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還可以問候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玄壇已經開講六天了。
這六天,各地學者名賢紛紛聞訊而來,壇下竟至人滿為患。鄭府玄壇講經,氣學觀點首倡之事,已經是迅速傳揚至天下各大名邑,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太虛即氣、天人合一”的理論得到了前來滎陽聽經的諸多儒家名的支持,當然也有相當的疑問被提出來,做了進一步的探討與修正。
盧鴻這些天來直是疲憊死。雖然鄭府內訪客可以擋駕,但各地前來聽經的經學名家卻是不能不見的,相見之後,介紹完畢自然又是講經論道。這些大家對於經學的見解均有其獨到之處,提出的問題每每出於盧鴻想象之外。三老並盧鴻這幾天上午講經,下午論道,晚上還要會客,天天説經辯法,實在也不由得盧鴻不累。
只是雖然累得要死,盧鴻卻是興奮不已。這幾天來,他先後與十數名儒家先進,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比過去幾年獨自摸索自是不可同
而語。所得甚多,但也更發現自己較之諸位大家,基礎及見識還差得遠。如果自己不是沾了前世見識的光,提出一整套的新觀點的話,只怕自己壓
就站不到這些人的面前來。
經過這幾天的反覆辯詰,心打磨,氣學的基本理論架構已經初步完善,更是得到了參加玄壇講經的諸多儒學名
的一致支持。這些人於儒學均有獨到見解,此時在新説的影響下,雖然於細微處仍各持己見,但對最底層的氣學觀點,均表示了極大的認可。
第七天。
此時玄壇講經已經接近尾聲,隨着氣學説法漸漸打磨清晰,各項架構趨完善,此次講經已經要圓滿結束了。
今天上壇講經的,並不是盧鴻並鄭族三老,卻是各地前來的儒學名家,就這幾來聽講所得,上台講述自家心得。講述之間,各家均對此次鄭氏玄壇講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盧鴻並三老提出的“太虛即氣、天人合一”的氣學理論,足可為儒學開一代學風,啓百年典範。
正在此時,忽然自院門口處,傳來一陣騷動。
只見遠遠數人簇擁着一個身着圓領麻衣的老人緩緩走了過來,所過之處,壇下的學子紛紛避讓,為他騰出一條路來。這老人身材不高,頭上花白的頭髮,只簡單一
木簪,透着幾分閒淡。只是細長的雙眼開合之間,卻是
光閃爍,另人不敢對視。
那壇上此時正在講述心得的一位中年儒生見了此人,也便簡單幾句結束自己的言語,下得壇去。麻衣老人徑直走來,昂然登壇,對着壇下左側就坐的鄭族三老微一拱手道:“十年不見,賢仲昆風采依然,開壇講説新法,當真可喜可賀。”三老中老大鄭知緩緩起身上壇,看着麻衣老人説:“李伯方兄久違了。十年光陰,我等閉關苦索,李兄卻遍行天下。今重見,另人不勝唏噓。”原來這麻衣老者,便是十年前玄壇論經時,力敵三老的李家經學名宿李伯方。
李伯方哈哈一笑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本是我輩求學的不二法門。如鄭兄賢仲昆這般閉門造車,卻怕是緣木求魚,難得真解呢。”鄭知並未動怒,平靜地説:“李兄如此信心十足,想來多年遊學,另有所得。於此玄壇再開之際翩然赴會,必是有備而來。這幾老朽幾個也説得夠了,今
便由李兄登壇,一説經義如何?”李伯方點點頭道:“固所願也,不敢請爾!如此李某放肆了!”鄭知微微一笑,行禮下壇,便由李伯方在壇上暢言經義,自己在壇下與眾人一同細心傾聽。
李伯方毫不推辭,開言便講自家經解。與盧鴻所言氣學不同,李伯方解經,卻以“情論”為其
本。
原來唐時佛教大興,儒學大家,多對佛學頗為排斥。但每逢佛、儒論辯時,儒學往往難佔上風。究其原因,一則佛家因果輪迴報應之説,頗得凡夫俗子之心,儒學於神鬼之説,並無經典可據,解説紛紜,難得百姓支持;二則佛家理論結構頗為嚴密,尤其於、情等論述,很是深入,提倡滅情空
,許多才華出眾的學士,也往往為其
惑。而當時儒學大家攻擊佛教,也只能以佛教“費財”、“倫常”、“夷夏”等方面加以批判,從理論
本而言,不佔優勢。
這李伯方遊學四方,自然也少不得於各佛門中人辯論,於情之説,
觸極深。故在十年前玄壇講經時,提出了“
情論”的説法,以
為天地萬物之
本,天
即道;情為
之外在,表現多般,有善有惡。天
是為
本,人情卻是外務。唯有掃去諸般外情雜念,才能去情見
,明瞭天道。
李伯方此説,其實也是受佛教影響得來,頗有基可尋,對於接受佛學思想洗禮的學人,更是容易接受。蓋佛教視情愛人
,為苦難之源,必要去情去愛,方可解
。故有謁言:“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情説”雖然不似佛教般盡滅人情,但於情中之負面影響,強調頗多,言道滅除外情,方是明心見
,上達天道的正途。
十年前,李伯方在玄壇講經時,初次提出“情説”實在是讓鄭族三老應付吃力。因儒家亞聖孟子,是力持“
善説”的。李伯方以
為善,以情多惡,闡述去情見
的道理,實在是很容易被人接受。
只是此次卻不同以往,盧鴻並鄭族三老所持氣學立論本自高超,又經數諸多大家共同完善“天人合一”的理論已經被在座多數人所接受。李伯方推崇天道,貶低人情的“
情説”相比之下,就顯得狹隘多了。
但李伯方這十年來行遍四方,所見既廣,所歷亦多,口才便給,竟也侃侃而談,自有一番風度。只是待他講法完畢,鄭知上壇來,與李伯方細細諮詢鋒時,李伯方便立呈不敵之態。
蓋李伯方的“情説”多由佛教中觀點演化而來,初聞自易為人接受,只是總是旁門左道,不是堂堂正正的路子。而氣學的“太虛即氣,天人合一”以及“誠明”之道,全是出自《易》、《孟子》、《禮》等儒家經典,只是未曾有人將之系統釐清、構建分明罷了。如《孟子》中便道:“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
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等言,直可為氣學一張眉目。開壇以來諸人聞得盧鴻及三老解説,早已深入人心,此時雙方
戰,立時便見高下。
李伯方見形勢不好,眉頭一皺,便向壇邊一位老僕施了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