的領導讓我轉的,人説輝放是反革命分子,不能通信,還勸我少跟他來往,其實我圖個什幺啊。”説着,也扔在桌子上,“我也不知道信裏寫什幺,自己看吧。”説着,裝做很悲傷的樣子收拾了一下就走了,回到自己的家,躺在炕上,心裏盤算着:“有秦憶本那封信,看你還不來求我。到時候看我怎幺整你。”剛躺了一會,就聽見有敲門的聲音,心中暗喜,“誰啊?”
“我是方婷,羅校長。”看來李靜芷不好意思來,只得叫女兒來。其實李靜芷讓方婷來而不讓方娉來的原因是因為方婷雖然調皮,但是嘴巴特別的乖巧,也會撒嬌,比姐姐方娉的温柔安靜來説,特別討人喜歡。
“哦,你等着,我給你開門去。”羅張維本來不打算開門,最起碼要李靜芷哀求一會,可是一聽來的是方婷,覺得機不可失,就去給她開了門。
“方婷啊,你來做什幺啊?”羅張維把小姑娘讓進來,在關門的時候並沒有栓,農村夏天午睡都到2,3點,肯定沒有人來。
方婷跟隨羅張維來到正屋,坐在一個凳子上,清脆的説着,“羅校長,我媽媽説讓您過去吃飯。”
“哦,我不去了,你和你媽媽説我吃過了。”雖然拒絕了小姑娘,但羅張維並不着急讓她走,心裏正在盤算着怎幺樣才能把小姑娘哄的自願獻身。
“不行,我媽媽説一定要把你請去。”小姑娘倒是聽媽媽的話。
“我要是不去,怎幺辦?”羅張維一邊逗着一邊想法子。
“你要是不去……”方婷可愛的皺着眉頭,歪着頭,嘴裏咕囔着,似乎在想什幺好法子。
羅張維看着眼前的小美人,想起昨天晚上她着
的樣子,慾火大盛,想着不能拖太長的時間,不然李靜芷就來找女兒了,便打斷方婷,説:“其實我不去是有原因的。”
“哦,什幺原因啊?”好奇與活潑往往共存,對方婷來説也是如此。
“是這樣的,你發現沒發現你媽媽最近老哭着臉?”羅張維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
“是啊,是啊,我和姐姐都發現了,又不敢問。你知道是怎幺回事嗎?”小姑娘興奮的問着,看她的表情,就知道不是為了能替母親分憂而高興,而是滿足於自己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