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章;小人之道,的然而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子曰,“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猶有倫。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譯文及註釋譯文《詩經》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大顯,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益彰明;個人的道顯無遺而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簡略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知遠,由風知源,由微知顯,這樣,就可以進入道德的境界了。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也會很明顯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頭存於心志之中。君於的德行之所以高於一般人,大概就是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吧?

《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是不是能無愧於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沒做什麼事的時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沒有對人說什麼的時候也是信實的。

《詩經》說:“進奉誠心,通神靈。肅穆無言,沒有爭執。”所以,君子不用賞賜,老百姓也會互相對勉;不用發怒,老百姓也會很畏懼。

《詩經》說,“弘揚那德行啊,諸侯們都來效法。”所以,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說:“我懷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厲聲厲。”孔子說:“用厲聲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為。”《詩經》說:“德行輕如毫。”輕如毫還是有物可比擬。

“上天所承載的,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氣味。”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註釋(1)衣錦尚絅:引自《詩經-衛風,碩人》。衣(yi),此處作動詞用,指穿衣。錦,指彩鮮豔的衣服。尚,加。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闇然:隱藏不

(3)的(di)然,鮮明,顯著。

(4)潛雖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詩經-小雅-正月》。孔,很。昭,《詩經》原作“沼”-昭、擱同,意為明顯。

(5)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引自《詩經-大雅-抑》。相,注視。屋漏,指古代室內西北角設小帳的地方。相傳是神明所在,所以這裡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壞事,起壞念頭。

(6)奏假無言,時靡有爭:引自。詩經-商頌-烈祖》。奏,進奉,假(ge),通“格”即通,指誠心能與鬼神或外物互相應。靡(mi),沒有。

(7)鈇(fu)鉞(yue):古代執行軍法時用的斧子。

(8)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詩經-周頌,烈文》。不顯,“不”通”丕”不顯即大顯。闢(bi),諸侯。刑,通“型”示範,效法。

(9)予懷明德,不大聲以:引自《詩經-大雅-皇矣》。聲,號令。,容貌。以,與。

(10)德輶如:引自《詩經-大雅-傑民)。輶(you),古代一種輕便車,引申為輕。

(11)倫:比。

(12)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引自《詩經。大雅-文王》。臭(xiou),氣味。

讀解這種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氣的境界。

空氣無聲無無味,誰也看不見聽下到嗅不出,可是誰也離它不開。德行能到這種境界,當然是種仙至人了。可誰又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孔聖人也未必就能達到吧。

所以還有次一等的境界,這就是“輕如毫”的境界。借用詩聖杜甫的詩,是“好雨知時節,當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夜喜雨》的境界。這種境界,和風細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化,這大概就是聖人的境界吧。

至於那種聲俱厲的疾風暴雨式的做法,那種強制的勞動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說:“末也!”已談不上什麼境界,不過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罷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結尾,重在強調德行的實施。從天理到人道,從知到行,從理淪到實踐,從”君子篤恭”到”天下平”既回到與《大學》相呼應的人生進修階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詩為證又引申發揮。難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發嘆:“這樣反覆叮嚀以教人的用意是多麼深切啊,後世學者難道可以不用心去鑽研體會嗎?”的確也是如此啊!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