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臨危授命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用“臨危授命”來形容哈爾西出任第五艦隊司令官這件事,一點都不過分。

如果說斯普魯恩斯在戰爭爆發之後才嶄頭角,成為了海軍名將,那麼哈爾西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已經是美國海軍中的知名將領了。甚至可以說,斯普魯恩斯能夠一炮竄紅,與哈爾西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那場第一艦隊長途奔襲,伏擊了歐洲聯合艦隊,又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海域與美國艦隊遭遇,從而爆發了美國參戰以來,雙方快速戰列艦第一次直接對抗的海戰中,斯普魯恩斯能夠綻艦隊指揮官的才能,就是因為哈爾西對戰局判斷失誤,導致艦隊旗階創,從而讓斯普魯恩斯獲得了指揮艦隊作戰的機會。

隨後,美國將太平洋戰場劃分成了三個戰區。

太平洋艦隊也隨之被分劃成了三支戰區艦隊,作為尼米茲最信任的將領,哈爾西前往西南太平洋戰區,出任第三艦隊司令官。

這個安排多多少少都與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的麥克阿瑟有關。

作為曾經的美國駐遠東地區總司令,陸軍上將麥克阿瑟一直以其強硬的作風,霸道的處事方式而出名。另外,憑藉著與總統的良好個人關係,麥克阿瑟不但在陸軍中飛揚跋扈,即便面對海軍將領,也照樣蠻橫專制。

顯然,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出任第三艦隊司令官。

如果派去的是一個脾氣溫和的將領,肯定會被麥克阿瑟吃得死死的,其艦隊司令官的身份也名存實亡,最終指揮艦隊的不是海軍將領,而是陸軍將領。對任何一支海軍來說,聽從陸軍的指揮,不但是莫大的恥辱,還是無盡的災難。

在此情況下,尼米茲本沒有別的選擇。

美國海軍中,只有哈爾西有足夠的膽量,以及手段跟麥克阿瑟抗衡。

也就是說,尼米茲在委任哈爾西為第三艦隊司令官的時候,看重的不是其才華,而是其膽略。

從第三艦隊後來的人事安排就能看出,哈爾西出眾的並不是其指揮才能。

在由哈爾西出任第三艦隊司令官之後,尼米茲還先後委派弗萊徹,金凱德與威利斯-李擔任作戰艦隊指揮官,從而使哈爾西不用率領艦隊作戰,可以將全部的力用於處理艦隊事務,以及跟麥克阿瑟周旋。

這些安排,一方面說明尼米茲對哈爾西的指揮才能有所顧慮,另外一方面也說明麥克阿瑟確實夠專橫,不然本不需要專門安排一名海軍中將(後來升為上將)與之周旋。

由此可見,尼米茲非常瞭解哈爾西。

本上講,哈爾西不是沒有指揮艦隊作戰的才能,畢竟任何一名海軍將領,除了那些在後方負責文職,或者後勤,或者科研工作的之外,都擁有足夠的指揮才能,不然不可能升為將領。

只是,哈爾西具備的才能並不適合美軍的實際情況。

換句話說,哈爾西屬於那種擅長打順手仗,而不擅長在逆勢下扭轉戰局的指揮官。

除了在參戰初期的“關島海戰”中獲得了一次並不明顯的勝利之外,隨著帝國海軍迅速加強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兵力,並且調整了戰略部署,美國海軍就再也沒有在戰場上獲得過一次有利態勢了。

也就是說,三年多來,美軍基本上都是在逆境下作戰。

顯然,這不是哈爾西擅長的作戰方式。

用後人的評論來說:如果給哈爾西二倍於敵人的兵力,他能夠將任何一個對手打得落花水;如果只給他與敵人相等的兵力,他就只能勉強招架;如果兵力不如敵人,他將被對手打得落花水。

由此就可以看出,哈爾西確實不適合在戰場上指揮艦隊作戰。

斯普魯恩斯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哈爾西的缺陷。

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是斯普魯恩斯,美軍很有可能在七十五年年)的時候就輸掉太平洋戰爭,從而輸掉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

問題是,斯普魯恩斯也沒有能夠力挽狂瀾。

在斯普魯恩斯離去之後,哈爾西成為了尼米茲唯一的選擇。

當時,在美國海軍中,除了哈爾西之外,幾個比較有才能的將領,比如金凱德、米切爾與威利斯-李都屬於“戰將”型人才,而不是“統帥”型人才。三人都具有出的戰術指揮才能,卻沒有太多的大局觀,或者說沒有同時指揮幾支艦隊作戰,並且聯合各艦隊的控制能力。

在此情況下,哈爾西走馬上任。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