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夾尾而逃第一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從七點半到八點,在三艘“獅”級的重炮面前“臺灣”號僅僅堅持了半個小時。
這是最為重要,也最為關鍵的半個小時。
戰後,在絕大部分人看來,正是“臺灣”號單獨抵擋住了英國本土艦隊的炮擊,讓第41艦隊的另外三艘戰列艦沒有受到威脅,同時讓第42艦隊的四艘戰列艦可以放心大膽的收拾第21艦隊的二艘戰列艦,才為第四艦隊獲得最終的勝利滌訕了基礎。
當然,對戰局產生影響的不僅僅有白佑彬的戰術決策。
英國本土艦隊司令官霍頓的戰術風格也起到了不少的作用。
如果換成了其他人來指揮本土艦隊,恐怕遭到重創的就不僅僅是“臺灣”號了。當時,本土艦隊的三艘戰列艦佔領了丁字頭,處於最有利的位置。在此情況下,三艘“獅”級戰列艦肯定應該放慢航行速度,儘量提高炮擊命中率,並且依次打擊朝其駛來的四艘“省”級戰列艦。只要戰術安排得當,就很有可能重創四艘“省”級戰列艦,甚至擊沉其中一到二艘,從而徹底改變戰場上的局面。
問題就是,霍頓並不是那種敢於冒險的指揮官。
從英國本土艦隊這幾年的表現來看,霍頓屬於穩重有餘,進取不足的那類將領。即便在形勢相對有利的情況下,他首先考慮的不是殲滅敵人,而是保全自身的實力,避免承受過大的損失。
前面已經提到過,霍頓的指揮風格在之前三年中收到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可是,當他面對截然不同的戰場環境,面對截然不同的局勢時,卻沒有變通,仍然採取了極為保守地打法。在“臺灣”號朝著三艘“獅”級戰列艦衝過去的時候。霍頓不但沒有下令減速,反而下令將航速提高了二節。也許有人會認為,霍頓下令提速,是為了炮擊“臺灣”號後面的另外三艘“省”級戰列艦。實際上,直到“臺灣”號退出戰鬥,三艘“獅”級戰列艦才轉移炮口,朝“廣東”號開火。顯然,霍頓不是在尋找殲敵的機會,而是在進行戰術規避。
如果霍頓在佔有優勢的情況下主動避讓。那就確實讓人難以理解了。
不過換個角度。也許就能明白霍頓採取避讓戰術地原因。
從綜合戰鬥力上看。
“獅”級遠不如“省”級。最多與“皇帝”級乙型戰列艦持平。另外。
“獅”級地防護能力遠不如“衣阿華”級。隨著距離近。
“省”級地主炮隨時都有可能擊穿“獅”級地裝甲。
另外。當時第21艦隊正在向本土艦隊西面航行。即便斯普魯恩斯更換了旗艦。他也沒有失去對艦隊地指揮能力。按照第21艦隊地航線來看。斯普魯恩斯肯定想用本土艦隊來對付窮追不捨地第4艦隊裡地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從而獲得息。甚至是逃離戰場地機會。
在此情況下。如果本土艦隊放手對付第41艦隊地四艘戰列艦。最終很有可能遭到第四艦隊裡所有戰列艦地夾擊。結果將不言而喻。斯普魯恩斯不會留下來給霍頓陪葬。在成功“掩護”第21艦隊撤退之後。本土艦隊將成為第21艦隊地替死鬼。
由此可見。霍頓主動避讓。就是不想成為犧牲品。
隨著“臺灣”號在遭到重創之後主動撤退。戰場上地局勢再次發生了變化。
此時,楊定方地表現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在確定艦隊旗澗去了指揮能力之後,楊定方立即接過了指揮權“武宗”號成為了艦隊的臨時旗艦。同時,楊定方立即向三艘還在作戰的“省”級戰列艦下達了新的命令,並且調整了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的行動。
以“廣東”號為首的三艘“省”級戰列階先提速。
這麼做,除了能夠掩護“臺灣”號向南撤退之外,還能迫英國本土艦隊儘快向西轉向。從而在進入戰列炮戰階段的時候,控制住
戰距離,讓英國本土艦隊不能隨心所
的離開戰場。
緊接著,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地速度也提高到了二十四節。這是當時“武宗”號與“世宗”號能夠達到的最大速度。
隨著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加速趕上來,英國本土艦隊的優勢將變得蕩然無存。
當時“肯塔基”號已經喪失了全部戰鬥力“路易斯安那”號也僅有二門主炮還能繼續開火。在此情況下,第21艦隊是否投入戰鬥,都變得無關緊要了。
楊定方的戰術意圖也很簡單:集中全部力量。打殘英國本土艦隊。
只要七艘戰列艦能夠正常發揮。就能在炮戰中幹掉,或者重創三艘“獅”級戰列艦。到時候。即便霍頓想主動撤退,也沒有那個能力。
因為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在對付“緬因”號與“明尼蘇達”號的時候用了不少的時間。所以不能及時趕到,最快也只能在八點半左右追上英國本土艦隊,所以局勢並沒有立即變得對第四艦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