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七章文明衝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那麼,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使得人類中心主義改造和控制自然的目標有了現實的技術保證。

特別是哥白尼的天文觀察結果為人們打開了嶄新的視野:地球與其他天體的物質是相同的,並且受同樣規律的支配。

於是,自然界在人們眼中又有了新的意義——觀察和實驗的對象。

伽利略則進一步把自然送進了實驗室,分解成簡單的形式和可度量的對象,並使它們服從數學的規律。於是,自然在人們的眼中便被看作是沒有活力的物質。

在此基礎上,英國的培通過他的《新工具》向人們宣佈,瞭解自然不應是目的本身,實踐才是目的。

也就是說,利用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來干預自然,支配自然,征服自然,這才是人類最終的目的。

“知識就是力量”便是培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在培看來。正是因為人的理具有對自然、對事物的本質進行調查研究的能力,因而人類是能夠支配自然的。

這種思想構成了近現代西方思維方式的主導特徵。

應當承認,對“自然”的新認識,修煉文明逐漸剝離凡人界,修行者們的消失,為自然科學和技術的崛起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紡織機、蒸汽機的出現加快了西方科技文明的步伐。

於是地球朝著科技文明的方向前行,步履蹣跚的前行,卻不知道他們在修行者們的保護之下才得以如此愜意。

但同時,在人類企圖通過技術革命調整和控制自然的過程中,人們對於人類以外的生命物種和自然環境的漠視和踐踏。

導致了生態環境嚴重失衡,由此也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這也迫使人們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對人與自然關係進行反思,並將這種反思擴展到社會倫理的領域。

傳統倫理的作用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並以善與惡、正義與惡來評判與規範個人、社會團體和政府的行為。

生態倫理則是主張把傳統倫理的道德標準、行為規範進一步擴展到人之外的生命物種身上。或者說,人類必須尊重各種非人類生命物種的“生存權利”並以對待人類行為的善惡標準和評判方式處理人類與自然包括各種生命物種的關係。

在關注人類的生存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其他生命物種的生存,並與之和諧共存。

因此,生態倫理學導致的不僅是倫理學而且是整個人類自古希臘開始的價值體系和基本觀念的改變。

正因為如此,從傳統倫理到生態倫理的轉變對於人類來說是痛苦而且艱難的過程。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人類為了生存,一直在與自然與其他的強大生靈在做抗爭。

中國神話中后羿衛填海、夸父追、大禹治水等都表達了先民對自然的抗爭神和**,這種抗爭無可厚非,然而,人類想要控制自然則是另一回事。

當人類以征服者的心態藐視自然,藉助技術的手段控制自然時,尤其是當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類擁有了“上天攬月”的能力時,如果沒有自覺的約束力,現代技術運用的結果造成的將是毀滅的生態災難。

佛教則是以一種謙卑和平常的心態對待一切生命現象,並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中進行著某些實踐探索。

而且其中的觀點和理論經過了高度的象和思辨,並進行了嚴格的邏輯論證和本體論意義的探討。

有關“眾生”概念的含義、“眾生平等”的思想,與今天人們努力探索的有關生態倫理思想有著十分相似的思維方式和終極目標。

尤其值得探討和借鑑的是,在佛教的信仰中,關於敬畏生命、善待萬物的“眾生平等”思想不只是一個觀念、意識和理念,它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倫理,一種人類的善惡標尺,更是佛教信眾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

換言之,佛教的“眾生平等”不只停留在思想、觀念的層面,它對生命的尊重,對萬物的關注是落實在佛教的修行實踐過程中的,體現在吃齋、放生等具體的生活細節中,規範在不殺生的戒律中。

正因為如此,佛教的思想理念和實踐活動能夠延續直至今,無論經歷了多少次的滅門危機,只要佛心還在,佛教就如同大火之後的野草一般,風吹又生。

這個世界更甚之,佛教短短的時間就發展到了比擬一個紮了無數歲月的老牌勢力——地下角鬥場。

人類的繁衍能力是恐怖的,以至於人類遍佈全宇宙各個角落,最終的結果便是這個世界也是人類主義中心的。

哪怕慕容情擁有雅典娜的血脈,可是她畢竟在一個人類主義為中心的世界之中長大,下意識之下,覺得噁心,反胃,難以接受,這很正常。

可是蘭絕塵不同,上一世他是為龍族,並且專研過佛法,所以他看得很淡,只要對方沒有觸碰自己內心的底線,一切好說。

水漣漪更加不用說了,作為楊柳菩薩的親傳弟子,佛法高深,哪怕沒有殺生幾次的她,依舊平常之心看待。

只不過,眼前的事情有蹊蹺,大有問題。(未完待續。)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