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謠言疊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只要糊名,筆體也能認出來,我看還有必要抄卷!”楊悅想到後代科舉為了杜絕舞弊的確做了不少功夫,不如提前讓說出來,讓大家早點有所公平。

眾人聽了也都紛紛頷首,覺得楊悅所言及是。

“下期報紙上,便將這些法子提出來,好讓尚書省有所裨益…”蘇味道點頭言道。

“尚書省?”楊悅又是一詫,一向她以為是禮部在主持大試。沒想到會是尚書省直接管理。仔細問了才知,具體**其實由吏部的“考功員外郎主持”一個七品官,自然得罪不起眾貴族王孫,還不是誰想“推薦”便“推薦”對於這些弊病,楊悅雖有許多腹誹,但她關心地還是天下詩社中舉薦的人,是否榜上有名,因而問道:“咱們詩社中的人有沒有上榜的。”蘇味道到是不愧為“八卦記者”對此卻是再清楚不過,笑道:“雖然狀頭不是咱們《天下詩刊》中舉薦的人,但甲第中至少十人是咱們的人,佔了三分之二還多,乙第估計還要多些。”

“這麼說連甲第的人選也早已內定下來了?”楊悅沒好氣的笑著問道。

“那到不是。進士科最重,甲第中前五名是肯定早已內定下來的,其他就不一定了。我這消息卻是從省部得來,省部的榜單已經出來,只是還沒有放榜,我得的消息絕對不會有錯。”

“我們詩社誰在榜上?”

“嘉謨兄是首當其衝的。還有宋令文、谷倚等人也都中榜。”宋令文,楊悅記的是誰,是個五大三的舉子,但說話細聲細氣極是斯文,印象很深。谷倚卻記不起是誰了。天下詩社發展太過迅速,楊悅的確有許多不認識的人。

楊悅搖了搖頭笑道:“嘉謨中了進士?”回頭去看裴炎,說道“裴兄是否也參加了‮試考‬?中了沒有?”裴炎微微搖頭,還沒回答。蘇味道已先說道:“裴兄是弘文館的生徒,還用‮試考‬?直接也會授官。”楊悅卻是又是一奇,訝道:“原來弘文館的生徒不用‮試考‬?”

“不只弘文館,崇文館的生徒也不用科考。”蘇味道笑道。

裴炎言道:“也不一定,如果願意參加也可以參加,看個人意願而矣。館中有不少生徒也參加科考。”楊悅點頭言道:“對啊,據我所知裴行儉也是弘文館的生徒,他就參加過明經科。”

“參加還不如不參加。便是中個狀頭又如何?”蘇味道不以為然的說道“頂多不過放個從八品的小官。比起弘文館學士在門下省行走要差得遠了。”

“從八品?”楊悅今連連被驚倒,此時更是到不可思議。俗話說,人生四大樂,久旱逢雨,他鄉遇故知,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沒想到得個“狀頭”才不過授個“從八品”的小官,只比最低的從九品高上兩品。可想而知其他中榜人士,大概更加不如。

一問之下果然如此。唐代取士分許多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明經、進士兩科較常見,每年考一次。正月‮試考‬,二月放榜,今年卻是因為倒寒的原故,推遲了些時

秀才科不過授正八品官,明經又有五經、三經、二經、一經、三禮、三傳、史科之別,授從八品下,據通經多少授官不等。進士甲第授官從九品上,乙第只能授從九品下。也難怪皇帝對此不太重視,原來如此。

所謂通幾經幾傳,則是唐代學館裡教授的書目。唐代“九經取士”

“九經”包括《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以及《易》、《書》、《詩》,共九部。《禮記》、《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秋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

這些是正經,還有《孝經》、《論語》、《國語》、《說文》、《字林》、《三蒼》、《爾雅》等,專門學文如《孫子》、《五曹》、《九章》、《海島》、《周髀》、《五經算》、《綴術》、《緝古》等都是學館裡的正式教課書。

如果再加上一些歷代史,如《史記》、《漢書》、《三國志》等,外加諸子百家之書,數不勝數。

這些還不包括士子入門之學,如琴、畫等藝術修養…

楊悅著實嚇了一跳,一直以為儒家不過“五經六藝”之說,沒想到唐代已發展成為“九經”她一向以為自己也算是中文高材,如今才知道在古人的學問面前簡直連“小巫”都算不上。如果想考個“狀頭”更是難上加難。

想一想這些時與眾人相辯論,若泛泛而談,言理說道她最擅長,但一提到具體引經據典來論證便會幹瞪眼。自己如果真想改變這個時代的不合理處,免不了要先仔細研究古人的學問,仔細研究儒學。

想到在李愔書房中見到的書,五間雜架的若大一個大殿,到處都是書籍,看來傳言不虛,李愔也是個飽學之士,自己平到是小看了他。便是楊豫之這樣的小混混,也能背出《道德經》,自己這個“中文高才”真是連個小混混都不如…

正想得出神,突然聽到門外一陣喧譁,有人喊道:“不好了,三車和尚跟滕王打起來了。”

“洪道?”楊悅詫道“洪道為何打架?”不過楊悅卻也不用擔心尉遲洪道會吃虧,笑嘻嘻地衝了出去。見來報息兒的竟然是蘇我孫子,上前問道:“洪道怎麼跟滕王打起來了?”蘇我孫子在大唐待得時越久,越與唐人沒什麼區別。但他更喜歡武士裝,頭戴璞頭,身著圓領武袍,裡還戴了一把“橫刀”如果在現代的話,楊悅會說這是本武士打扮,不過這種裝扮在大唐街頭,卻是比比皆是。

“這個——”蘇我孫子到此時卻也不忘行禮,先向楊悅行完禮,才說道:“聽說是因為滕王胡說八道。”

“滕王胡說八道什麼?”楊悅笑道,想到滕王的確嘴賤,前些自己還為了他的胡說打了一架。

“滕王說…”蘇我孫子看了看聚集過來的眾人,有點吐吐起來。

“滕王說什麼?”楊悅追問道。

“他說公子的壞話。”

“說我?這個混蛋!他又說什麼?”楊悅一想到滕王說自己與李愔關係曖昧,心中來氣,沒好氣地言道“不會又說本公子與蜀王有什麼曖昧吧。我看他真是皮癢。洪道打他正是打得好,打得妙!”

“這次不是蜀王。”蘇我孫子搖頭說道。

“不是蜀王?”楊悅納悶的看了看蘇我孫子,氣道“又有誰?”

“他說公子與柴都尉有過…”

“柴令武?”楊悅大怒,不由大罵一聲“混蛋王八蛋!”裴炎見楊悅大怒,上前勸道:“公子息怒。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柴都尉當與公子決鬥,被公子辯得一敗塗地,這件事兒我親眼目睹,而且許多人都知道。這幾不知何處忽然有些風傳,定然是有小小之人故意胡編亂造。公子不必著急,我等自會為公子論個公道…”楊悅回頭去看裴炎,見他一臉誠肯卻沒有多少驚詫,顯是早已聽說過此事。再去看蘇味道等人,也是微微點頭,面上或者有些不信、或有些半信,不一而足。顯然眾人也早已聽說過傳言,只是不敢告訴她。

蘇我說話半半咽,可想而知具體內容定然更加不堪,心中怒火不由熊熊燃起,暗咬牙齒:柴令武啊,柴令武,不將你大卸八瓣,難解我心頭之恨!

(求收藏、求推薦,謝謝!);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