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曹植:《曹子建集》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因為最後封陳王(河南淮陽),又諡號思,所以被稱陳思王,安微亳縣人。
曹植是曹的姨太太生的,姨太太在他五歲時扶正。他是個神童,"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他的文章寫得出
,甚至曹
都懷疑"汝倩人
"(你是請別人代寫的吧)?對他極為寵愛。後來因他"任
而行,不自雕勵,飲酒無節",對他就冷落了。
在曹植二十九歲的時候,曹死了。他的哥哥曹丕即位,對他的防範也就加深。他的侯爵,也因酒爵而一再更動,常因醉後對監視他的人無禮,而被打小報告。他處境窮困,"寄地空名而無其實,…雖有王侯之號而濟於匹夫,皆思為匹夫而不能得",以至"連遇瘠土,衣食不繼"!
曹植活了四十一歲。死前四年裏,曾多次上疏,寫《求自試表》、《求通親表》,希望參與政事、准許和親人來往,但都沒有下文。最後在潦倒中"形容枯悴,憂心如醉"死去,結束了與統治者有生殖器關係的一生。
"本是同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雖然有名,卻不像是曹植作的。
阮籍:《阮籍集》阮籍(二一o~二六三),字嗣宗,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他父親阮瑀是"建安七子",他自己是"竹林七賢"。
阮籍"本有濟世志",因為"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之下,阮籍就"不與世爭,遂酣飲以為常"。他顯然對"路人皆知"的司馬家政治集團不滿,因此他以整天喝酒來實行不合作主義。司馬家求婚於阮家,阮籍一連大醉六十天,醉掉一切。因為阮籍有名氣,司馬家他做官,他寧願不做大官而做小官,因為"步兵尉營人"會做好酒,他就去做了"步兵校尉"。司馬家的人也一再想羅織他入罪,但他"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使人抓不到他小辮,因此得保首領以歿,活了五十四歲。阮籍的五言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八十二首《詠懷詩》,是《離騷》以後的絕作。詩中寫他的抱負、境界,和"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的隱痛,婉曲
人。他又寫散文《大人先生傳》,主張烏托邦式的無政府主義,更看出他的境界。
謝靈運:《謝康樂集》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河南太康人。他的祖父是謝安的侄子謝玄,謝玄是東晉名將,是淝水之戰的英雄。但他的父親謝瑍,卻是個笨蛋。謝靈運父親雖是笨蛋,他自己卻是神童,所以謝玄慨説:"我乃生瑍,瑍那得生靈運!"謝靈運"少好學,博覽羣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他又"
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可見在文章上和時裝上,他都是頂尖兒的人物。這樣一個公子哥兒,就得到一個外號,叫"謝康樂"。
謝靈運在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水,他可説是中國第一山水詩家,也是中國第一大遊山家。他遊山,用特製的鞋,又帶着大隊童僕伺候,氣派無比,甚至被誤會是"山賊"。他又"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又"遊娛宴集,以夜續晝"。在行為上的橫恣,一再使統治者頭痛。終於在四十九歲那年,以叛亂罪名,死於法場。
謝靈運的絕命詩是:"龔勝無餘生,李業有終盡。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悽悽凌霜葉,網網衝風菌。邂逅竟幾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覺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獲巖上泯。"詩中有情,情在言外,非常動人。
鮑照:《鮑參軍集》鮑照(約四一四~四六六),字明遠,江蘇漣江人。他出身寒門,種田起家,雖然力爭上游,但是,在南北朝時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階級,是森嚴的,所以在政治上,他沒有戲唱。在宋文帝時代,他做到中書舍人的官,宋文帝劉義隆是喜歡舞文墨的,"自謂人莫能及",鮑照深怕自己的文采被皇帝嫉妒,所以故意寫些"鄙言累句",以示退步,借自污以苟全
命。人們"鹹謂〔鮑〕照才盡,實不然也"。
雖然這樣,鮑照還是在劫難逃。他最後出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參軍。宋明帝即位,晉安王劉子勳造反,劉子頊起兵響應。結果兵敗,鮑照被亂軍所殺,年約五十多歲。
五世紀劉宋一代,號稱是文學盛世,盛世中最有成就的作者就是鮑照。鮑照二十歲時寫的《行路難》十八首,就是空前的佳作。受了時代的矮化,鮑照是不能人盡其才的,鍾嶸《詩品》説:"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正是指此。
鮑照作品中,有一部分寫民間的疾苦、戰亂的殘酷、離亂的悲情,一股蒼茫之氣,最為動人。
謝朓:《謝宣城集》謝朓(四六四~四九九),字玄暉,河南太康人。他的往父、父親都是南北朝的官吏,他的母親是宋武帝劉駿的女兒長城公主,所以他不但是貴族,也是皇族。他是謝靈運的堂侄,被稱做"小謝"。李白詩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就是指他。又因他做過宣城大守,遂被稱做"謝宣城"。
謝朓從小喜歡讀書,並有聲名。十九歲起歷任官職,並和蕭衍汀、沈約、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捶合稱"竟陵八友"。謝朓一生遭遇着不少是非。齊明帝蕭鸞死後,他的兒子東昏侯蕭寶卷即位,荒唐無道,別人拉謝朓搞政變,他不肯,結果被反咬一口,反被誣告叛亂,下獄論死。死時十六歲。謝朓做過一件大義滅親的事,就是檢舉他的丈人潯陽郡公王敬則謀反,王敬則因此被宋明帝殺掉。此事為謝朓太太所不諒解,老是想為父親報仇,找丈夫算帳,也要大義滅親,謝朓只好避而不見。他臨刑前,為他的大義滅親而有慚德悔意,他説:"天道其不可昧乎?吾雖不殺王公,王公因我而死!"王:《王子安集》王
(六五o~六七六),字子安,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是"文中子"王通。他是中國第一神童,六歲就會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漢書》注,認為錯處頗多,就寫了《指瑕》十卷批評它。十四歲時候,就被唐高宗得知,封他做"朝散郎"的官,再被沛王聘為王府修撰。
王在王府中看貴族們鬥雞,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的遊戲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認為"據此是構煽之漸",認為他挑撥皇親國戚,就把他趕到四川去,他的父親也因為教子無方,貶為
趾令。不料卻因此種下王
的死因。他渡海去看父親,掉在水裏,竟"驚悸而死",年二十八歲。
王遭遇過一次牢獄之災。一個官奴叫曹達的,犯了罪,躲在王
家裏,王
一開始把他窩藏下來,後為怕惹出麻煩,就偷着把曹達殺了。不久事發,他以私自殺人的罪,也要處死。正好碰到大赦,才得死裏逃生。
《唐詩紀事》説王寫文章,"先墨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書之,初不加點,時謂腹稿。"這也是一奇蹟。
陳子昂:《陳伯玉集》陳子昂(六六一~七o二),字伯玉,四川洪人。他是富家子弟,年輕時任俠使氣,不務正業。十八歲時候,謝絕門客,發憤向學,幾年之間,就成績驚人。他寫了《
遇詩》三十八首,被行家驚為"此子必為海內文宗"!
陳子昂二十四歲中進士,一再上書,得到武則天的重視。因有知遇之,三十歲時候,他寫《大周受命頌表》、《大周受命頌四章》,對武則天歌功頌德,後來升到右拾遺。
陳子昂三十四歲時候,因逆黨案被構陷,入獄一年,出獄後仍任右拾遺官。後來兩度從軍,出入邊。三十八歲因父親老了,辭官回鄉。
洪縣令段簡打陳家主意,"乃附會文法,將
害之。"陳家送了二十萬紅包,還是不行,最後死在監獄裏,年四十二歲。陳子昂的死,骨子裏是武三思假手地方官的政治迫害,是黑暗政治下的一場冤獄。
陳子昂的作品,主張上追漢魏風骨、貶抑齊梁浮豔,所以,"起八代之衰"的第一人,實在是他,不是韓愈。韓愈自己也説"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就是指此。
王維:《王右丞集》王維(七o一~七六一),字摩諸,山西永濟人。他生的時候,佛教已極盛行,他深受影響,例如他的名與字連在一起,就是"維摩詰",正好是釋迦牟尼時代大居士維摩詰的名字。
王維"九歲知屬辭",是神童。二十一歲中進士。他少年得志,但在中年以後,出了一件事,在安史之亂時,他曾被俘,雖然裝病,但仍受到安祿山的禮遇,軟在廟裏,做了"偽官"。那時他五十四歲,寫《凝碧池詩》表示悲憤。亂平後,在制裁陷賊官吏的時候,他憑這首詩,獲得減刑,最後還官拜尚書右丞(內閣書記長)。雖然這樣,在
神上,他仍然以"沒於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為憾,一直難以釋懷。
晚年的王維,寄情禪悦與山水,他買下宋之間的別墅,整天焚香、飯僧、彈琴、賦詩。他的子早逝,他一連過了三十年的單身生活。六十一歲時候,在寫了幾封訣別信後,從容死去,他被稱為"詩佛"。
王維除了寫詩外,也常作畫,蘇軾説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以寫自然最出,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有名的田園詩人。
李白:《李太白集》李白(七o一~七六二),字大自,號青蓮居士,甘肅天水人。出身富商之家,五歲移居四川。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是個"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的神重。二十六歲離家遠遊,五湖四海,見聞頗多。四十二歲後,覓到唐玄宗,得到"翰林供奉"(起草文書)的差使,以寫詩得到賞識。後來,在安史之亂中,跟錯了永王璘,五十六歲那年,以涉嫌叛亂,判死刑。經過朋友奔走,改為放邊區,中途遇赦。後來想從軍報國,因病未能如願,"天奪壯士心",於六十二歲死去。
李白的一生,大體和唐玄宗時代同期,從他一生中第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到最後一首《臨路歌》,寫詩寫了四十年。李白的詩,氣魄博大、情充沛、天才橫溢。杜甫稱讚説:"落筆驚風雨,詩成位鬼神",當然是説得玄了,不過詩寫得前無古人,的確不假。
李白的詩中,有許多"一醉累月輕王侯"的反抗,他説"安能摧眉析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可見在他的內心深處,是要衝決網羅的。他寫"田家秋作苦,鄰女夜
寒"等詩,代中國人民發出他們的苦難之聲、風雨之聲,也都是這一反抗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