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分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於中不用去找別人聊天,別人就已經找上門來了。
突然被超過萬人的大軍“攻入”了自己的領土,莫臥兒帝國的奧朗則布皇帝又豈能允許?他雖然不知道什麼叫“老虎的股摸不得”可他卻知道,如果任由這只不明來歷的軍隊在自己的國土之內肆
,他本就不穩的統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會分崩離析。所以,他必須將這支軍隊趕出國境。然而,不幸的是,奧朗則布剛剛打了一場敗仗。
這一場敗仗當然不是跟敦多打的,前文說過,因為奧朗則布本身的某些原因,再加上一個王朝統治過久之後,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莫臥兒帝國正在走下坡路。在十數年前,位於印度南部的馬拉特人於在一個叫羅者拉姆的人的領導下起義反抗,奧朗則布親自率軍進剿。本來,奧朗則布實力雄厚,一路凱歌高奏。可是,馬拉特人的堅韌卻是出乎意料之外。十幾年中,一位君主被俘,一位君主病死,可是,馬拉塔人卻是依然不住的反抗。並且,由弱勢的一方漸漸開始了反攻。奧朗則布年紀大了,自己也被遷延不決的馬拉塔戰爭拖得得了重病。敦多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正是他正意圖率軍撤退,擺脫馬拉塔那個戰爭泥潭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他一下子就能派出一萬人去“消滅”敦多的原因。
可是,奧朗則布萬萬沒有想到,一萬人居然一次就被敦多宰了八千多。這一下,可是讓本就重病在身的他變得愈加焦躁,病情也更加的嚴重。不過,這還只是開始。就在他想著帶領自己的大軍直接去圍剿敦多的時候,於中又來了。身為印度本地的老大,奧朗則布自然是很快就得知了於中這支軍隊的“來意”同時也知道了這支新來的軍隊的規模。
這一下。他可就更加著急了。
敦多地軍隊雖然不多,卻也足夠強勁了,可是,於中卻能打得敦多四處亂跑的,這豈不是表明…這支新來的軍隊更加難以對付?
於是,奧朗則布這一急上加急,病情立時大糟,還沒有率軍回到首都德里。就一命嗚呼了。(奧朗則布應當是死於康熙四十六年,這裡讓他晚一年死。)這一下,莫臥兒王朝沒救了。
因為奧朗則鎮壓馬拉塔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他留在南部的德干地區長達十幾年,再加上年紀太大,對印度官員完全無法控制,行政工作逐漸松馳而腐敗,期間又發生了許多次群眾騷亂,而且,十幾年的戰爭使得國庫空虛…這一切的一切。已經在暗中嚴重地傷害了“莫臥兒帝國的和平”基礎。在印度北部和中部,許多地方都早已經變得無法無天。
再加上奧朗則布地大軍在南方屢屢失利,整個帝國的離心力正在順利地發展。如今。又有了敦多這四處搶掠的“賊軍”和於中這強大的外力介入,莫臥兒帝國終於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分裂的過程。
於中從尼泊爾進入印度,所處的地方是印度的北方邦。該邦土地肥沃,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甘蔗和棉花。而且,這裡還是印度兩大聖河恆河和朱木拿河所經的地方。
人口在整個印度來說也是十分密集的地區之一。完全適合作為一個據地。而於中也確實這麼做了。
他先是拿下了毗鄰尼泊爾地戈勒克布爾,然後,以此為基地,對軍隊進行休整,同時,派人前往北方邦地首府勒克瑙。並且“解釋”了來意,聲明絕不會“侵犯”印度,只是來追剿蒙古叛軍,只要將敦多所部剿的“一乾二淨”他自然會從原路返回。
印度官員當然不會傻到相信於中的話,可是,奧朗則布死後,他地三個兒子,阿拉姆、阿柴姆和巴克什三人之間也開始了烈的皇位爭奪戰。首都德里
本就沒有人在意北方邦的死活。哪怕北方邦是印度第三大邦。這些人也沒有辦法。因為,就算他們想在意,也
不出
神來。而且,南方馬拉塔人的反抗也因為奧朗則布的死亡而越發的如火如荼,相對於本土的反抗勢力,於中這一萬多人馬雖然顯得更加強悍,但在莫臥兒王朝的高層們看來,卻只是無
之木,頂多也就是打打秋風就走了,殺傷力恐怕還跟不上敦多的那三千準葛爾兵,所以,德里的高官們要求北方邦自己“解決”於中。
這一下,北方邦地貴族,比如那些婆羅門、剎帝利之類的傢伙,對德里的不滿程度立時大為上升。不過,不滿歸不滿,到有威脅之後,這些人還是不得不以北方邦總督為首,立即開始組織兵馬,準備抵抗於中隨時都有可能的攻擊。本來,因為敦多事先在北方邦進行過多次搶掠,其來去如風的作戰方式讓印度人十分頭疼,毫不留情的屠戳更是讓這些人無比的恐懼。所以,受過他“教育”的那些貴族在組織起軍隊之後,並沒有選擇進攻,而是選擇了防守,因為這些人害怕於中也是同樣的貨
。就這樣,於中承敦多地情,居然和北方邦的貴族們“和平相處”起來。
不過,這種狀態並沒能持續多久。因為看到於中只是在戈勒克布爾徘徊不前,再加上又已經探得於中只是一萬多步軍,騎兵只有少數,那些人又開始抖了起來。討論了一段時間,相互打了打氣,這些人東拼西湊,又從鄰邦借來了一部分,組成了一支五萬人的大軍,朝著於中“反撲”了過去。
結果自然是不出意料的。
於中是處於防守的地位!而且,又是佔據了多項優勢,輕易就打散了這支臨時拼湊起來的所謂“大軍”而戰後,於中稱北方邦“無故挑釁”遂帶領大軍主力朝其首府勒克瑙發動了進攻。而此時,於中的兵馬已經再次向上漲了一截。人心是貪婪的。不管這些人是出自哪裡。…尼泊爾的那些諸候在看到跟著於中做事有利可圖之後,又咬牙拼湊了一支三千人的騎兵到了於中手裡,同時,班禪也派出弟子。帶領各地土司派來的總共四千兵馬翻過聶拉木山口過來“支援”於中。(1757年,英國將領羅伯特·克萊武僅以三千人就打敗了五萬印度兵馬,開始了英國對印度統治的序幕,相比之下,於中還算差勁的了。)將近兩萬大軍,又具有火器方面地優勢,勒克瑙被於中一股而下,北方邦首腦也大多被抓拿。印度第三大邦很快就落入了於中的手裡。
之後。於中扶持了原北方邦的一名婆羅門出身的貴族做為傀儡總督,開始在北方邦豎立統治權。同時,於中還割讓了北方邦部分領土給尼泊爾貴族,使尼泊爾牢牢與這場侵略戰捆在了一起。
而就在於中對北方邦大動干戈的時候,奧朗則布之子阿柴姆也終於說服各方,放回了南方馬拉塔被俘君主桑布吉之子沙胡,使之與馬拉塔的新君主塔拉巴伊之間展開了一場派系內戰,緩解了南方對北方的威脅。不過,正當德里想重新派兵奪回北方邦的時候,位於北方邦西部地旁庶普邦的錫克人在一個叫班達的人的領導下。也開始了對莫臥兒王朝的抗爭。印度最為富庶的農業大邦陷入動亂之中。而更加不幸的是。
班達等人還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那個人就是…敦多!雖然同樣的孤軍在外,可是,敦多卻十分明白。於中背靠尼泊爾,身後又有西藏和整個大清帝國,面臨的是進可攻,退可守地局面。而他就不同了。雖然他想繞道回去準葛爾,可是,那樣地話,他必須穿越阿富汗。而這個阿富汗正處於戰亂之期。如果要從那裡過去,就代表著他必須要隨時應付那個地區各種勢力有可能的襲擊。而且,阿富汗地形多山,不利於他施展拿著的戰術。容易受困。何況,相對於印度地富庶,阿富汗也太窮了一些。再加上不知道準葛爾現在的情形是什麼樣的,回去之後也不知道是不是會直接面對清廷的大軍,敦多終於還是決定留在印度發展。不過,既然要發展,光憑著手上的不到三千人馬自然是不可能的。他不像於中那樣有來自一個國家的支持,所以,他就只有選擇暫時“幫助”錫克人了。至少。這樣能讓他擺脫外來人的身份。
不過,錫克人的叛亂和於中的侵略,對莫臥兒王朝來說還不算是最大地不幸。所謂“屋漏偏適連陰雨”就在莫臥兒王朝急需振作的時候,他們來了新一任的皇帝:巴哈都爾沙。這位皇帝有一個外號,叫做“無頭腦者”而在這位新皇帝巴哈都爾沙的領導下,德里的統治者們暫時“放過”了正陷入內亂的南方的馬拉塔人。可是,他們又將手中可以撐握的大軍分成了兩股,一支派去平定造反的錫克人;另一支,派去驅逐侵略者於中。
結果自然是很不幸。兩支大軍全都敗了!
去錫克人地那支軍隊死傷比較慘重,打於中的那支雖然沒有死太多的人,卻被俘了兩萬多。
而這兩場戰鬥之後,所有可能阻止印度陷入動亂的契機都消失了。
曾經輝煌一時的莫臥兒帝國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就四分五裂,各地總督先後獨立割據,就算沒有自立的,也大多不再聽從來自德里的命令。莫臥兒王室的統治區由一個龐大的帝國立時縮小為僅有首都德里及鄰近的一些地區,雖然這片地區依舊不小,比印度最大的一個邦還要大上一些,可是,國家終究還是分裂了。並且,就在他們還能統治的這片土地的旁邊,還有錫克人和於中在隨時威脅著他們。
恐懼與不甘蒙上了莫臥兒王室的腦袋。
而在經過緊張的討論和爭辯之後,一個由巴哈都爾沙的親信組成的團隊開始朝北方邦前進。雖然於中也是侵略者,可是,相對於不死不休的錫克人和雖然同同祖卻十分兇惡殘忍的準葛爾人,莫臥兒的新皇帝覺得,還是於中可能比較好說話。而且,於中和錫克人之間誰更加難惹,誰更加有實力,誰的後臺更硬,德里的人們也還是能夠看得出來的。
*******
“厲害。厲害,不得了哇!”印度發生了那麼多的事情,不過,這些事情發生的都很緊湊。
等到巴哈都爾沙派人去找於中談判地時候,也才不過是過了四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