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明治稱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0月7,在馬肯森旅與前線的軍重兵防線鏖戰的時候,興登堡師突破東京東翼形同虛設的薄弱防線進入東京,兵鋒直指皇宮。

而胡蒂爾旅則在旅屬炮兵營及興登堡加派的一個炮兵營的協助下,從後方向軍兵力高達三萬人的重兵防線發動攻擊,與此同時,東京皇宮被德軍包圍,在迅速獲得了皇宮地區的控制權後,德軍獲得授權,可以自由對皇宮附近的任何懷疑為可疑人物的人開槍,四百餘名自願守衞皇宮守衞天皇的手無寸鐵的平民被開槍打死。德軍開始進攻皇宮,只是考慮到皇宮的特殊象徵意義,興登堡的部下們還是採取了相當謹慎的攻擊策略和烈度。

而城外的鏖戰也進入尾聲,馬肯森的騎兵部隊完成了與胡蒂爾旅的會合,反將軍殘部留在了靠海的一側,在海上陸上炮火的聯合打擊的威懾下,加之由於擔心敵方突然消失的主力陸軍部隊隨時可能發動的突襲,軍也不敢輕易的嘗試大規模的攻擊行動,城外戰事就陷入僵持。

雙方自然是很快知道了皇宮那邊的事情,軍隨即發動了近乎自殺的衝鋒戰,在一輪輪的屍體倒下後,新的一輪輪衝鋒又波般席捲而來。無奈之下,因為雙方各有慘重死傷,馬肯森少將下達了讓路的命令,將軍萬餘人的殘部放入城內。已方也隨後跟入。

皇宮成為德意聯軍地囊中之物。

而西面的重要都城。數百年前炙手可熱的本之洛陽…京都,也在不設防的情況下落入幕府軍之手。出乎事前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似地野津道貫意料之外的,是中**隊地兩個師兵力,似乎受到了什麼壓力,迅捷的從原路撤回到了海峽對岸的威瀛府。

這是本外界的重大勝利。中**隊在外努力下撤軍返回,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只是這時候已經沒有人有心情歡呼了。隨着京都的失陷。京都以西的三分之一個本洲島也將在最多一個月之內全部失陷,儘管也許還會有些反覆,不過大局已定,國土面積再縮水三分之一那是一定的了。

更為糟糕的是東京皇宮周圍,已經完全被德意聯軍控制,因為忌憚聯軍對天皇不利,所以回城的軍不敢太過迫近,只敢在外圍徒勞地警戒。隨即又是與追趕上來的德國一騎一步兩個旅的兵力對峙作戰,東京幾乎亂的一塌糊塗。

一輪談判展開。興登堡將軍堅持要將德國國旗在皇宮地最高點以示德意志對本的征服,他的私心在於在這次戰爭中建立前所未有的功勳,殘酷的內城消耗戰便在皇宮周圍及包圍圈外圍展開了,軍京畿近衞部隊最後的力量在援軍未至之前。對進城的德意聯軍發動了令興登堡都生出不忍之心的進攻。

泊在海岸上的戰艦集羣在此情況下別無選擇,只得以無限制地炮擊戰來支持城內的陸軍部隊作戰,東京這座近乎木製的城市一片火海。

德軍的確是無從選擇,城內的聯軍斷了補給線,又在敵境內,如果不抓緊時間有效殺傷敵方兵力,此後地結局就很難説了。雖然他們當然有從城內殺出來的能力和機會,但對於總司令興登堡將軍來説,這就與戰敗沒有什麼區別了。

所以。東京的內城戰在兩天之內就沒有停歇過。到了10月9清晨德意聯軍完全控制東京城的時候,除了滿街的屍體之外,他們的視線範圍內看不見任何活着的本士兵,在這兩晝夜的防守戰中,軍付出了一萬多人的巨大傷亡數字。讓興登堡的第四師也陪葬了近四千多條德意志年輕的生命,終於在馬肯森的騎步部隊打穿了軍的外圍防線後,軍全體崩潰。

最後發現軍的中隊長以上軍官,百分之七十多是死於自殺,剩餘是被擊斃。興登堡這才理解了本這個天皇在本軍人心目中的巨大神作用。不過奇怪的是當明治天皇被擒至戰場前時,這個天皇對眼前遍地子民的屍體沒有表現出任何異狀,只是抱着懷中的幼女貞宮多喜子內親王慈和的笑着,他的身後跟着他的五個稍大的子女及五個地位較高的后妃。

這被神化了的天皇,此刻的確表現出某種仙風道骨,對人間的這種殘酷殺戮沒有表現出任何的驚訝或者是痛苦。只是在興登堡將軍命令他放下孩子向自己投降時,深深的嘆了口氣,垂頭在三歲的貞宮多喜子內親王臉上親了一下,從內侍手中無言的接過璽印,一柄佩劍,一面銅鏡,踱步到了興登堡面前躬身奉上。

興登堡對印璽和銅鏡沒有興趣,親自接過了其中的佩劍,高高的揚向空中。隨軍的攝像師抓住這一時刻,拍下了這張背景,角度和人物表情抓得都極其傳神的照片。

“都是我的錯。”明治呢喃了一句。恭敬的向興登堡鞠躬道:“請將軍允許我傳達命令給我的臣民讓他們停戰,以免給貴我雙方造成更多的痛苦。”興登堡當然也需要有個息的機會,佔領軍也需要被佔領區人民的配合才行,而且他所剩兵力不過一萬餘人而已,要控制東京這樣近千萬人的大城市談何容易。

明治天皇終於出現在了東京市民的面前,在他的身後,則是如太上皇般的興登堡將軍,天皇的第一個命令就是要求市民放棄抵抗,將本的前途給自己處置。而第二個命令就是下令處死惹怒德國人的罪魁禍首,首相山縣有朋。同時被敕令處死地還有政府及軍部的一百餘名官員。

天皇終於等來了等待了好幾年的機會。自己的臣民把他入皇宮,而德國侵略者將他從皇宮中解救出來,但是德國侵略者又給他的國家和臣民造成了無盡的傷害,究竟是該謝還是痛恨德意聯軍,他無從做出選擇。

但是不論如何。他終於從政變後的失權格局走了回來,只要利用好這次機會,他還可以做回過去那個天皇,而不是傀儡天皇,有了這個基礎,才有可能為大本地強盛之夢做出貢獻來。

至於京都那邊,總是有辦法的吧。眼前最重要的是要把洋人請出去。

德意志的國旗飄揚在東京皇宮之上,這是一種象徵,象徵着這個國家正處於被征服期內。在天皇的斡旋下,東京局勢漸漸平定,只是在德軍的強行要求下。為了保護外國人的利益與生命財產安全,天皇同意將東京的治安控制權給德國人負責。

興登堡將軍在與國內聯絡後,開出了德國的停戰條件:德國向本租借名古屋軍港及周邊地豐橋,濱松兩港。伊勢灣的優良港口條件,是德國人早就探知了的。同時,周邊地區的岐本承認德國擁有該城市地統治權。第二,象徵賠償德**費三千萬元,取本人每人一元之意。第三,割讓伊豆諸島給德國。第四,德國在東京保留一個師的駐軍,以確保本不再發生針對外國人特別是德國人的暴力行為。

這些條件。每一條都讓本人為難,伊勢灣的周邊,就是伊勢神宮,雖然從東京到伊勢神宮的路途中必經的岐已經為天海國所謂的幕府軍所佔,但那總還是本人。哪比得上先皇的神宮為西洋人所佔?

第二條賠款三千萬元也是要命之極的要法度,如今歲入三百萬元都不到,除非大幅加税或是從大商家處籌得。不過這也還好,殺了山縣有朋,如果能抄其家產入官,這位富可敵國地明治維新最大的得益者的家產,定可以完成這筆光是國庫絕無可能承擔的鉅額賠款。於是,一道查抄山縣有朋家產及其同黨家產的旨意立即加發了出去。

另外兩條都還好説,駐軍雖然有損國家顏面,不過在駐軍地點上稍稍讓步一些,雙方總可以互相有個待。

只是,這四條條款幾乎就等於去了本這條“龍”的筋,哪裏還有以後?猶豫之間,明治天皇不能下這個決策。

應付完了德國人,下面還有中國人要應付,對所謂幕府軍也要進剿,如果沒了筋,下面怎麼辦?

思來想去之後,明治天皇還是決定讓幾個首相候選人來各自提出建議看看。

在山縣有朋倒台後,本的政治勢力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隈重信,其次則是松本的普選同盟,再次就是代表軍方勢力的寺內正毅等人。

其中後兩個,天皇基本不加考慮,松本的政綱是每個君主都無法接受的,而寺內正毅身上有着太深的山縣烙印,説不準就是一個白眼狼。所以,在他的人事大局中,已經有了一個大體的框架,就是以大隈重信為首相組建文官內閣,而軍方部份則啓用這幾年偏重皇室事務的乃木希典,財政方面再稍稍偏重啓用松方正義,來為軍政兩方面的重建提供財政上的幫助。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