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昭九年盡十二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冠而敝之可也”《玉藻》亦云:“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可也”鄭玄雲:“本大古耳,非時王之法服也”是言本古而暫冠,既加而即棄。是禮成而棄其始冠,故云“弁髦而因以敝之”也。弁有爵弁、皮弁,嫌緇布之冠不得名弁,故云“弁亦冠也”《周禮》“弁師掌冕”是弁為大名也。劉炫以為弁、髦二物,以童子垂髦為髧彼兩髦,又云因以敝之者,謂親沒不髦。案禮,加冠以後,親沒以前,身即成人,猶自垂髦,何得雲“童子垂髦?髦既親沒乃棄,杜注何以不言親沒也?若三加之後,棄弁不棄髦,杜注何得雲“棄其始冠”?故言“弁、髦因以敝之”既連髦而言,明非親沒之髦也。髦之形像,鄭注《士喪禮》雲“未聞”先王居檮杌於四裔,以御螭魅,言檮杌,略舉四凶之一。下言四裔,則三苗在其中。o檮,徒刀反。杌,五忽反。裔,以制反。御,魚呂反。螭,敕知反。魅,本又作鬽,武冀反。
[疏]注“言檮”至“其中”正義曰:文十八年傳稱:舜臣堯“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先儒皆以為渾敦,驩兜也;窮奇,共工也;檮杌,鯀也;饕餮,三苗也。此傳以晉率陰戎伐潁,止須言饕餮耳,而云檮杌者,略舉四凶之一耳。下言四裔,則三苗在其中可知也。若直説鯀,當言居檮杌於羽山,不須言四裔也。
故允姓之,居於瓜州。允姓,陰戎之祖,與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o
,古顏反。瓜,古華反。敦,都門反。煌音皇。
[疏]注“允姓”至“敦煌”正義曰:此言主責陰戎。知允姓,陰戎之祖也。言“允姓之”者,謂其
之人,惡言之也。《尚書》雲:“竄三苗於三危。”此言允姓居於瓜州,時同而人別,知與三苗俱放於三危也。
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僖十十五年,晉惠公自秦歸。二十二年“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使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邑外為郊,郊外為甸。言戎取周郊甸之地。o
,彼力反。甸,徒遍反。焉,於虔反,又如字。
[疏]“則戎焉取之”o正義曰:焉猶何也。若不由晉,則戎何得取周之地也?
o注“邑外”至“之地”o正義曰:《釋地》雲:“邑外謂之郊。”《周禮·載師》“掌任土之法”具敍王畿之內,遠近之次,自國中以外,有近郊、遠郊、次甸、次稍、次縣、次都,是郊外為甸也。陸渾之戎居伊洛之間,是取周郊甸之地。
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咎在晉。o咎,其九反。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難乎?后稷修封疆,殖五穀,今戎得之,唯以畜牧。o殖,時力反。疆,居良反。畜,許又反,一音許六反。牧音目,又音茂。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民,人。謀主,宗族之師長。
[疏]“我在”至“主也”o正義曰:“言我周存在於伯父有益,如衣服云云。
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伯父猶然,則雖戎狄,無所可責。晉率陰戎伐周邑,故云然。
[疏]“雖戎”至“一人”o正義曰:言伯父我親猶自如此,則雖戎狄,其何有思義於我一人?既無恩親,侵我亦無可責。
叔向謂宣子曰:“文之伯也,豈能改物?言文公雖霸,未能改正朔,易服。o伯如字,又音霸。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翼,佐也。自文以來,世有衰德,而暴滅宗周,宗周,天子。以宣示其侈,諸侯之貳,不亦宜乎?且王辭直,子其圖之!”宣子説。王有姻喪,外親之喪。o説音悦。
[疏]“王有姻喪”o正義曰:隱元年傳雲:“士逾月,外姻至。”姻是外親,故杜雲“外親之喪”也。服虔雲:婦之父曰姻。王之後喪父,於王亦有服義,故往吊。案父為姻,雖有此稱,王之納後,必取諸侯之女。後之父母,不得身在京師。往吊可耳,何以得致襚也?以致襚言之,知是外親之喪耳。不知外親喪是誰死。
使趙成如周吊,且致閻田與襚,襚,送死衣。o襚音遂,贈死衣服。反潁俘。王亦使賓滑執甘大夫襄以説於晉。晉人禮而歸之。賓滑,周大夫。o俘,方夫反。滑,乎八反,又於八反。説如字,又音悦。
夏,四月,陳災。鄭裨灶曰:“五年,陳將復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產問其故。對曰:“陳,水屬也。陳,顓頊之後,故為水屬。o復,扶又反,下注復封皆同。
[疏]“陳,水屬”o正義曰:陳,顓頊之後。顓頊以水德王天下,故為水屬也。陳是舜後,舜為土德,不近言土屬,而遠系顓頊為水屬者,蓋裨灶知陳將復興,須取水為占驗,假此以為言耳,未必帝王子孫,永與所承同德。楚之先世,嘗為火官,即以火為楚象。豈復五行之官,後世皆依其行乎?此皆賢哲有以知之,非吾徒所測。
火,水妃也,火畏水,故為之妃。o妃,方非反,一音配,注同。
[疏]注“火畏”至“之妃”o正義曰:陰陽之書,有五行妃合之説:甲乙,木也。丙丁,火也。戊已,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畏金,以乙為庚妃也。金畏火,以辛為丙妃也。火畏水,以丁為壬妃也。水畏土,以癸為戊妃也。土畏木,以已為甲妃也。杜用此説,故云“火畏水,故為之妃”也。服虔雲:“火,離也。水,坎也。《易·卦》:《離》為中女,《坎》為中男,故火為水妃。”而楚所相也。相,治也。楚之先祝融,為高辛氏火正,主治火事。o相,息亮反,注同。
[疏]注“相治”至“火事”正義曰:相訓助也。主火而助君為治,故以為治也。二十九年傳曰:“火正口祝融。”顓頊氏有子曰犁,為祝融。《楚世家》雲: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犁。犁為高辛氏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作亂,帝使黎誅之而不盡,帝誅黎,而以其弟吳回為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六曰季連,楚其後也。是楚之先為火正,治火事。
今火出而火陳,火,心星也。火出,於周為五月,而以四月出者,以《長曆》推,前年誤置閏。
[疏]注“火心”至“置閏”o正義曰:襄九年傳曰:“心為大火”十七年傳曰:“火出”
“於周為五月”今經書“四月,陳災”傳言“火出而火陳”火得以四月出者,《長曆》雲:閏當在此年五月,後而在前年,故火以四月出也。《長曆》以為前年閏八月,則此年四月五得中氣,二十
得五月節,故四月得火見。
逐楚而建陳也。水得妃而興,陳興則楚衰,故曰逐楚而建陳。
[疏]注“水得”至“建陳”o正義曰:杜以陳為楚邑,楚人在陳,陳興則楚衰,故曰逐楚而建陳。當謂逐去楚人之在陳者,若穿封戌為陳公者也,但毆逐楚國之人,於義甚通。劉炫乃改逐為遁,言火逃遁,去楚而建立陳國,而規杜,非也。
妃以五成,故曰五年。妃,合也。五行各相妃合,得五而成,故五歲而陳復封,為十三年陳侯吳歸於陳傳。o妃音配,注妃並同。
[疏]注“妃合”至“陳傳”o正義曰:“妃,合”《釋詁》文也。《易·繫辭》雲:“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鄭玄雲:天地之氣各有五,五行之次:一曰水,天數也。二曰火,地數也。三曰木,天數也。四曰金,地數也。五曰土,天數也。此五者,陰無匹,陽無耦。故又合之:地六為天,一匹也。天七為地,二耦也。地八為天,三匹也。天九為地,四耦也。地十為天,五匹也。二五陰陽各有合,然後氣相得,施化行也。是言五行各相妃合生數,以上皆得五而成,故云“五歲而陳將復封”歲五及鶉火,而後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是歲歲在星紀,五歲及大梁,而陳復封。自大梁四歲而及鶉火,後四周四十八歲,凡五及鶉火,五十二年。天數以五為紀,故五及鶉火,火盛水衰。
[疏]注“是歲”至“水衰”o正義曰:如杜所注,歲星每年而行一次,至昭三十二年,則歲星在寅,未至於醜。其傳雲:“越得歲而吳伐之”故服氏以為“有事於武宮”之歲。龍度天門,謂十五年歲星從申越未而至午。歷家以周天十二次,次別為百四十四分。歲星每年行一百四十五分,是歲星行一次外剩行一分,積一百四十四年乃剩行一次,故昭十五年得超一辰。今杜氏既無此義,而三十二年歲星得在醜者,但歲星之行,天之常數,超辰之義,不言自顯,故杜不注。若然,楚卒滅陳,在哀十七年,則歲星當逾鶉火至鶉尾。而云“五及鶉火”者,以顓頊歲在鶉火而滅,故裨灶舉大略而言云“五及鶉火”不復細言殘數。雖至鶉尾,亦經由鶉火。天有五星,又大微宮中有五帝坐,又四方中央亦有五,是天數以五為紀,故“醜及鶉火”也。歲星,天之貴神,所在之國必昌。歲在鶉火,火得歲星之助,火既盛而水則衰。
晉荀盈如齊逆女,自為逆。o為,於偽反。還,六月,卒於戲陽。魏郡內黃縣北有戲陽城。o戲,許宜反。殯於絳,未葬。晉侯飲酒樂。膳宰屠蒯趨入,請佐公使尊。公之使人執尊酌酒,請為之佐。o樂音洛。屠音徒。《禮記》作杜。蒯,苦怪反。使尊,如字亦所吏反。許之。公許之。而遂酌以飲工,工,樂師師曠也。o飲,於鴆反,下又飲同。
[疏]注“工樂師師曠也”o正義曰:《禮記·檀弓》説此事雲:“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知工即師曠也,外嬖叔即李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