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不過那時的中國,的的確確是”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國。中國的文化,遠比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優越,尤其對於那時來華的”白蠻、赤蠻、大石、骨唐、崑崙“等國,就更是如此。總之,廣州人對外來文化的收,是以中國文化的優越
為”底氣“的。這也是廣州與上海的不同之處。廣州是在已有本土文化的前提下
收外來文化,而上海則是在”一張白紙“的情況下開放和
收。而且,到本世紀初,廣州與”外面世界“的聯繫已大不如上海:廣州進出口的噸位數只有上海的1/4,租界大小則只有上海的1/147。所以,上海的”西化“雖在廣州之後,卻比廣州”徹底“和”地道“。上海除人力車伕一類”苦力“說”洋涇浜英語“外,一般來說只要肯學,英語說得都很好。廣州人卻喜歡把外來語言”本土化“,發明出諸如”打的“、”打波“之類”中外合資“的詞語,或諸如”佳士得“、”
你“、”鐳
“之類中文
彩極濃的譯名。廣州給人的怪異
,有相當一部分是由這些話語的”不倫不類“引起的。
但這對於廣州人卻很正常。廣州人的”文化政策“,歷來就是”立足本上,兼收並容,合理改造,為我所用“。比方說,他們也用漢字,卻堅持讀粵音。當年,如果不是雍正皇帝下了一道嚴厲的命令,他們是連”國語“都學不會的。儘管如此,他們還是發明了一大堆只有他們自己才認識的”漢字“。廣州人對待中原文化的態度尚且如此,逞論其他?
其實,這也是”天高皇帝遠“所使然。
所謂”天高皇帝遠“,顯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中央政府不大管得了,二是中央政府不大靠得上。管不了,就可以自行其事;靠不上,就必須自力更生。所以,廣州人的自強神和自主意識也就特別強。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廣州和嶺南人民正是靠著自己的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才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為自己闖開了一條生路,並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獨創
神幾乎已成為他們的”文化無意識“。任何人只要稍加註意,就不難發現,廣州的文化,從飲食服飾、建築民居,到音樂美術、戲劇文學,都有自己的特
而與內地大相異趣。自唐以降,優秀的嶺南詩人,多能一空依傍,自立門戶;而近代崛起的”嶺南畫派“,更是銳意革新,獨樹一幟。嶺南畫派在繼承國畫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兼容西方攝影、透視等方法,終於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而廣東音樂則在運用民族樂器的基礎上大膽採用外來樂器,於是便以其寬廣豐富的音域和優美嘹亮的音韻深得人們喜愛,享譽海內外。
實際上,即便廣州普通民眾的生活,也相當隨意和注重個。廣州菜餚、點心、粥面品種之多,堪稱中國之冠。除嶺南物產豐富、粵人注重飲食外,要求”吃出個
來“,也是原因之一。廣州人的穿著,更是五花八門。或講面料,或講款式,或講名牌,或講新
,但更多的還是自己覺得怎麼好看就怎麼穿,或怎麼舒服就怎麼穿,比如穿西裝不打領帶,穿皮鞋不穿襪子等(此為廣州與深圳之不同處)。相反,穿得過於一本正經,在廣州反倒會有怪異之
。一位廣州朋友告訴我,有一天,他們單位一個同事西裝革履地走進來,大家便開玩笑說:“你什麼時候改賣保險“原來,在廣州,只有推銷員才會穿得一本正經,其他人都穿得隨隨便便。(圖二十六)反正,在廣州,衣食住行均不妨個
化。不過有一點則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總和內地不一樣。內地人穿中山裝軍便服時,他們穿港式襯衫花衣服;內地人西裝領帶衣冠楚楚時,他們把西裝當茄克穿。內地人早上吃稀飯饅頭時,他們早上喝茶肩地人以”正宗粵菜生猛海鮮“為時尚時,他們卻對川菜湘菜東北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就使得外地人一進廣州,就覺得這地方吃也好,穿也好,都怪怪的。
其實說怪也不怪。廣州既然是一個遠離中原的地方,既然反正也沒有什麼人來管他們和幫他們,他們當然就會按照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來生活,而不在乎北方人說三道四。事實上,即便有”北佬“評頭論足,廣州人也既聽不到又聽不懂。即便聽到了聽懂了,也”沒什麼所謂“。廣州人不喜歡爭論而喜歡實幹,而且喜歡按照自己的個去幹。在廣州人看來,北京人爭得面紅耳赤的許多問題,都是”沒什麼所謂“的。或者借用一個哲學的說法,都是”假問題“。因為這些問題不要說爭不出什麼名堂,即便爭得出,也沒什麼實際效益。既然如此,爭論它幹什麼?顯然,廣州人廣東人的文化
格和改革開放的基本
神是一致的:改革開放的原則是”不爭論“,而廣州人也好廣東人也好,都不喜歡爭論。
但,這絲毫也不意味著廣州或廣東無思想。恰恰相反,在風雲變幻天翻地覆的中國近代史上,廣東有著”思想搖籃“的美稱。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在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發出了震驚全國的聲音,其影響極為深遠。孫中山、澤東、鄧小平,這三個對本世紀中國的命運前途和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人物,一個出在廣東,一個出在湖南,一個出在四川,而不是出在北京、上海,是耐人尋味的。事實上,廣東不但出思想家,而且廣東的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沒有一個是保守派。這其實也正是廣東文化或
嶺南文化的特點,即”生猛鮮活“。生猛鮮活是和枯朽陳腐完全相反的。生就是有生命力,猛就是有爆發力,鮮就是有新鮮
,活就是運動
。生則猛,鮮則活。相反,枯則朽,陳則腐。這也正是一個古老帝國的古老文化可能會要遇到的問題。看來,嶺南文化能夠具有生猛鮮活的風格,或許就因為它”天高皇帝遠“!
廣州與內地城市之最大區別,也許還在於其經濟生活方式。
中國傳統社會的內地城市,基本上是出於兩種目的而建立的,這就是”政治“和”軍事“。主要出於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城“,主要出於軍事目的而建立的則叫”鎮“。鎮。有重壓、安定、抑制、鎮服和武力據守等義。所以,重要或險要的地方叫鎮,在這些地方設立郡邑或派重兵把守也叫鎮。鎮以軍事而兼政治,城以政治而兼軍事,故北京是”城“,武漢是”鎮“。城講”文治“,鎮重”武備“,它們都不會把商業和商品生產放在首位。
廣州卻是另一種類型的城市。儘管廣州建城很早,且有”羊城“、”穗城“、”花城“等等別名,但廣州的城市質,卻主要不是”城“,也主要不是”鎮“,而是”市“。由於”天高皇帝遠“,也由於歷代王朝對廣州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廣州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走的是與內地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條道路。它不像”城“或”鎮“那樣著重政治和軍事,卻頗為重視商業和商業
的農業、手工業。早在漢初,它就已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到唐代,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外貿港口;至宋時,則已成為世界著名港口之一。明清兩代,廣州作為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外向型農業、手工業基地,商品經濟和海洋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口增多,市場繁榮,與海外
往頻繁。據統計,乾隆十四年至道光十八年這90年間,外輪抵港多達5130艘。鴉片戰爭時,廣州的進出口噸位數達28萬噸(同期上海只有9萬噸)。海洋經濟帶來的商業氣息,給廣州和整個嶺南地區注入了不可低估的經濟活力,造成了一種新的氣象。與之相對應,整個珠江三角洲”棄田築塘,廢稻種桑“,成為商品
農業生產基地;而廣州則成為商品
手工業的中心,並以工藝
美而著稱於世,有所謂”蘇州樣,廣州匠“之美名。(圖二十七)在商言商。廣州既然是”市“,則廣州之民風,也就自然會重財趨利。明清時有民謠雲:“呼郎早趁大岡墟,委理蠶縹已滿車。記取洋船曾到幾,近來絲價竟何如。”可見亦農亦商、亦工亦商已成風尚,市場、價格、
易等等也已成為人們的
常話題。至於經商貿易,當然也是廣州人競趨的職業。
廣州的這種民風,歷來頗受攻擊。但這些攻擊,顯然帶有文化上的偏見。要言之,他們是站在“城”和“鎮一的立場來攻擊”市“。”市“確乎是不同於”城“和”鎮“的;不論”城“也好,”鎮“也好,它們都主要是消費的城市,其財政開支主要依賴農業稅收,部分依賴商業稅收,生產者少,消費者多。即以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為例,是年北京70萬人中,不事生產的八旗子弟和士紳官員就有28萬人,佔總人口的40%。這些人不必躬耕於壟畝,叫賣於街市,自然可以高談闊論於茶座,淺
低唱於青樓,大講”義利之辨“或”逍遙之道“然而”市“卻是生產
的。什麼叫一市一?”市,買賣之所也。
“既然是買賣,就必須不斷地買進賣出,才叫”生意“。不做生意,錢放在家裡,自己不會生兒子,老闆也不會有飯吃。因此,一個”市“,只要它一天不從事商業生產和商業活動,便立即會喪失生命,失去存在的意義。生意生意,有”生“才有”意“。這就必須”生產“。生產,才有飯吃。所以,”城“與”市“的文化格往往不同,而城裡的人和市上的人也多有差異。要之,城多靜而市多動,城多雅而市多俗,城裡的人多會說而市上的人多會做,城裡的人多務虛而市上的人多務實。究其所以,大約也就是後者必須自己謀生而前者大可不必之故。
於是,我們便大體上知道廣州人為什麼不喜歡爭論,為什麼自主意識特別強,以及廣州為什麼會有生猛鮮活的風格,而且總是和內地不一樣就因為廣州是”市“,是中國最老也最大的一個市場。上海也有”市“的質。但上海主要是外國人做生意而中國人當職員,廣州卻是廣州人自己當小老闆。所以,當中國諱言”市場經濟“時,以職員為主體的上海人很快就適應了計劃經濟,廣州人血
中的商品經濟因子卻依然存在。結果,廣州和廣東人走在了改革開放的前列,上海人卻費了老半天才反應過來。廣州,畢竟是”老牌的市“三、廣州是個大市場的確,從某種意義上說,廣州是個大市場。
與上海一樣,廣州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也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在改革開放以前的那些年頭,甚至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即便手上有一兩個小錢,也是買不到什麼東西的。那時,誰要想買點好東西,就得想辦法到上海或者廣州去。上海的好處是能買到國產的品,廣州的好處則是能買到不多的一點新
的進口貨,或者出口轉內銷的新產品,不過要用僑匯券或外匯券。外匯券是從1980年4月1
開始發行的,1995年1月1
起停止使用,現在已成了一種收藏品。那時,外匯券可是寶貝。有了它,就可以到友誼商店去買別人買不到的東西。不過,外地雖然也有友誼商店,東西卻沒有廣州的多;而在廣州,使用外匯券也不一定非得在友誼商店,其他某些商店如南方大廈也可以用。所以,外匯券真正的用武之地還是在廣州。1982年,廣州的親戚給了我們一點外匯券,我們捏在手裡半天不敢用,在廣州轉了好幾家商店,才給女兒買了一條裙子。總之,儘管上海和廣州都是當時中國人心目中的購物天堂,但
質卻是不一樣的。上海更像一家自產自銷的工廠,南京路、淮海路什麼的不過是它的門市部;廣州則更像一個討價還價的市場,街面後的城市只不過是它的大庫房。
最能體現出這一微妙差異的是兩條有名的街:上海的南京路和廣州的高第街。90年代以前,外地到上海或廣州購物的人,尤其是打算買點漂亮衣服或用小百貨的人,幾乎都要到這兩條街上去逛一逛。但細心的人很快就會發現它們的不同:南京路上的商店主要是國營的,高第街上的攤檔則基本是個體的;南京路上出售的主要是上海國營工廠的產品,高第街上賣的卻不知是攤主們從哪裡倒來的”進口貨“。高第街是廣州一條商業街,早在清代就頗有名氣,當時主要經營
用品和工藝品,廣州的女人有事沒事隔三差五就要去光顧一番,因此又叫”女人街“。改革開放之初,它便更是領導著時尚領導著
,服務對象也不止於女人,還包括所有愛漂亮講時髦的小夥子。80年代中期,高第街共有640多個個體攤檔,出售各種新
服裝和化妝品、小商品,甚至還有從海外帶來或走私進來的舊時裝。滿載著鼓鼓囊囊蛇皮袋的”雅馬哈“出出進進,而喇叭褲、牛仔褲、t恤衫、幸子衫等當時的時髦服裝,也就從這裡走向全國。可以這麼說,80年代初的中國人,是從高第街開始羞羞答答地改變著服飾,同時也悄悄地改變著生活觀念和人生態度的。
時過境遷,現在的高第街已不像當年那樣風光因為在廣州,這樣的街已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越來越專業化,比如上下九的扣子一條街,大新路的鞋子一條街,康泰路的建材一條街,大南路的鮮花一條街,以及天河電腦城和海印電器城等。和二十年前相比,中國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了,消費觀念和生活觀念也大不同於前。人們不再會去討論諸如”喇叭褲能否吹響‘四化’的號角“之類的問題,牛仔褲和t恤衫也不再是”時髦女郎“或”問題青年“的專利。全國各地都有緊跟的服裝市場,犯不著再到高第街來湊熱鬧。現在,來廣州的外地人多半要去的地方,是大沙頭海印橋下的電器城。這裡雲集了1000多家商鋪,是國內最大的家用電器集散地。其特點是價格便宜,品種齊全,但凡你聽說過或想得到的家電,這裡都應有盡有,而且保證是最新
的。國外最新的家電產品剛一推出,這裡就會立即上市。這也正是廣州作為一個大市場的特徵所在:反應
捷,確保滿足消費的需求。
當然,作為一個成的市場,廣州不但有”新“,也有”舊“。追新的人可以去天河城。那裡薈萃了jessica、courlor、eighteen、淑女屋等眾多的名牌時裝專賣店,其佈局和氣派已直追香港的太古廣場或置地廣場。懷舊的人則不妨去上下九。那裡不但有永安百貨、廣州酒家、清平飯店和蓮香樓等老字號,也有眾多的不起眼的小”士多“。在上下九街道兩旁的老騎樓下走過,老廣州那親切質樸的平民氣息就會撲面而來。難怪這裡會闢為廣州第一條步行街的確,走在這條街上,你能找回許多關於老廣州的記憶和
覺。
逛上下九,最好能去吃一碗牛腩粉,或者吃一次下午茶。
廣州不但是一個”買東西的地方“,也是一個”吃東西的地方“,要不然怎麼說”食在廣州“中國是一個飲食文化極為發達的國家,全國各地都有好吃的東西,並非只有廣州才是”食的天堂“。事實上,除”食在廣州“外,也還有”吃在成都“、”吃在揚州“等說法。但在我看來,成都、揚州等和廣州相比,還要略遜一籌。這不僅因為廣州的菜餚和點心內容豐富、品種繁多、做工美、品味極高;也不僅因為廣州人什麼都吃,——”草原吃羊,海濱吃蟹,廣州人吃崩了自然界“;還因為只有廣州,才二十四小時都在吃。
吃的節目是從早上6點來鐘的”飲早茶“開始的。別看這時天還沒有大亮,開設早茶的酒樓卻已人聲鼎沸。經過多年粵文化的普及,內地人都已知曉,所謂”飲早茶“並不是喝茶,或並不只是喝茶,而是吃點心,如蝦餃、鳳爪、腸粉、捲、牛
丸、馬蹄糕,還有豬肝粥、魚生粥、皮蛋瘦
粥等各種粥類和青菜。老廣州人是很看重早茶的,有”一盅兩件嘆早茶“的說法。嘆,在粵語中是”享受一的意思。清早起來,在街上溜達溜達,然後走進酒樓,挑一張桌子坐定,即有小姐來上茶。再隨便要一兩樣點心,便可以邊吃邊聊直到早茶收檔,可真的稱得上是“嘆世界”(享清福)早茶一般10點左右收檔。稍事整理後,午飯便開始廣州人中午在外吃飯的不多,一般在單位吃食堂或在公司吃便當。因為下午還有事,所以中午飯吃得都比較快,也相對比較簡單。2點一過,午飯結束,下午茶又開始午茶的內容形式與早茶沒有什麼兩樣,熱衷者也多為老廣州人。不過據我觀察(不一定對),飲早茶的似以老先生居多,飲午茶的則以老太太居多。大約因為老先生早上比較有閒(中午要午睡)而老太太下午比較有空(早上要買菜)吧!忙完了一天家務的老太太,正可以在這時邀幾位老姐妹,一起來“傾偈(聊天)午茶到5點便收檔,接著便是一天中食肆最旺的晚餐。晚餐是廣州人吃得最講究最排場的一餐。因為家人也好朋友也好,惟有此時才可能相聚,而且時間有保證,能夠盡興,不至於被公務打擾。即便是應酬,也顯得有誠意。因此一到華燈初上,廣州的酒樓便人滿為患。吃完晚餐,如果是老友相逢,則可能還要去飲晚茶。飲晚茶的,似以中青年居多。因為老先生也好老太太也好,這時都已吃完晚飯衝過涼,在家裡看電視或者
麻將他們沒有太多的
神和胃口來應付晚茶,而對於
力充沛的中青年來說,真正的夜生活這時才開始。酒足飯飽之後,可以飲至深夜的晚茶是很好的放鬆和休閒。朋友們正好促膝談心,亦不妨找一兩位小姐來隨便坐坐,便會覺得一天的勞累有了補償。
如此一三餐三茶之後,廣州人”食“夠了沒有。深夜,可以說才是”食在廣州“的高xdx
,廣州人稱之為”去宵夜“。廣州人原本就有過夜生活的習慣,近年來由於物質的豐富和收入的增加,宵夜的人越來越多,經營宵夜的食肆也越來越火爆。毗鄰海珠廣場的勝記大排檔、沙面的新荔枝灣、珠江北岸海印橋腳下的西貢漁港,都是宵夜的好去處。每到深夜時分,這裡便燈火輝煌,食客如雲,熱氣沸騰,構成獨特的”廣州風景“。宵夜一直要開到凌晨6點,接下來便是新一天的早茶。這種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餐飲接力賽,在內地尤其是在北方城市,不但罕見,而且不可思議。但這又恰恰是地地道道的”廣州特
“。尤其是早茶、午茶、晚茶和遍佈廣州大街小巷的大排擋,最能代表廣州的城市風情。因此有人說,只有終
連於這些地方的主兒,才能真正體會”食在廣州“的含義(《新週刊》1998年第5期安寧文)。
還有一點也不可不提,那就是”食在廣州“並不等於”食廣州“,而毋寧說是”食全國“甚至”食世界“。在廣州,只要有錢,沒有吃不到的東西。海南文昌雞、東北燉粉條、西安羊泡、成都酸菜魚之類自不必說,法國鵝肝、德國紅腸、韓國燒烤、
本刺身,也都絕對地道絕對正宗。廣州,就像是一座應有盡有的大酒樓。(圖二十九)其實,這正是市場的特點。
市場是幹什麼的?有人說市場就是花錢和賺錢的地方。這話並不全對。應該說,市場就是通過滿足人們的需求,讓一部分人心甘情願花錢,另一部分人心安理得賺錢的地方。因此,越是成的市場,就一定越能多層次全方位地滿足人們的需求。
廣州的好處也正在這裡。廣州允許”擺款“(鋪張),也寬容”孤寒“(吝嗇),而且擺能讓你擺個夠,省也能真讓你省下來。廣州有豪華氣派得讓一般人不敢擅入的大酒樓、時裝店、品屋,也有遍地開花的攤點和大排檔。在廣州,花一萬塊錢買件衣服或者吃一頓不算什麼,只花十塊錢買件衣服或者吃一頓也很平常。那個在大排檔吃牛腩粉的可能剛做完一筆大生憊,那個在街頭買削價商品的也可能剛花40萬買了一套房子。廣州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也允許同一個人有不同的活法。
但有一點則大體上是共同的,即廣州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不管怎樣”食“,歸結蒂都是”食自己“。因此,倘若自己並無可”食“之處,那就誰也幫不了你啦!所以,比別的地方人愛吃會吃的廣州人,往往也比別的地方人肯做會做。的確,”市“上的人,要比”城“裡的人更懂得”民以食為天“的道理。廣州人有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叫”搵食“,也就是”謀生“的意思。”搵“即”找“,”食“要自己去”找“,再明白不過地說明了”市“上的人,多半是自食其力者。對於他們來說,生活是實實在在的事情,也是必須付出勞動、智慧和時間的事情。如果你不能為此付出實實在在的代價,那麼,對不起,你就只好餓肚子、喝西北風,或者用廣州話說,只好”吊砂堡一所以,為了“搵食”廣州人便不怕忙得“滿天神佛”
“滿天神佛”是廣州人的一句口頭禪,意思是不可開、難以應付。但廣州人再忙,也不會說“忙死”因為“忙”原本為了“搵食”為了活得更好,怎麼能說“死”?沒法子,只好拿神佛來開開心,放鬆放鬆,調劑調劑。不過,神佛也幫不了太多的忙。溫食,還得靠自己。
同樣,為了“溫食”廣州人便不惜把自己的時間也放進“鍋”裡去“炒”叫做“炒更”(也就是業餘兼職)。落班放工以後,再打一份工,掙一份錢,辛苦是辛苦,可子也就要好過得多。從某種意義上講“炒更”的過程,也就是品味時間價值的過程,同時也是品味自身價值的過程。所以不少的廣州人都樂此不疲。這實際上也是隻有“市”上才有的文化奇觀“城”裡的人往往連想也不敢想(現在自然都已“見賢思齊”了)。在這裡我們似乎又可以看出“城”與“市”的區別:“市”上的人要比“城”裡的人思想更活膽子更大。你想想看,廣州人連時間都能“炒”還有什麼不能“炒”?廣州人連“更”都能“吃”還有什麼不能“吃”?但“炒更”也好“炒”別的什麼也好,總歸是“食自己”單憑這一點“吃別人”的人,尤其是吃著公款還要學著廣州人在飯桌上扣指為謝以為擺譜的人,就沒有多少資格來教訓他們。
一個辛辛苦苦在廣州“溫食”的人,當然也有資格“食在廣州”其實,廣州有那麼多的“食府”和“食客”歸結蒂,就因為廣州是“市”廣州人的生活已經市場化商業化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裡的人,沒有興趣也沒有必要把時間都花費在做飯洗碗之類的事情上。一個人的時間
力總是有限的,它們應該用於兩件事情,一是“博”(拼搏),二是“嘆”(享受)。實際上,廣州人走進酒樓,並不完全是為了享受,不少人也是為了生存。因為“在廣州,茶樓酒肆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進茶樓酒肆,是無法融入廣州的商業社會的。許多信息是從飯桌上聽來的,而要做成生意,喝茶吃飯更是少不了的節曠(《新週刊》1998年第5期周善文)。看來,吃飯有時也是找飯吃(搵食)。有多少人能夠”食谷種“(吃老本)這就是廣州,這也就是”市“。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裡的人,自然會有些他人以為怪異的地方。
四、“市態”種種“市態”?有沒有搞錯?
沒錯。廣州是“市”廣州的“世態”當然也就是“市態”(圖三十)“市態”的特點是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