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九冒著挨敲的危險,忙不迭地點頭。耿照淡然道:“前輩所言極是。若非他中途收手,晚輩與奇宮諸俠早已喪命,連與前輩說大話的機會也無。但無論前輩出手與否,晚輩本就是要與殷賊一決的,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九連使眼
都沒能讓他改口,急得桌下起腳,無奈耿盟主的碧火功已至“發在意先”之境,未及會意本能縮腿,從容不迫地將一長串說完。
長孫旭氣急敗壞,不顧師父虎視眈眈,就著桌頂扯他袖管,怒道:“有你這麼請人幫忙的麼?擺什麼架子!就算不肯低頭,好歹也要說之以理,一體利害,休慼與共嘛!”
“……請問我跟他有什麼一體利害的地方?”旁邊有人小聲問。
“殷橫野也騙了你嘛,當年聖藻池三才二斗,不是他找的你麼?什麼時候不好找,偏挑了異族南下前夕,其中肯定有貓膩!還有,集惡三冥裡,只地獄道一支保存了實力,完整移入南陵,要說殷橫野與此無關,哼哼,也只能騙三歲孩兒——”突然一愣,意識到是誰在發問,想死的心都有了,腦袋“匡、匡、匡”連撞烏檀桌面三記,撞得餘煙嫋嫋,桌頂微凹,老人才滿意地收起食指。
陰宿冥率眾離開棲亡谷,舉地獄一道之力,滲透孤竹國,完整保存了實力,猶勝昔年三冥分立。等老漁夫發覺不對,棲亡谷已是一片死域,所幸惡佛被送至八葉院,遭老漁夫囚於蓮覺寺的聶冥途又有高人照管,老人遂一路追索,查到了孤竹國境內。
適逢前代鬼王已逝,伏象公主新掌九幽十類,孤竹國至此政教合一,朝堂之首與秘教之宗,具是國主,上下一心,遂有了對抗強鄰嶧陽的底氣。
媚兒固然枝大葉,卻頗受百姓擁戴,地獄道那些個殺人拷掠的老勾當,多半用於肅清國中親段勢力,門裡的骨幹已非行惡東海的那幫人,全汰換成了孤竹當地的土人,又或舉族南遷定居的央土商賈,無不立於朝堂之上。地獄道的身份,更像是某種秘盟,將重臣國主緊密聯繫起來,較之過往的殘
,簡直從裡到外漂了個清白雪亮。從結果來看,很難將殷橫野縱放陰宿冥之舉,當作他心懷不軌的證據。
老漁夫無意涉入南陵政爭,早一步回到東海,聽說自己有個教了三天的徒弟在白城山,才有五絕莊外救下耿照二人的“巧遇”。待南陵使節團東來,段慧奴遣人狙殺長孫旭,刀皇先於湖陽祭奠故人,後因耿照、孤竹國之故,也至越浦左近,意外救得九,見少年身懷金貔朝重寶“芙蓉玉雙全”,
於機緣巧合不可思議,終於破例收徒。
九聽老人說過三才賭鬥、
化集惡三冥等,假借失言,提醒師父殷橫野一事未必不關己。
如今聽老人細剖,方知若無地獄道潛伏孤竹國、胡彥之信口開河等前緣,老人也不會在他被利刃穿心、異蟲入體之際,恰好來到越浦城郊,莫說當上國主,怕小命早代在荒山野嶺間,深幸之餘,不免汗
浹背。況且,他雖與老人裝瘋賣傻、胡言亂語慣了,適才那番“失言”,他對這位其實待自己很好的師父,心中是極之愧疚,難以相對的。
掛印求去三十年,武登庸泛舟逍遙,走遍天下,唯獨北關一地,再沒有踏入半步。奉刀懷邑,獨不為己。
老人曾是武登遺民漫長的離歲月裡,唯一的希望,他的刀從來就不是為自己而練,唯有練出一身驚才絕豔的蓋世神功,為帝王家所用,才能替族民換來穩定的生活。而武登庸做到了。他掙來不世聲名,使末帝賜下封國,許諾永不除封,還將最疼愛的靈音公主嫁給他,讓他總領皇朝北疆,拱衛帝都,直到他擅離職守,讓繁華了三百年的白玉京粉碎於異族鐵蹄,斷垣殘壁付之一炬。
靈音公主自殺殉國,對老人來說,是最沉重、也是最沉痛的指責與控訴。武登遺民卻未必如是想。
繼金貔朝而興的碧蟾朝澹臺氏,於公孫氏子孫本是仇人般的存在,開國後不但藉故拔掉了幾位歸順的公孫氏藩王,連禾苗也不放過,強迫遷至北關苦寒的武登之地,以地名為姓氏,徹底斷絕王氣。
“武登”在北關土話之中,意即霜土所生的苔蘚,泛指今嬰城穿過的千里荒地。
便是染蒼群麾下兵,也不能在這片凍土間討生活,輪戍之間亦不免有凍死凍殘者,況乎婦孺?金貔遺民在“武登”掙扎求存的兩百多年,就是一部漫長無盡、以血淚書就的生離死別,只有心志與軀體如凍土般堅韌的人,才能存活下來。末帝所封的武登一國,自未劃於這片雪荒堅凍,而是在更南的蒼鷺、烏頭等四郡,但與同屬金貔遺末的漁陽七砦間還隔著若干關城,距
平府更只有數
車馬路程,防備之意可說是赤
地不加掩飾。
饒是如此,這已是殘暴的末帝一意孤行的結果,換了此前任一位澹臺家帝王,絕不敢將武皇末裔置於死地之外,更遑論許以封疆,付一道之兵權。異族入侵之後,武登遺民中,始終有擁立武登庸逐鹿天下的聲音,鬧得沸沸湯湯,支持者甚眾;“刀皇”之號傳入江湖,多半源於此時,除贊其刀法通神,也有揚棄亡國的武皇舊稱、另開帝途的寓意在。
可以想見最終武登庸打著“報仇雪恨”的旗幟,加入獨孤閥麾下,這些遺老失望的程度。以致白馬朝肇建,武登庸高掛一等神功侯的金印飄然而去,北方的武登國卻不是能張開雙臂、無條件歡他回去的故鄉。無論是
平府或武登國,對老人都太過遙遠,也太過沉重。
若不是急於為好友求得臂助,以免他巴巴地跑去送死,長孫旭滿不願在老人面前提起“北關”二字,徒惹傷懷。
老人鬆開了屈起的右手食指,轉對徒弟,罕見地不是那副令人發的笑眯眯神
,也無恚怒憤懣,就只是平靜而已。
“下一回,你可以直接了當說出‘北關’二字。怕我傷心,這是好的,代表你很善良,善良很重要。但如果你覺得這事是對的,非做它不可,即使會導致不夠善良的結果,也不能逃避。行正當之事,本不需要遮遮掩掩。”長孫旭面愧
,彷彿這幾句話比撞裂檀木桌板還要痛得多,整了整衣襟,低聲垂首:“徒兒明白了。”老人淡淡點頭,正
道:“離開北關,是我做的決定,殷夫子雖邀我同行,畢竟不是拿劍架著我的脖子。我行我素,自受禍福,不能輕易遷怒他人,當作是一紙欠條。於此事上,我和他並無仇怨。”
九心中嘆了口氣,雖覺失望,卻不意外。師父若不是這樣的人,拼著被獄龍吃掉心臟、破體而出,他也不想同老人學功夫。
“至於你,”老人望著桌對面的黝黑少年,歉然一笑。
“提了一個很有趣的提議,我其實是想答應你的,只可惜我力有未逮。旭兒是否同你說過,我武登氏有門絕學,名喚‘不敗帝心’?”耿照點了點頭。
“若晚輩所料無差,這門絕學是運用了武學上‘朱紫競’的道理,以極端之法提升功力境界,方能有此神效。”
“厲害的厲害的,‘極端’二字,道盡此功神髓。”老人笑起來。
“天上不會無端掉餡餅,掉十文錢與你,指不定要收一兩回去。
這小胖子遭獄龍入體,纏住心包,本是條死路。以這份世所罕見的倒楣,換得沒有後遺症的帝心,還算是公平。”耿照立時聽出言外之意。武登庸刀指巔峰,突然掛印求去,除心傷愛自縊、故國難容之外,也可能是不敗帝心的反噬所致,使老人不得不閉關修練,以免受害;對照其“力有未逮”之言,怕情況不容樂觀。武登庸不再言語,雙掌
疊,橫置
口,緩緩拉開一尺餘,右掌直至頷須,左掌懸於臍下,正是方才
九試演帝心的起手,當中卻空空如也。
二少正覺古怪,驀地眼前金芒一竄,一輪烈般的璀璨金球忽自虛空中浮出,穩穩懸於老人掌間,電蛇旋繞,宛若雷掣,比燃燒的火把熾炭更眩目,令人難以
視。金球直徑近一尺——少年們終於明白,何以老人須掌開若此——通體如岩漿構成,又似火蛇盤就,不住旋繞絞扭,宛若實物。
長孫旭瞠目結舌,他是正練著“不敗帝心”的人,知曉門道,按秘笈所載,練出了明珠大小的帝心,還是仗老人的功力與獄龍競所致,進境堪稱百年難遇。豈料師父他老人家的帝心這般騷氣,練成這樣跟人動什麼手?直接把金球扔出去,一把砸死了事,沒死的都能慚愧死。
本想說兩句耀武揚威的渾話,卻被耿照拉住,凝目細瞧,赫見金球迸開無數細紋,不是岩漿走脈或火蛇鱗甲,而是綻未綻的裂縫!
“如你們所見,我的帝心瀕臨崩潰,多年來仗著一身修為,勉強維持。小打小鬧倒也還罷了——”老人淡淡一笑,被金芒映亮的蒼老面孔透出些許無奈自嘲,或還有一絲寂寞蕭索。
“若對上文武兩榜高手,無論打人或捱打,帝心必潰無疑。只能說愛莫能助,真是對不住了。”記住地阯發布頁www.xiaohuks.com第二七六折誰與同命靈鳥迦陵金貔朝公孫氏以武功術數為家學,歷任君王均享有“武皇”之號,以武論尊,獨步古今帝王家,武閣收藏之豐,亦是東洲諸王朝中僅見。得此天惠,公孫氏武學中不乏與術數相合者,如王朝後裔“鳴珂帝裡”的絕學《無疆帝算》、《四方風神劍》,均是其中佼佼。
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以武秤命”一說。據說公孫氏不傳絕學,如《神璽金印掌》、《皇圖聖斷刀》等,修習者若無相稱之命格,輕則技藝不成,徒然耗費心神氣力,若還不自量力,逆天而行,終不免經脈盡斷,落得身死收場。
當年武登庸以此二功揚名,深得末帝喜愛,有御史以此為諫,意指金貔王氣未斷,奏請聖上絕前朝餘孽。若撞在其他帝王手裡,怕不是盡夷其族,用心不可謂之不毒。豈料末帝身染惡瘡,
子變得扭曲難測,聽不得這般“忠言”,命人將那御史中丞當殿鉤殺,斫下死狀淒厲的頭顱,澆以熔金,匣以香木,遍傳六部,遂無哪個敢再稍置一詞。
然而,“以武秤命”之說,不過是公孫氏為統治之便,誇示其天命所歸的手段罷了,與禾生雙穗、地湧甘泉、五靈現世等“祥瑞”一般,具是帝王心術。其中的關鍵,便在“不敗帝心”之上。此功將武學上的“朱紫競”之理闡發至極,纏入一縷執念做為心核,反覆
盪內力,鑄就功體。他派修習內功,一
至多三兩時辰,逾此收效有限,更有傷身之虞。
以意念為核、纏轉內息而成的“帝心”,卻等若於虛境中另闢一處小丹田,不受外在時空所限,全時運轉盪,收效豈止數倍而已?此消彼長,勝過常人十倍以上,都不算難事。以不敗帝心之法門,修習世上任一門內外武學,無不進境飛快。
此即為金貔王朝公孫氏得以恃武稱皇、獨步古今的秘密。沒有不敗帝心,逍遙紫氣仍是高明的內功,金印掌、聖斷刀依舊傲視東洲,卓然立於武道之巔,只須具備骨、明師兩大先後天條件,夙興夜寐,莫走歪歧,痛下十數年的苦功,亦能有成;強則強耳,卻遠遠構不上“傳奇”二字。
可說公孫氏之所以開國立業、以武論皇,全拜此法所賜。如此極端的功效,必有同樣極端的缺陷。帝心之所繫,在於纏入心核的那縷執念,須得不計代價、不惜犧牲,無論如何都不肯輕易放棄、近於心魔的強大執著,方能成為帝心之核。
一念失守,帝心於焉不存,影響至鉅。但愛也好,恨也罷,乃至貪、嗔、痴、慢、疑,世間豈有永不磨耗、長此以往的執念?大塊文章,物換星移,連滄海都有變桑田之一,一旦此念磨盡,恁你修為再高、內力再深,武功練到何等出神入化的境地,功體也可能隨著帝心隳壞而土崩瓦解;經脈盡廢、武功全失,乃至猝死暴卒,死前經歷極其駭人的痛苦折磨等,都曾見諸於公孫家的秘藏族譜。
唯有非常人,方鑄非常功!既得非常用,豈無非常劫?約莫是理。
公孫一族歷代高人推衍大數,相人萬千,知公侯將相有此心念者,成數遠高於常人,遑論古今帝王能建功立業,無不是堅忍卓絕;修成帝心、終生不渝的可能更高,故挑選子弟傳授此功時,才將命數列入考量。
意志不堅或無大志的庸碌之輩,自毋須
費辰光,也可免去師長磨耗,將心血用於栽培大材。久而久之,遂有“以武秤命”的訛傳,待金貔朝肇興,更成天命有歸的統御心術。這如飲鴆止渴般的方便法門,造就公孫一門無數英雄,乃至開國稱帝,卻也使他們功業輝煌的一生,不得不止步於帝心崩潰、功體反噬的悲慘境遇。
卓爾立於文武巔頂的天縱英才們,誰不想修補帝心的缺陷,終結公孫一族的無解循環?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既因念起,須以念終。若纏入帝心的一念,隨韶光逝去逐漸蛻變,順勢化為另一恆久不易之物,帝心便無崩潰之虞。道理好說,“順勢蛻生”云云,卻無人能做到,所有試圖轉化的結果,無不直接導致帝心崩潰,以身試毒的大智大勇之人,全成了警惕後人的慘烈教訓。
武登庸的帝心破損如斯,差一點便要崩潰,問題肯定出在纏入帝心的一念。與其問心念為何失守,該先問的是:“刀皇”武登庸以為心核者,那使他得以躍居文武兩榜、刀鎮天下的至極一念,究竟是什麼?
“沒那麼複雜,答案就在字面上。”老人吐氣收勁,烈旭陽般的雄渾帝心一霎而隱,滿室金芒倏然無蹤,宛若幻夢。他將徒兒的憂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