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通過研究遺存可以認為,存在一個以唐貞觀十一年為要害的分界線。屬於這個年代的文化甚至一切生態系統,都在一個事件中毀壞了。之後,出現了一個較長時間的文化斷裂缺失。在再靠後的地層中,才逐漸發現了宋、元、明、清的居住遺址和墓葬,保存倒是比較完好的。

這種情況,近兩年來在南方數省都有發現。但這是最顯著的一次。

這一帶,似乎佛教曾興盛過,這可從出土的造像上看出。但唐貞觀十一年前的佛像,也沒有一尊完整的,幾乎都是無法復原的碎塊。

據查,這批造像由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鐵、陶、木、泥等七種質料製成。是什麼力量把堅固的佛像撕裂成這樣的慘狀的呢?

惟一的例外,是發現了一處居址,與別處不同,它近乎完美地抵擋住了外力的衝擊,因而可以辨別出清楚的結構形狀,以及加固加工的原始痕跡。遺存中發現了一些文物,都是宗教用品。

它是什麼呢?看樣子,倒也不是普通的民居,而似乎是一間僧房。

它孤獨地存在著,像是默默無言在訴說什麼。

以此為中心作進一步勘探,發現了一座寺院遺址。它是南北三排的三進院,平面佈局基本清楚。

在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鉛和另一些不知名的金屬物質。詳情已委託北京b大學進行研究。另外,在土壤中檢驗出了微弱的放

"倒像是一場核爆炸似的。”男人說。

"胡說。”"真的,可能有一顆殞星撞擊吧。或者是反物質?”男人動地沉湎在自己的想象中。他從小喜歡幻想。後來陰錯陽差,選擇了與墳墓和死人打道,但這種兒時的秉,反而因為反差太強的緣故,變得更加執著了。

女人有一絲失望。

究竟發生了什麼異事?古老帝國的文獻上對此並無記載。這一點,他們反覆查證過。

按照文字記載的歷史,在貞觀十一年,除了秋季大雨引發洪水,溺死民眾六千餘人外,全年,中國沒有發生什麼大事。在忠心耿耿的臣僚的輔佐下,皇帝去奢從約,親忠遠佞,致使國運走向昌盛。

但是在地質層中,的確發現了不少貞觀十一年的文物,而此後則出現了長久的空白。貞觀十一年,這或許便是時間的下限?它指明瞭災難發生的確切年代的線索。

如果是彗星或者星撞擊,那麼應該是有所記載吧?這使人想到了宮廷天文官的失職。可是,連貞觀十二年的一次食,都準確地記錄了,如果真有這麼大的災變,又怎麼會漏掉呢?

莫不是另有一隻手把什麼抹去了吧?

偉大的唐朝,只是一個虛構麼?

那麼,的確存在文字之外的世界了。這使人不寒而慄。

在某一剎那,忽然走進了另一個世界,腳步蹣跚著與從不曾謀面的軌道叉,這種初次的經歷所引發的恐怖心情,在慢慢噬專業人員。

如何把考古材料轉變成歷史一直是困惑考古學家的大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再一次變得尖銳了,並可怕地對既定的意義和存在構成威脅,這大概是恐怖之心滋生的原因吧。

由於彼此間在溝通上有一種距離,女人和男人沒有把內心共同具有的這種覺向對方傾訴。

他和她談起了別的事情。但仍不是她期望的事情。她到睏乏。

"村邊有一座廟,去歇歇腳吧。”她最後忍不住建議。

在那座叫做圓覺寺的廟宇前,女人恍忽了一下。她有一種以前到過此地的覺,但內心堅信,這絕對是第一次來。

兩人走進寺廟。一位戴眼鏡的中年僧人把他們進客房。考古人員在附近活動,早已引起了僧人們的注意。

和尚向兩人訴苦:寺廟藏經樓長期被村裡佔用作糧倉,雙方正為歸還與否而打著官司。各種社應酬太多。每年經費都不夠。僧眾有不少還俗的。佛學院的大學畢業生不願來這個偏僻地方。

考古學者覺得和尚在說謊。僧人肥肥胖胖,麵皮紅潤。其他和尚也酒足飯飽、心滿意足的樣子。寺中有許多燒香的農民。功德箱中的鈔票快溢出來了。

圓覺寺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這期間,它被焚燬過三次。現在的寺剎,是清道光年間重建的。

從僧人那裡還了解到,第一任方丈叫弘明,是一代名僧。圓寂後身三年不腐,一直供奉在塔內,直到五十年前,才在戰火中失劫。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