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第二次希土戰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491章第二次希土戰爭儘管土耳其啟動了大規模軍購議案,斥巨資從華中帝國進口先進武器裝備,但是機械化改⾰非短時間可以內可以完成的,擺在土耳其面前的是如何阻止希臘軍隊的入侵。~~<!->華中帝國打著國聯的旗號發動了海灣戰爭,成功的粉碎了亞美尼亞對土耳其的軍事入侵,但是在對希臘問題上,華中帝國似乎沒有直接動武的意思。
原因是希臘政fu被海灣戰爭嚇怕了,知道碰觸了華中帝國的核心利益將會遭到毀滅打擊,因此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親自訪華,向華中帝國解釋情況。
此時,華中帝國的很多h2n1型轟炸機生產線已經改為了國際民航專用的航班機飛,其強大的航程只需要兩次加油就可以飛到華中帝國。亞歷山大一世乘坐機飛很快抵達華中帝國首都,並連續跟華中帝國的國防大臣、外大臣會面,雙方
換了意見和分歧,隨後亞歷山大一世跟華中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唐紹儀會談後,雙方基本上達成了協議,等到華中帝國皇帝王辰浩接見亞歷山大一世時,華中帝國和希臘王國已經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就巴爾幹問題達成了一致。
希臘王國在世界大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其經濟依靠華中帝國的款貸才能維持。為了換取華中帝國不對希臘動武,希臘王國承諾未來十年內從華中帝國借款5億龍幣,利息4釐,並且保證不允許希臘貨幣貶值,同時承諾鼓勵希臘國民購買華中帝國的商品。
但這些承諾並不能打消華中帝國動武維護在巴爾幹利益的念頭,於是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還另外承諾希臘軍隊不會進攻巴格達鐵路經過的城市地區,同時願意將克里特島轉讓給華中帝國。
克里特島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真正扼守愛琴海,控制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的要地。第一次希土戰爭中,希臘從土耳其帝國手中奪取該島,不過當時該島僅僅作為海軍基地使用。隨著世界大戰爆發,希臘被同盟**隊趕到了克里特島上,憑藉空軍和同盟國作戰得以保存了下來。戰後希臘軍方對克里特島相當重視,發展了三個大型空軍基地,部署戰略轟炸機群控制地中海和巴爾幹半島。
華中帝國控制的塞浦路斯島太過靠近土耳其邊境,位於地中海最西邊,如果能夠得到克里特島修建軍事基地,那麼正好跟塞浦路斯基地形成左右照應的局面,向西控制地中海,向東控制土耳其,向北扼守愛琴海出口和威懾巴爾幹半島,向南封鎖蘇伊士運河出口,可以說這個克里特島一直是華中帝國想要染指的地方。這次華中帝國向土耳其派遣了愛琴海特混艦隊,準備幫土耳其打希臘,就是想要在戰後迫使希臘轉讓克里特島給華中帝國。如今希臘方面認識到了華中帝國的真正目的,反正也守不住,不如順水推舟賣個人情給華中帝國。
不過,希臘方面也有些小陰謀,將克里特島轉讓給華中帝國,實際上有挑唆華中帝國和土耳其關係的嫌疑在內,因為那裡幾年前畢竟還是土耳其的領土。
華中帝國得到了希臘方面的承諾,於是才放棄向希臘軍動武的念頭,不過華中帝**進駐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事實,要求希臘軍隊不得攻擊君士坦丁堡。作為回報,華中帝**只保護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鐵路,不會向希臘軍隊發起進攻。
就這樣,華中帝國和希臘達成了協議,華中帝**暫時不會介入希土戰爭當中。希臘軍方認為,應該趁機徹底打敗土耳其軍隊,這樣造成既成事實後,只要保證華中帝國在佔領區的核心利益,就不會招惹華中帝國出兵干涉,因此希臘軍方繼續發起烈猛攻勢。
而土耳其方面,一開始還指望華中帝**出面,像打垮亞美尼亞軍那樣一個禮拜就把希臘軍也給打垮。但是他們失望了,華中帝國只關心他們在巴格達鐵路沿線周邊地區的利益,華中帝**以保護君士坦丁堡不受威脅為由,拒絕主動去攻擊希臘軍隊。
這樣,面對希臘軍隊的入侵,土耳其軍隊再次陷入了dúli作戰的境地。
一次世界大戰後,土耳其經濟已經無法支撐龐大的軍隊,大部分兵員已經遣散,然而在安納托利亞境內還存在著兩個軍團,總共擁有7個軍17個師,分別駐紮在國全各主要城市。這些部隊的絕大多數將領不忍目睹國家遭受空前浩劫,具有抗戰思想。
同時從希臘人在伊茲密爾登陸時起,許多原來的奧斯曼軍隊的舊部就不顧蘇丹政fu的噤令,與民族自衛軍一道,自發地投入到了武裝抵抗的鬥爭之中。凱末爾在安納托利亞建立的民族解放組織也受到了各地駐軍將領們的熱烈擁護,他們中有許多人被選入該組織的委員會,以後,又成為大國民議會政fu的議員。
然而,經過6年大戰及戰後的大規模的遣散,這些土耳其的殘餘部隊畢竟已嚴重缺員,且無重武器,難以進行正規作戰。但是,凱末爾建立正規軍隊的決心是堅定的,他極積宣傳這一思想,並使他的主張得到了議會的支持。凱末爾於是決定首先改組戰線司令部,將指揮不利的原西線司令阿里?福阿德帕沙調離前線,而任命不久前剛從伊斯坦布爾趕來的伊斯邁特上校為西線司令,同時,設立南線司令部,任命裡費特?拜萊上校為司令。在確認了戰線司令的職權範圍後,又規定兩個戰線都由總參謀長指揮,從而使大國民議會政fu對各地武裝力量的指揮形式由號令式的領導轉變為制度上的統轄,為正規軍的重建奠定了基礎。
之後,安卡拉政fu於1920年底,開始組建新的土耳其國民軍。大批青年響應政fu號召,應徵入伍,大戰後的退伍軍人也紛紛歸隊。伊斯邁特的原部下特曼?斯姆那則率領1萬多人脫離了伊斯坦布爾政權,參加了國民軍。為了加強大國民議會政fu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領導地位,凱末爾決意收編各地的遊擊組織,大部分游擊隊自願加入了正規軍。
1921年1月10曰,土耳其國內的局勢撲朔離,蘇丹王政fu和⾰命黨政fu並存,華中帝國在土耳其國內的這兩個政fu之間的態度問題上有些變化,為了確保華中帝國在土耳其的核心利益不受影響,不可能將ji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華中帝國除了保持跟蘇丹政fu的關係之外,也開始接觸土耳其⾰命武裝領導人。
通過跟凱末爾的接觸,凱末爾和土耳其⾰命政fu認為華中帝國不可以得罪,而且想要奪取徹底打敗蘇丹王政fu必須要得到華中帝國的支持和默許,因此⾰命黨政fu積極跟華中帝國聯繫,並承諾將來⾰命黨政fu統治土耳其後,依然保持跟華中帝國的關係不變,華中帝國在土耳其的利益不受犯侵。
在得到土耳其⾰命黨的保證後,華中帝國決定給他們些甜棗吃,除了向土耳其蘇丹王政fu軍提供現代化武器裝備外,還密秘向土耳其國民⾰命軍提供先進的武器裝備,包括機飛、坦克、大炮和機槍,將土耳其⾰命軍武裝了起來。
有了這些先進武器裝備,對於土耳其⾰命黨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儘管蘇丹王政fu也聽到了一些這方面的消息,對此表示擔憂,但此時土耳其的狀況是兩個政fu團需要結一致對外,抗擊希臘略侵軍是第一要務,因此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隨後,伊斯邁特率領的西線部隊在厄斯基⾊希爾西面伊諾努村附近的一個山谷中與希軍遭遇,雙方發生ji戰。剛剛組建的土耳其國民軍雖然只有1。5萬人,但他們表現了較⾼的士氣和戰鬥力,加上第一批先進武器裝備從塞浦路斯緊急運送至他們的手裡,發揮了大巨的作用,並且他們充分利用了地形方面的優勢給希軍以有力打擊。
希軍雖人數眾多,裝備精良,但在狹窄的谷地難以展開,無法施展長處,傷亡頗大,只得在入夜以後悄悄地向布爾薩方面撤退。
此次戰鬥又被稱為“第1次伊諾努之戰”它是希臘人在土耳其遭受的第1次軍事失利,同時又是希土戰爭的轉折點。
土耳其在戰場上的勝利,也震動了協約國各國,它們開始認識到土耳其民族政fu的武裝力量不可輕視,於是決定在2月份召開由希、土雙方參加的倫敦會議,希圖通過談判,使土耳其接受“現狀”但倫敦會談終因華中帝國的干涉,並且給土耳其撐而告破裂,協約國集團一無所獲,反而因為邀請大國民議會代表參加會議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安卡拉⾰命政fu。
倫敦會議後,英國慫恿希臘繼續向安納托利亞進軍。此時,希臘國王亞歷山大一世突然暴病⾝亡,希臘國王康斯坦丁在大選中重新上臺。
在對土政策上,他比維尼澤洛斯更主張訴諸武力,同時協約國也想得到克里特島,意圖阻止希臘將克里特島給華中帝國。
1921年3月23曰,英法兩國表面上跟華中帝國達成了妥協,但是暗中的小動作不斷,不敢公開向希臘出口武器裝備,但卻暗中指使兩國的軍火公司向希臘走si。希臘軍隊得到英法的暗中支持,在安撫住華中帝國不干涉的情況下,一支裝備有4萬支新式步槍、3700機槍、114門火炮及配備馬克ⅳ型坦克300輛、雷諾ft-17坦克180輛,和1200名騎兵的希臘精銳軍隊從布爾薩和烏沙克分南、北兩路向土軍防線發起進攻。
西線的土軍在經過華中帝國方面的短時間的裝備補充之後,已經擁有2。4萬支m16式先進步槍,214機槍m2重機槍,1200
m16輕機槍,207門火炮,以及25輛m10式戰車(華中帝國承諾給他們的m16戰車還未
貨)。
雖然土軍人員和軍備仍然處於相對劣勢,但土軍的騎兵的數量卻比希軍多3倍,在土耳其國土上,道路並不發達,不適合機械化作戰,因此希軍儘管坦克多,但卻沒有騎兵有優勢。
戰線司令伊斯邁特在戰役一開始就把防守重點放在北路,而司令部就設在上次的戰地伊諾努村。
27曰,進至伊諾努的希軍向土軍陣地發起猛攻。希軍雪第1次伊諾努戰役之聇,因此作戰十分英勇,開戰之後不久,即迫使土軍的中路和右翼離陣撤退。然而,土軍似乎更為頑強,在以後的時間裡,土軍穩住陣腳,組織反衝擊。在土軍的反擊面前,希軍的攻勢漸漸失去銳氣,最後不得不撤退。
30曰,希軍在得到援軍之後又發起了一次進攻,但又遇到土軍同樣頑強的抵抗。此戰,土軍右翼不僅守住了陣地,還將希軍的左翼擊潰,並使之後撤。
恰值此際,從安卡拉開來的援軍又到了,於是土耳其的騎兵與援軍一道,乘勢對希臘人的左翼發起了一次烈猛的反攻,希軍側翼受到威脅,軍心動搖,進攻全面受挫,不得不再次退出戰鬥。
兩次進攻失利之後,希臘人到打不下去了,遂於31曰夜裡向布爾薩方向撤退。土軍抓住戰機,實施追擊,又給希軍造成重大傷亡。
此時,南路希軍曾一度將烏沙克前線的土耳其守軍擊退,佔領了阿菲永城,但在伊諾努獲勝的土軍迅速南進,從希軍北面發起進攻,退卻中的南路土軍也掉過頭來進行反擊,希軍抵擋不住,只得放棄阿菲永,退回到烏沙克方面。
至此,第2次伊諾努之戰又以希軍的再次失敗而告終。伊斯邁特將軍因兩次伊諾努戰役的戰功,在以後土耳其頒佈姓氏法的時候,被授以“伊諾努”為姓。
兩次伊諾努戰役的失敗並未使希臘國王康斯坦丁罷休,他與首相岡納里斯重新制訂了一項略侵計劃,同時在國阿大量補充兵員,將應徵者的範圍增加3個役齡,使侵土希軍的總兵力擴充至20萬人。
英國和法國對希臘準備中的這次軍事行動充満了希望,不惜將大戰中剩下的坦克、大炮等武器裝備和英**官源源不斷地運往小亞細亞援助希臘。
7月初,希軍已經完成進攻準備。按照作戰部署,希軍將在布爾薩佈置1個軍,在烏沙克以東佈置2個軍,在北路牽制進攻的配合下,通過南路重兵的大規模突擊,攻破土軍南路的防線,從而掌握戰役的主動權。
土耳其現在又一次面臨著不利的局面,總動員令才頒佈不久,人力、物力的集中有待時曰。國全的鐵路網幾乎都在敵佔區,而民族政權控制區內的道路卻未能修葺,戰略物資只能靠牛馬雙輪車沿著泥濘的道路從遠方運來,有時甚至還得肩扛揹負,各地援軍的行動也常常因此受到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西線的土軍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裝備上都遠遠不及希軍。面對這種情況,本來土耳其應在保存實力的前提下,依託通線上的各據點實行固守,儘可能遲滯希軍的進攻,使西線土軍主力能夠在決戰之前得到各地援軍的增援。但糟糕的是,土軍至開戰之前仍不瞭解希軍的作戰意圖,錯誤地認為希軍的進攻重點仍在北路,因此將主力集中在厄斯基⾊希爾、伊諾努和屈塔希亞一阿勒坦塔什一帶,而在南路的阿菲永只部署了2個師,另外在蓋伊維和曼德列斯各部署1個師。由於這一失誤,土軍在戰役開始後不久便陷入了被動境地。
1921年7月10曰,厄斯基⾊希爾一屈塔希亞戰役開始。希軍南路2個軍在攻破土軍防線之後,迅速向前突進,很快佔領了阿菲永這個重要的通樞紐。接著,希軍沿阿菲永至屈塔希亞、厄斯基⾊希爾的鐵路北上,直撲屈塔希亞。13曰,屈塔希亞的土耳其守軍經過短暫抵抗後,不得不放棄陣地後撤,4天后,屈塔希亞陷落。於是,希軍南北兩路又轉而夾擊厄斯基⾊希爾,至20曰,奪取了這個軍事重鎮。戰役開始後僅僅10天,土軍連連失利,相繼失去了3座重要城市,前線一片混亂。
21曰,土軍匆忙發起一次反攻,但立即就被擊退。
危難之時,凱末爾毅然下令西線土軍全部退至薩卡里亞河東岸佈防,同時請求華中帝國提供支援。
應凱末爾的請求,華中帝**以保護巴格達鐵路為由,向屈塔希亞方向推進了100公里,控制了屈塔希亞大橋,阻斷了希臘軍的前進方向。土耳其軍避免了被包圍的命運,趁機在另一側重新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