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後記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三年前,我猶豫是否寫這本書時,最大顧慮是一個記者在書裏寫這麼多“我”是否不妥,六哥説不在於你寫的是不是“我”在於你寫的是不是“人”這本書才得以開始。
當中數年我停停寫寫,種種不満和放棄他都瞭解,不寬,也不督促,只是瞭解這必然發生。我才有氣力寫下來。書稿完成後他承擔了大量編輯工作,編輯時他曾説過有點悠然的快樂,是我作為作者的最大獎賞。
餘江波是我《看見》欄目的原同事,這本書很多具體的材料與修訂工作都是他的心血,他曾是我博客的讀者,一再告誡我,不要偷懶簡單地使用過去的材料,讀者是不會満足的。必須重新與生活打滾,不斷地深化材料,他的嚴苛是對的。
謝何帆承擔了這本書相關法律問題的修訂工作。也
謝張宏傑,汪汪,老頹,牟森,土摩托,三年中,寫是一件不知所往的事,還好有朋友相互伴隨。
謝謝廣西師大出版社的幾位編輯楊靜武、周昀、陳凌雲,他們對書中每期節目的內容都進行了核實,對書稿的結構與文字提出了中肯的見解與建議,使這本書得以規避很多⽑病。
謝梁建增先生對這本書的愛護與關切。
謝張潔、李倫以及所有共事者對我的全部寬容。書中封面照片是在重慶開縣⿇柳村採訪時陳威拍攝的,部分現場照片由席鳴拍攝,
謝他們。
老範現在是《看見》欄目的主編,與我一起工作,老郝當了媽媽,我們仨沒有失散。
謝我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