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公元年~十八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夏,五月丁丑,烝。烝,冬事也,夏興之,黷祀也。志不敬也。

秋,伐邾。

冬,十月,雨雪。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其不言使焉何也?不正其以宗廟之大事,即謀於我,故弗與使也。遂,繼事之辭也。其曰遂逆王后,故略之也,或曰天子無外,王命之則成矣。

------桓公九年九年,紀季姜歸於京師。為之中者歸之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姑來朝。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使世子伉諸侯之禮而來朝,曹伯失正矣。諸侯相見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以內為失正矣。內失正,曹伯失正,世子可以已矣,則是放命也。《屍子》曰:“夫已,多乎道。”------桓公十年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桓無王,其曰王何也?正終生之卒也。

夏,五月,葬曹桓公。

秋,公會衛侯於桃丘,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內辭也。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來戰者,前定之戰也。內不言戰,言戰則敗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者,為內諱也。

------桓公十一年十有一年,正月,齊人、衛人、鄭人盟於惡曹。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鄭莊公。

九月,宋人執鄭祭仲。宋人者,宋公也。其曰人何也?貶之也。突歸於鄭。曰突,賤之也。曰歸,易辭也。祭仲易其事,權在祭仲也。死君難,臣道也。今立惡而黜正,惡祭仲也。鄭忽出奔衛。鄭忽者,世子忽也。其名,失國也。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於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公會宋公於夫鍾。

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於闞。

------桓公十二年十有二年,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會紀侯、莒子,盟於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

八月壬辰,陳侯躍卒。公會宋公於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於龜。丙戌,公會鄭伯,盟於武父。丙戌,衛侯晉卒。再稱,決義也。主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

非與所與伐戰也。不言與鄭戰,恥不和也。於伐與戰,敗也。內諱敗,舉其可道者也。

------桓公十三年十有三年,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其言及者,由內及之也。其曰戰者,由外言之也。戰稱人,敗稱師,重眾也。其不地,於紀也。

三月,葬衛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正月,公會鄭伯於曹。無冰。無冰,時燠也。

夏,五。鄭伯使其弟御來盟。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屬通。其弟雲者,以其來我舉其貴者也。來盟,前定也。不,前定之盟不。孔子曰: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立乎定、哀以指隱、桓,隱、桓之遠矣。夏五,傳疑也。

秋,八月壬申,御廩災。乙亥,嘗。御廩之災不志,此其志何也?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志不敬也。天子親耕以共粢盛,王后親蠶以共祭服,國非無良農工女也,以為人之所盡事其祖禰,不若以己所自親者也。何用見其未易災之餘而嘗也?曰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御廩,夫嘗必有兼甸之事焉。壬申,御廩災。乙亥嘗。以為未易災之餘而嘗也。

冬,十有二月丁巳,齊侯祿父卒。宋人以齊人、蔡人、衛人、陳人伐鄭。以者,不以者也。民者,君之本也。使人以其死,非正也。

------桓公十五年十有五年,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古者諸侯時獻於天子,以其國之所有;故有辭讓而無徵求。求車非禮也,求金甚矣。

三月乙未,天王崩。

夏,四月己巳,葬齊僖公。

五月,鄭伯突出奔蔡。譏奪正也。鄭世子忽復歸於鄭。反正也。許叔入於許。許叔,許之貴者也。莫宜乎許叔,其曰入何也?其歸之道,非所以歸也。公會齊侯於蒿。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秋,九月,鄭伯突入於櫟。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於袲,伐鄭。地而後伐,疑辭也。非其疑也。

------桓公十六年十有六年,正月,公會宋公、蔡侯、衛侯於曹。

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秋,七月,公至自伐鄭。桓無會,其致何也?危之也。

冬,城向。

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朔之名,惡也。天子召而不往也。

------桓公十七年十有七年,正月丙辰,公會齊侯、紀侯,盟於黃。二月丙午,公及邾儀父盟於趡。

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於郎。內諱敗,舉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敗也。不言及之者,為內諱也。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陳歸於蔡。蔡季,蔡之貴者也。自陳,陳有奉焉爾。癸巳,葬蔡桓侯。及宋人、衛人伐邾。

冬,十月朔,有食之。言朔不言,食既朔也。

------桓公十八年十有八年,王正月,公會齊侯於濼。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濼之會,不言及夫人何也?以夫人之伉,弗稱數也。

夏,四月丙子,公薨於齊。其地,於外也。薨稱公,舉上也。丁酉,公之喪至自齊。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葬我君,接上下也。君弒賊不討,不書葬,此其言葬,何也?不責逾國而討於是也。桓公葬而後舉諡,諡所以成德也,於卒事乎加之矣。知者慮,義者行,仁者守,有此三者備,然後可以會矣。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