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人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一篇文章裡一位母親把一個在女兒學校任教的好友稱作“線人”請好友對女兒多加“留意”
“線人”這個詞,我是在警匪片裡獲得它的含義的:就是一面得到同道中人的基本信任一面又利益所驅給警方提供線索的小混混;不是臥底,但似乎又可以劃如間諜一類。所以這位可愛的母親用“線人”這個比喻(除去為利益所驅和小混混這兩個特點不同)真是太貼切不過了。但也使母親的形象顯得不是那麼高大,反而有些灰溜溜。
我知道,在現實中,這樣的父母親並不少見。許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身邊便存在著父母們安的“線人”這也就是許多父母千方百計把孩子送進有
人的學校的原因了。有個
人在,可以對孩子多多“留意”——父母放心。但我也相信,做為兒女,他們可是一千萬個不願意。有誰喜歡別人在暗中觀察然後給你老爸老媽打(小)報告啊?當然咯,這只是父母關愛的表現之一。
過“線人”的不少苦頭,而且讓我記憶猶新。上初中時,剛好有位遠房親戚在那裡任職。雖說是遠房親戚,但小時侯常往她家串門。剛入學,爸媽就拜託她對我多加“照顧”這親戚倒也盡責。開學沒幾天就告到母親大人那裡,說是上課沒認真聽講,沒舉手發言。前一條罪狀,大概是碰巧逮到我神遊太虛的傻樣(其實認真時也是傻傻的);後一條罪狀呢?哎,那時積極舉手對我們來說是小學一年級的事了。但誰會聽我的呀,又沒人證物證的。有口難辯,不如不辯,也懶得辯。忍氣聲挨母親罵了一回。這僅僅是開始而已。之後便是一系列諸如此類的告狀:沒用心聽講,試考不及格…因為某些屬實,譬如不及格,我也就甚少有抗議的時候,能忍且忍。直到有一回硬將一頂“勿須有”的帽子扣在我的頭上時,我才醒悟過來——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那時侯也不過十二三歲,正值青
期開始,父母自然也提高警惕。有一天我剛回家就見老媽黑著一張臉,後來大概是憋不住了,終於不著邊際地訓斥起來,都是跟男生
往有關,後來又鎖定某個。這下可了不得。不是賣乖,因為我素來的確安靜,除了坐前排的男生偶爾說笑幾句,極少極少與男生
往。這樣說我,簡直就是有損我的好聲譽嘛。我打心底對那親戚恨得牙癢癢。儘管訓斥我的人是親媽,我仍然
烈地辯解;且
格叛逆加上正處叛逆期,我便乘機大鬧了一場發洩一通,親戚們都知道了。這事後來不了了之,母親也再沒有找那位親戚瞭解我的情況,卻一直是我記憶中的陰影,直到大學才大大鬆了一口氣。
經歷在我的親朋好友中並不少見。其實,這也並不是“線人”們的錯,他們也是受人之託,不想卻成了替罪羔羊。錯是錯在父母們對孩子過分的愛惜和由此產生的不信任以及傳統的教育心理。對於孩子來說,外面的世界不管是
彩還是可怕,他們更願意自己真實自由地去
受。
想想,“線人”注意的對象是什麼人啊,孩子們希望被當成這樣的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