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紅樓夢》第五回裡關於元的判詞,有“三
爭及初
景”句,一般論者都把“三
”解釋為
、探
和惜
,如馮其庸等主編的《紅樓夢大辭典》就把這句的含義說成“隱指
、探
、惜
三姐妹的命運不如元
的榮耀顯貴”但在關於惜
的判詞裡,卻又有“勘破三
景不長”一句(關於她的曲《虛花誤》頭一句也是“將那三
看破”),上述詞典則解釋為“惜
從三個姐姐——元
、
、探
的不幸命運中看破紅塵”按這樣的解釋,似乎只要從元、
、探、惜裡任意
出三位加以排列組合,都可說成“三
”而元、
、探、惜的名稱設計本是以“原應嘆息”為諧音的,似不可隨意割裂。到了第十三回,秦可卿給王熙鳳託夢,又有“三
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讖語,如果這句話裡的“三
”還是指四姐妹中的三位,那麼,究竟是哪三位呢?解釋起來,可實在費思量了!上述辭典卻還是想當然地解釋為元、
、探三
,細想一下,這樣解釋實在很難說通,如果“去後”是“死後”的意思,那麼只有元、
兩
;如果“去後”是“遠去(嫁)後”那麼只有一個探
;如果“去後”是“出家後”那麼只有一個惜
,怎麼歸併同類項,也得不出“三
”來。上述辭典是把元、
之死與探的遠嫁歸併為“遭受毀滅”的悲慘命運,故得三,但惜
的遁入空門,難道就不悲慘嗎?而且,按曹雪芹的構思,在已遺失的八十回後的篇幅裡,惜
很可能是在探
遠嫁前就先悲慘地埋葬青
的,況且探
的遠嫁雖有不得已的痛苦一面,但也由此比元、
、惜命運的悲慘度減弱,還談不到是“遭受毀滅”秦可卿的“三
去後諸芳盡”一句裡的“三
”不大可能是選出元、
、探為座標而排除掉惜
,她似乎要說“四
去後諸芳盡”才合乎以人為座標的邏輯;更深一步想“諸芳”裡如林黛玉,也未必是在元、
、探、惜中的“三
去後”才“盡”的,她很可能在元、
兩
死後就先於探、惜而“盡”了。
其實,從字面上看“三”的意思很明確,就是“三度逢
”也就是“三年好
子”的意思。
“三爭及初
景”就是說三年的好
子裡,惟有頭一年最好,後來是一年不如一年。
“勘破三景不長”則是說看破了好
子也就是短暫的三年。
“三去後諸芳盡”更明明白白地指出,三年的好
子過完後便有大難臨頭,不僅所有美麗的女
都會失掉幸福陷入慘境,而且賈府所有的生靈也都會“家亡人散各奔騰”
“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紅樓夢》裡所寫,脂硯齋批語點得很透:“作者之意,原只寫末世。”
“書中之榮府已是末世了。”但這末世的賈府卻有從“賈元才選鳳藻宮”的烈火烹油、鮮花著錦般的盛況開始,歷經整整三年的好
子,從書裡出現大觀園,曹雪芹非常細緻地來寫這三年的生活,從第十八回到第五十三回用了三十五回的巨大篇幅來寫“初
”從第五十四回到七十回則寫了“二
”七十回到八十回則是寫的“三
”一
不如一
,節奏也變得急促起來,八十回後呢?一定會寫到“三
盡”後的突變“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
“樹倒猢猻散”肯定是滿紙淒涼,辛酸淚浸,怎麼可能在八十一回去寫什麼“佔旺相四美釣游魚,奉嚴詞兩番入家塾”呢?
《紅樓夢》不是自傳也不是家史,但卻有著清代康、雍、乾三朝裡,曹家因最高權力更迭盪而一波三折終於由寵盛而衰湮的真情實況的巨大而鮮明的投影。周汝昌先生在1999年出版的《文采風
第一人——曹雪芹傳》一書裡,以詳實的史料、細密的分析考證出,曹家雖在雍正朝被抄家治罪,卻在乾隆登基後的頭三年裡有過一段回黃轉綠的小陽
,這也是少年曹雪芹記憶最深的一段“
夢”是《紅樓夢》的素材來源。三年過後的“
夢隨雲散”是由於曹家被捲進了一場針對乾隆的皇族謀反的政治旋渦裡,乾隆的怒火“接二連三牽四掛五”如“火焰山一般”除
務盡,卻又不留痕跡,所以使曹家那以後的檔案材料突然中斷,並且也就可以推想,曹雪芹即使大體完成了全書,而且也確實“不敢幹涉朝廷”但那八十回後關於“
盡”
“雲散”的描寫,無論如何也是隨時會被納入文字獄的“風刀霜劍嚴相”其難以
傳,成為一大憾事,也就不難推想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三”這個語彙在《紅樓夢》中除上述各例外,還一再地出現過,如寶玉題大觀園“蘅芷清芬”詩:“軟襯三
草,柔拖一縷香。”薛寶琴詠柳絮的《西江月》:“三
事業付東風,明月梅花一夢。”而與曹雪芹關係密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合作者的脂硯齋,在“三
爭及初
景”旁批“顯極”
“三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後旁批“此句令批書人哭死”還有一條署名“梅溪”的眉批:“不必看完,見此二句即
墮淚。”都說明他們對“三
”二字有著特別的
,一提到那三個短暫而夢境般消失的年頭,便不
心裂肝痛,這也都說明“三
”不是從書內任選出三個姐妹來便可解讀的,必須從書內延伸到書外,從籠罩在曹雪芹家族及其姻親們榮枯與共的社會政治環境,以及所遭受的命運打擊,所形成的創作心理、審美情緒諸方面去綜合分析,方可瞭然。
【附】周汝昌讀《“三”何解?》心武作家研讀“紅樓”出於
情,用心深細,時出新意,言人所未能言。近見其解析“三
”一文,可謂善察能悟——我之評語,看來不虛。心武謂:如以“三
”為指賈府之姊妹四
中之任何某三人,皆不能通;故知以往此類說法,均難成立。此說良是。可破一般相沿的錯覺。而他正式提出:雪芹筆下之“三
”應指三年的“好
子”佳景況。按之書丈,若合符契。此為一個新貢獻。啟人心智。心武舉了很多處“三
”語例。其一為“軟襯三
草”(題蘅蕪院)。按,此處之“三
”暗用孟郊名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
暉”而加以運化也。此“三
”則實指每
分為孟、仲、季三段,故三
即“九十
光”——三個月九十天為一
也。此義在詩文中多見(京戲中且有“楊三
”之名)。依此而言,九十芳辰,三年好
,可以兼通復解,觸類逢源,雪芹靈心慧
,每有此種妙語。故覺不妨提及,乃更宏通貫串,或能深獲芹心,未可知也。
拙見紅樓前半寫“三”(好
子,佳景況),後半寫“三秋”故其時間佈局是三度元夕,三度中秋。正如你說的:皆一年不如一年,逾來逾覺淒涼悲切。
以元宵節大場面為裁,秋以中秋節大情景為裁。
“三五中秋夕,清遊擬上元”語意至明。(有個中秋是“暗場”在劉姥姥二進榮之時)辛巳新正草草不論〓周汝昌〓(劉心武按:這是周汝昌先生持放大鏡看了拙文《“三”何解?》的三號字打印稿後,迅疾親筆書寫的一篇文章。題目為我所加。因周先生目力已極壞,每個字皆比三號印刷體更大,且筆畫多有重疊脫漏,故我辨認打印也頗吃力。但周先生熱情鼓勵後進,及平等討論問題的學術
神,著實令人
動。我的關於“三
”的解析,當然也歡
否定
的批評。
“紅學”的進一步發展,應著力於對其文本的認真研究討論。2001年2月15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