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回討伐董卓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二天,金旋請袁紹、曹相商,金旋曰:“今文武百官均無濟世之才,旋
上表天子,請本初為左相,孟德為右相。兩位意下如何?”袁紹、曹
對望一眼,有此詫異,袁紹說:“今
天子與諸文武幸賴平南王大功,吾等當舉薦王爺。”金旋道:“旋乃南人,不習北方氣候,因董卓未滅,不敢回返。董卓若滅,旋必南歸。本初、孟德大才,必可令朝政清明。”袁紹、曹
皆面有喜
。
“如此,則居平南王之功也。”金旋道:“我可擔大將軍虛名,只派一屬吏上朝點名即可。”見袁紹、曹無疑。金旋接著講:“現今董卓仍握有
兵二十五萬,長安糧廣錢多,不易下也。不若行離間之計,下詔使李儒為長安太守,李催、郭汜、樊稠、張濟四將為將軍,令其將相相疑,未久必生內亂,如此長安可不戰而下。今洛陽宮室損毀,急不可修復。西下弘農郡城,房舍尚且齊整,不若暫遷此處,待得攻下長安然後遷都於彼。”商議完畢,約眾諸侯叩見天子。金旋上表,請天子封袁紹為左相、曹
為右相。袁紹、曹
亦上表,請詔金旋為大將軍。天子從之,當堂手書。
然後金旋又言破董卓之計,天子從之,然玉璽不得,找巧匠速刻一章,暫且用之。
章成,天子下詔:“封李儒為長安太守,李催、郭汜為虎威將軍,樊稠、張濟為鎮殿將軍,各率本部之兵,捉拿董卓。拿下董卓,無論生死,皆封為萬戶侯。”金旋、袁紹、曹三人又請移駕弘農,以為別宮。待取得長安,然後遷都。
眾諸侯收拾停當,護送天子及文武百官赴弘農安置。
使者來到長安,按金旋所授密計,分別赴李儒、李催、郭汜、樊稠、張濟五人處宣旨完畢,然後匆匆離開。
李儒得詔。知其為離間之計。急奔四將軍處撫。言此為朝廷之計。然後會同四位將軍。赴董卓府中求見。
董卓早已得報。見五人一起來到。心中疑惑。於府中佈置刀斧手後。然後讓五人進府。然五人早已看出一些不妥。只李儒隻身而入。四將匆忙趕回準備。
李儒入見董卓。曰:“主公中計也。此為離間之計。若我等齊心協力。長安固若金湯。為今之計。請主公隻身赴四將處說明。儒先往說和。”董卓曰:“李儒隻身而為。忠臣也。四將不敢來見。必有異心。吾當率兵擒之。”李儒忙道:“主公萬萬不可。此四將共領兵十二萬。主公所部之兵十三萬。尚含呂布所部。若主公與四將兵。則長安不保也。長安不保。主公已無立身之處。請主公三思。”李儒力勸道。
正在此時。左右報:“李催領兵出城。”董卓大怒。不顧李儒勸阻。集合部兵八萬捉拿李催。
在東門處。董卓見李催出城門。大聲喝道:“李將軍何故叛我?”李催不及出城。見董卓帶兵趕來。忙命親兵通知其餘三將。使領兵前來相助。自率部兵
向前來。
董卓兵多。不多時。李催兵抵擋不住。董卓向李催。十餘合。李催被一刀劈下馬來。死於非命。董卓又並其軍。共有十萬。
尚未停頓,郭汜等三將統兵前來,見李催身死,其所部兵已盡為董卓所並。大喊:“為李催報仇。”李催所部復反,城內大亂。董卓被三將拼死相併,雖然劈死郭汜,已受重傷,被樊稠一槍挑於馬下。
李儒率兵趕到,見董卓、李催、郭汜皆亡,知事不可挽回,安撫樊稠、張濟,令其約束部兵,李儒又收董卓敗兵。混亂間,呂布部將高順率原呂布部兵三萬,開南門投奔金旋。
董卓既亡,李儒與樊稠、張濟矛盾又起。李儒見事不諧,連夜帶原董卓部兵八萬逃住天水駐紮。
樊稠、張濟共收得十二萬兵,上表請功。
金旋早從高順外得知長安大亂,統兵趕到長安,入城安民畢,命樊稠、張濟帶所部軍出城紮營,待天子駕臨,另行封賞。
平南大軍入城,秋毫無犯,百姓安心。
樊稠、張濟所部軍紀極壞,這其小股部兵在城外劫掠,為平南軍巡邏軍發現制止,兩軍衝突。樊稠、張濟聞知,懼平南兵報復,連夜逃往安定駐紮。
金旋又使地方修復宮殿及房舍,以接天子及文武眾臣。
天子駕臨,入宮安頓穩妥。下旨封金旋為長沙王、大將軍,節制天下兵馬,其手下文武,凡二品以下官員,皆有權任免。
金旋見諸事初見成效,上表請歸。天子不準,命各諸侯暫回領地。金旋又連同袁紹、曹共同上書,以身體不適請辭返回長沙。
帝因金旋居大功而不自傲,統重兵而軍紀嚴明,對金旋寵愛有加。帝見金旋執意歸長沙,在宮中設宴為金旋送別。時營中衛皆為金旋衛兵,典韋率親兵護送金旋入宮。
帝聞金旋進宮,親出殿。帝
情懦弱,但正統嚴肅,因酒
過度,臉
蒼白。兩人落座,帝道:“京城大亂,董卓暴虜。幸長沙王忠勇,挽大漢於危難。今朝廷初立,百廢待興,長沙王棄孤而去,孤不勝惶恐。孤在長安,如何舉止,請長沙王不吝賜教。”金旋道:“旋謝陛下厚愛,然施為南人,不習北方氣候。今孟德、本初兩人在朝相輔,互相牽制,必不敢善待陛下。何況旋在長沙,若兩人暴虜,旋必出重兵討伐。陛下在長安,應把握平衡,使孟德、本初相互制約。然後招募
兵以為
軍,使心腹掌控。則陛下在長安必得安寧。京城若有變故,臣定會舉兵勤王,請陛下放心。”天子見金旋歸意已定,準。親出城門送出三十里。金旋表請郭嘉為將軍府長史,處理各種事務,留趙雲率一萬親兵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