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49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中國有史以來在政治上佔重要位置的宰相制度,從此消失。皇帝遂在沒有助手幫手的情形下,單獨處理帝國事務。朱元璋對此一措施沾沾自喜,認為是他最高智慧的結晶,可以永遠保持明政權於不墜。所以他下令說:“後世子孫永不許恢復宰相制度,如果有人如此請求,即以叛逆論罪,凌遲處死。”然而,問題就發生在皇帝身上,朱元璋來自民間,政權又由他創立,對繁瑣的政務,還可以勉強應付。但他的後裔卻是一群花花大少——而且是一群惡少,生長在深宮之中和女人、宦官之手,面對著千萬種變化莫測的帝國事務,必然手足失措。本世紀(十四)末年,朱元璋平均每要親自批閱一百五十件奏章,裁決四百種案件。從前有宰相可以幫助皇帝,如今沒有人能為他分擔,他也不準別人分擔。花花大少皇帝只有依靠內閣,命那些大學士在每一個奏章或案件上,簽註意見,寫出對該事的分析和應如何反應的建議,甚至皇帝頒發命令的草稿,都一併擬好呈上。——當時術語稱為“票擬”和“條旨”皇帝即
據這些簽註,加以批示。於是,不久之後,大權遂漸漸滑入大學士之手。大學士成為沒有宰相名義的宰相,內閣也成為沒有中書省名義的中書省。
內閣大學士有數人之多,並不是每一位大學士都可簽註意見,必須資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往往是華蓋殿大學士,華蓋殿後來改為中極殿)此人即世人所稱的“首相”——首席宰相。但大學士畢竟不同於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單獨推行政令,大學士便無此權。他只能依靠“票擬”一一簽注意見,來竊皇帝的權力,只有黑市地位,沒有法定地位。
更主要的原因是,大學士跟皇帝之間,還有一段距離。對皇帝如何裁決,是不是依照他簽註的意見裁決,甚至會不會作相反的裁決,大學士都不知道,他們也很少有向皇帝當面陳述解釋的機會。事實上,到了後來,皇帝深居宮中,不出來面,大學士遂數月數年,或數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他只有依靠這種脆弱的“票擬”維持權力。而此票擬,卻要仰仗宦官轉達,並仰仗宦官在皇帝面前作補充說明。皇帝所頒發的命令,也由宦官傳遞,有時用批示,有時用口頭,宦官的權力遂
形膨脹。而皇帝和大學士之間,往往互不認識。皇帝對大學士的印象,全來自宦官的報告。於是,政府大權又從大學士手中滑出,滑到宦官之手。我們可用下表顯示明政府在下世紀(十五)中葉後所呈現的組織形態。必須對此形態瞭解,才能對明王朝瞭解。
宦官,在蒙古帝國時,改稱“太監”太監本是宦官中的一種官職,後來演變為凡宦官都稱太監。明政府的宦官組織,共有四十個機構(十二監、四司、八局、十六雜房)司禮太監僅只是四十個機構中十二監之一的“司禮監”的首長,但卻是一個最高職位,可稱之為宦官之王。原因很簡單,他負責伺候皇帝,並擔任皇帝和內閣間的跑腿工作,最接近權力魔杖。大學士簽註的意見,必須司禮太監先看過,才能到達皇帝面前。皇帝批示時,司禮大監有機會隨時參加意見。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司禮太監的關鍵。置。第十一任皇帝朱厚照十五歲即位,正是貪玩的年齡,司禮太監劉瑾,每乘他專心遊戲時,請他批閱奏章,朱厚照就大怒說:“你不會代我批嗎,我用你幹什麼?”劉瑾正是要小傢伙說這句話,然後他的批示即獲得法律據。於是司禮太監成為皇帝助手,大學士反而降為司禮太監的秘書,司禮太監命他如何簽註意見,他只有照辦。到了以後,連大學士都由宦官推薦,絕對專制的弊端,全部出現。
英國於一百年前,即建立國會,約束君主權力。中國卻恰恰相反,君權更加肥壯,這是明王朝加給中國人的不幸。
七大黑暗時代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像一條壯觀偉大的河。紀元前二世紀西漢政府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時,開始由燦爛而平靜。十二、十三世紀宋王朝理學道學興起時,開始沉澱。本世紀(十四)末期,這河
終於淤
成為一個醬缸,構成一個最龐大最可哀的時代。
明王朝使中國文化淤成為一個醬缸的工具有二:一是文字獄,一是八股文。
文字獄屬於詔獄的一種,它的特徵是:罪狀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當權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文字的意義不在客觀的解釋,而在當權人物主觀解釋。文字獄的本身就是當權人物作賊心虛的一種反應,越是心虛,越是神魂不寧,聽到別人說“亮了”他就肯定是諷刺自己的禿頭,因而惱羞成怒。於是知識分子除了被“誣以謀反”外,又多出一種純屬於文字的災難。——因而我們想到倉頜造字時,神鬼曾經夜哭,不知道是不是這個緣故。
現在舉出例子說明:浙江(杭州)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處斬;北平(北京)府學教授趙伯彥,奏章上有“儀則天下”處斬;桂林(廣西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處斬;這些句子裡的“則”本是“法則”和“標準”之意。但朱元璋不作如此解釋,當時江南方言,“則”與“賊”同音,朱元璋認為顯然是諷刺他作過小偷的往事。尉氏(河南尉氏)縣學教授許元,在奏章上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這兩句話是千年以前的古文,但朱元璋卻解釋說:“法坤與‘發髡’同音,發髡是剃光了頭,諷刺我當過和尚。藻飾與‘早失’同音,顯然要我早失太平。”於是許無處斬。這一批人都是地方學校教師,只不過代地方官員撰寫奏章,竟招來殺身之禍。當然,文字獄不限於奏章。朱元璋崇信佛教,對印度高僧釋來複最為禮敬。釋來複告辭回國,行前寫了一首謝恩詩,詩中有兩句:“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意思很明顯,他生在異國(殊域)自慚不生在中國,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歌頌大皇帝。但朱元璋的解釋不同,他說:“殊,明明指我‘歹朱’。無德,明明指我沒有品德。”於是釋來複從座上客變為階下囚,處斬。
文字獄是圍堵,八股文是釣鉤。
科舉制度到明王朝,只剩下進士一科,並分為三個階段完成。縣級考試(縣試)錄取,稱為秀才,即初級知識分子。然後才有資格參加省級考試(鄉試)錄取後稱為舉人,即中級知識分子。然後才有資格參加由教育部(禮部)主持的中央級考試(會試)錄取後再參加由皇帝主持(實際上由宰相或宦官主持)的最高考試(殿試)錄取後稱為進士,即高級知識分子。明王朝跟宋王朝一樣,有一項不成文法,非進士出身,不能擔任宰相(大學士)或部長級高級官員。
科舉對知識分子的重要,至為了然。它是知識分子唯一的出路,漢、唐王朝時還有學校一途,明王朝則學校不過培養參加考試的人才。漢、唐王朝還有立功邊疆一途,明王朝則沒有任何其他機會。朱元璋更規定考試範圍,以《五經》、《四書》為限。《五經》、《四書》又以理學道學領袖人物朱熹的註解為標準課本。本世紀(十四)八十年代,朱元璋更特別頒佈一種試卷格式,規定應考的知識分子遵守。下世紀(十五)初期,第三任皇帝朱棣,進一步加以約束,規定使用八股文。
“八股文是一種文章的體裁,一篇文章中,不多不少的,恰恰包括八股——一股即兩個或四個完整的句子,這形式是嚴格的,不能改變,改變便不是八股了。但八股主要的特徵卻在神方面,即內容方面。依照規定,作八股文,不能發揮自己的意見,也不是自己在說話(八股文中沒有“我”字)而是儒家聖人系統在說話,看起來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實際上卻什麼都沒有觸及。這種文體,跟代數學上的方程式一樣,用不著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厲的
止獨立思考,只要能把聖人系統的言語恰當地代人八股的方程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如果被主考的試官欣賞錄取,便可由秀才、而舉人、而進士,而成為國家的領導人。至於怎麼才能恰當地代入,那就是自此之後直到十九世紀末期,五百年間,中國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大奧秘,和最大學問。
知識分子所從事的唯一研究工作,是從《五經》、《四書》中選出全部可作為考試的題目,請老於此道的八股專家,撰寫數百篇八股文,夜背誦。考試時,把適當的一篇,照抄一遍。就像賭博時押賭注一樣,押中時就成為進士,被任命為官員;押不中時,則落第而歸,下次考試再來。知識分子不接觸其他任何書籍,甚至連《五經》、《四書》都不接觸。年輕人偶爾翻閱《五經》、《四書》或偶爾翻閱歷史古籍,如司馬遷的《史記》之類,不但自己會懊悔
費寶貴的光陰,即家長和教師,也必大大的震驚。如果有人竟然對文學藝術,如科學工程有興趣,那更駭人聽聞,會被他的親友所不齒。知識分子被八股文硬拖到醬缸之中,沒有自己的思想,更沒有自己的
情。不知道人類還有別的知識和別的情
,只知道如何作八股文,和如何做官,於是一種只有中國才有的“官場”社會形成。
明王朝統治階層曾由這類知識分子組成,他們對人的評價,完全以官為標準。——猶如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評價,完全以錢為標準一樣。為了做官,不但忍受廷杖的恥辱,還建立一系列的奴才哲學,宣稱皇帝即是父親(君父)所以“君要巨死,臣不敢不死”僅只廷杖,算不了什麼。於是霎時間恥辱化為榮耀,本來應該憤怒的心情,因已找到奇異的理論基礎的緣故,反而大悅。人尊嚴被嚴重歪曲,這正是醬缸文化的特徵之一。
歐洲歷史正開快車,本世紀(十四)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掙脫黑暗時代的枷鎖,呈現一片耀眼的光明。而中國人卻被糟蹋到這種地步,真是一個巨大悲劇。
八靖難之役本世紀(十四)最後第二年(一三九八)暴君朱元璋逝世。二十二歲的孫兒朱允炆位。
明王朝面臨它的瓶頸。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長子即皇太子(朱允炆的父親)早死;另一幼子也早死。其他二十四個兒子,全都分封到各重要地區。這些親王每人都擁有一萬五千人左右的警備部隊,稱為“護衛”在北方邊疆地帶,共封有九個親王。地方軍事調動,都要先報請親王核准,所以親王又類似軍區的太上司令官。朱元璋的目的是,用邊疆諸親王抵抗退出外的蒙古人,用內地諸親王鎮壓人民對暴政的反抗。
這種現象彷彿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七國之亂和紀元後三世紀晉王朝八王之亂髮生前的形勢,但沒有那麼嚴重,因為明王朝的親王只有一萬五千人的軍權,對地方沒有行政權和財政權。不過這已使少年皇帝朱允炆不安。朱允炆最親信的大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一致主張迅速削藩。
削藩,在任何時代都是正當的,一個正常的國家內不允許同時存在很多獨立王國。可是有兩件事朱允炆失於考慮,第一,當時請親王並沒有割據一方反抗中央的企圖和跡象。諸親王除了王府一萬五千人警備部隊外,對地方軍隊並不能直接掌握,還構不上獨立王國的威脅。第二,黃子澄一批庸才,本不懂政治,不是處理這種帶有爆炸
事件的良好人選。
朱允炆登極的當年(一三九八)剛把祖父朱元璋埋葬,就派遣軍隊奇襲開封(河南開封)把分封在開封的周王朱(木肅)逮捕,廢為平民,貶謫到雲南。這種像對付叛逆一樣的發兵奇襲和廢貶的嚴厲處分,使所有親王大為震恐。明年(一三九九)“有人”告發分封在雲南(雲南昆明)的氓王朱(木便)有犯法的行為,朱允炆下令廢朱(木便)為平民。不久,又“有人”告發分封在荊州(湖北江陵)的湘王朱柏也有不法的行為,朱柏得到消息,全家自焚而死。接著又“有人”告發分封在青州(山東青州)的齊王朱囗,朱允議下令廢朱囗為平民。於是又“有人”告發分封在大同(山西大同)的代工朱桂,朱允炆下令把朱桂囚高牆。
親王們在地方上種種暴行,都是事實。但朱允炆這種一連串暴風雨般的措施,暴了他的目的並不是懲治不法,而且也超過了削藩的範圍,分明是要消滅他的叔父一代。
就在代王朱桂被囚高牆後,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分封在北平(北京)的燕王朱棣叛變,率軍南下,宣稱皇帝被好惡的高級官員包圍矇蔽,已不能依自已的自由意志行使職權,對這批惡分子,必須肅清。這是有名的“靖難之役”即安靖內部災難的軍事行動。朱允炆對朱棣這種
烈反應,並不認為太出意外。七國之亂終被削平的史蹟,給朱允炆很大鼓勵,他下令討伐。當本世紀(十四)結束時,靖難軍和中央軍在黃河以北,進行猛烈戰鬥,互有勝負,沒有人敢預測它的演變。
亅亅亅40.第四十章:明朝的滅亡明王朝在血成河中通過瓶頸,這是它的好運氣。
僅只比明王朝晚一年,在中亞興起的帖木兒帝國,正決心恢復蒙古帝國東方的故有版圖。一四o四年,靖難之後結束第二年,帖木兒大汗從他的首都撒馬爾罕;出發東征,進攻中國。不料在中途逝世,軍事行動中止。如果帖木兒不適時的死,據已知的資料推斷,明王朝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