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詔書之外的故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異狀是什麼,擔心的又會是誰?

這一連串的問題,在當夜間教主走後,葉宇心中其實已然是有了大致的方向。@,所以在他將棋子落於天元位置的時候,說了一句,‘世事如棋,一著爭來千秋業;柔情似水,幾時共度百年身。’這一盤棋走下來,終於得以塵埃落定,可謂是一著爭來千秋業;而柔情似水,指的其實就是柳芊羽與張秋雨二人。

張秋雨在關鍵的時候,出現在他們的視野之中,以三把鑰匙齊聚而打開寶箱,這讓葉宇頓時有了一個大膽的推測。

或許就是這種擒故縱之計,藉助他們之手齊聚鑰匙打開寶箱,然後再來一個釜底薪,坐享其成而盜取盒中之物。

與其說是盜取,其實葉宇更相信是焚燬,因為九龍烈火旗上的詔書,實在是太過於顛覆,更是趙氏子孫所忌憚之物。

外面的雨稍稍放緩了許多,稀瀝瀝的雨聲拍打著府內池塘裡的荷葉,頗具煙雨江南的詩意景緻。

東臺閣樓裡,葉宇不僅作為一個聆聽著,而且還與這位久別重逢的母親,聊起來此次事件的種種細節。

聽了兒子的一番講述,卸去負擔的柴婉月,看著靜坐的葉宇,甚是欣道:“原來從一開始你就質疑那張秋雨的身份,而且比為娘瞭解的更為透徹…”她是查探到得知張秋雨可能是鄭氏後人,但是卻沒有想到這層身份的背後,卻隱藏著另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雖說後來她已經有所覺察,卻不料自己的兒子竟然早已經悉了這一切。

“其實這隻能說是趙惇巧成拙,否則孩兒也想不到,這張秋雨會是隱藏於身邊的細…”葉宇此刻這般輕鬆嘲諷入獄地趙惇,絕對不是毫無由的奚落,而是因為這個張秋雨的確是趙惇的一大敗筆。

趙惇在張家大宅長久佈局,是為了引葉宇結識張秋雨,然後以張秋雨酷似林薇菡為籌碼,讓他葉宇毫無防備的接納,並且能夠將其留在身邊。

雖然後來勾引葉宇的目的沒有達到,但卻間接地貢獻了那枚鑰匙…

然而趙惇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他以張秋雨酷似林薇菡為籌碼引葉宇入局,但葉宇卻是以這一點輕鬆破局。

急於毀掉那面九龍烈火旗的,其實無外乎太子趙愷與恭王趙惇,因為這面九龍旗子上的詔書一旦公諸於世,他們一切的努力都將成為泡影。

而這兩人之中,就很顯然是趙惇在從中作祟,因為這其中不僅有著百里風從中透風,還有就是張秋雨的容貌酷似林薇菡。

林薇菡在葉宇心中的地位,應該只有趙惇這個情敵最為清楚,也只有趙惇才會如此處心積慮尋找容貌相似的替代品。

所以作為一個極為自負,卻又在葉宇手下屢遭算計的趙惇而言,最為值得的成就就是:讓葉宇因為一個林薇菡而活,也要因一個酷似林薇菡的女人而死!

可惜,一切都是巧成拙,要想贏對手,就要現揣摩對手的脾以及慣用手法。

顯然在這方面,趙惇的自我瞭解,遠遠不及他的對手——葉宇!

“娘,關於那面九龍烈火旗,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會有如此詭異的詔書?”葉宇地詢問,讓柴婉月發出一聲嘆:“如今大局已定,即便那趙昚老兒願不願意,這大宋江山已然盡歸我兒,那為娘也就將一切告知於你…”隨後經過柴婉月的娓娓道來,葉宇才逐漸明白這份詔書的由來。

當年周世宗可謂是一代明主,可惜天妒英才年僅三十九歲便駕崩歸去。

但是在駕崩之前,柴榮深知子嗣尚且年幼難壓重臣之威,尤其是自己的二弟趙匡胤,身居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軍,位高權重深得群臣推崇。

所謂親兄弟都要明算帳,何況彼此還是異姓兄弟,更是有著君臣之間的微妙關係,所以柴榮對於趙匡胤不是不放心,而是十分十分的不放心!

於是就在垂危御榻前,召集朝中主要大臣,上演了一出‘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戲碼,面對在場群臣地眾目睽睽,趙匡胤自然也演了一出‘諸葛亮深表忠心’的好戲。

趙匡胤的表忠之心可謂是人肺腑,柴榮卻是以言語相:朕深知二弟威望甚高,將來必不是池中之物,如今天下紛亂群雄並起,你之嫂嫂與侄兒,孤兒寡母恐難撐大局。

將來若是能輔則輔之,若是難以威服群臣,二弟大可以取而代之,你我情同手足不分彼此,有二弟掌摑大周社稷,足可保為兄一世基業永存,亦可以周全他們孤兒寡母免受戰火之苦…

柴榮的這一席話,與當年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有著驚人的相似,但卻有著兩點不同,一則劉備給了諸葛亮廢帝之權,並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這是正史上的記載。(三國演義除外)然而柴榮的託孤卻是說得十分直白,那就是讓趙匡胤取而代之,這顯然要比劉備說得更到位,簡直是將趙匡胤壁咚了!

二則,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因為與東吳戰爭兵敗了,可以說當時蜀漢不僅有內憂還有外患。而當時的後周卻是中原十國中相當強悍的國家,本沒有外部敵人的襲擾。

所以在這種國泰民安的環境裡,柴榮又說出這種誅心到極致的話,是個傻子都能夠看出這是一種試探,其實就陽謀之中的一種迫。

迫趙匡胤在群臣面前表態,表明自己的立場,與自己發下的誓言!

當時的趙匡胤才三十餘歲,正是年輕正旺之際,也更是兄弟情義看的極重的時候,他深知若是沒有眼前的這位大哥,本就不會有他趙匡胤的今天。

況且面對柴榮這種步步緊態勢之下,也由不得他趙匡胤不表忠心!

他雖然手握重兵,但是柴榮一刻不死,那就是後周的掌權人,只要他稍有遲疑,說不定就會被拖出去砍了。

自古伴君如伴虎,親兄弟尚且都可以同室戈骨相殘,更何況是他這個異姓兄弟,所以趙匡胤心理跟個明鏡似的,因此也就在群臣面前、在周世宗柴榮面前發下了誓言。

只是趙匡胤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誓言卻是讓他後悔終生死不瞑目!

(注:鄭恩,字子明,戲曲評書演繹皆由此人,而且其子陶三更是比梁紅玉還利害的人物,這雖是稗官野史,但是源必定會有,絕非憑空捏造,而且現在還有鄭氏子孫這一脈…,三生書裡架空之中有胡扯,但是大多數不是胡扯,史書沒有,不代表不發生,不知道,不代表就沒有…)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