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談判桌上的交鋒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新落成的京南國際會議建築群光鮮奪目,而各國的元首或政府首腦也是各懷心思,在各國國旗下笑容滿面的握手拍照後,步入會場。
就在大會召開的第二天,布爾戰爭又發生重大事變,新任指揮官布勒將軍指揮的英國陸軍,攻克了布爾重鎮布隆方丹及約翰內斯堡,但另外一部攻擊布爾人另一重鎮比勒陀利亞的三萬六千英軍,遭遇了重大挫折,在一場慘烈的伏擊戰之後,英軍付出了了一萬七千多人的傷亡,另有五千餘人被俘虜,軍械等輜重更是全部拋棄後,才堪堪逃出了萬多人的殘兵。布爾人的豪賭大城市戰略取得了突破成果。
英軍雖然攻克兩所大城,不過都幾乎是空城,而敵軍近九萬人的主力全部撲在了比勒陀利亞,致使萬餘名大英帝國的陸軍戰士魂喪異鄉。
布爾總統克魯格以這個成績,給參加和會的英國人和德國人各一份重禮。
第二次抵達北京的德皇威廉二世走路幾乎都輕飄起來,看到英國人的時候更是讓表現出了毫不掩飾的譏諷。他當然有理由譏諷,英國人是優勢兵力,南非小小的地面上雲集了四十多萬大軍,居然拿九萬兵力都不到的布爾人毫無辦法,近一年的戰爭進程下來,已經累計有三萬多英國士兵死傷。死亡人數更突破了一萬四千人。
而同樣是遠涉重洋,德國陸軍的表現沒有給德意志丟臉,已經榮升中將。並晉位第四軍軍長的興登堡將軍在去年地東京之戰中,以弱勢兵力幾乎將本整個京畿近衛兵力全部吃掉,更是建立了將德意志國旗
在
本皇宮的不世功勳。德意志的武威,從這兩場戰爭來比較,已經遠遠超出了大英帝國。
英國人則是啞子吃黃蓮,大兵團作戰,分兵自然是不可避免地。而被人抓住伏擊機會打了一個殲滅戰,更是無話可說。只能怪指揮官無能或是運氣不濟了。
當的議程中,威廉二世就給英國人一個下馬威,威廉指出,世界上當前尚在進行的大規模戰爭。就只有非洲南北兩端的戰爭,布爾戰爭和北非的馬赫迪戰爭都有英國人的份,大英帝國正在破壞著世界的和平態勢,英國是否有和平解決爭端地誠意,這值得懷疑。
英國人自然是尷尬萬分。只能力陳這兩場戰爭是歷史延續的產物,與本次大會無關,大英帝國著眼地是未來國際局勢的和平前景等等。
我當然要給英國人打圓場,表示英國人言之有理,本次會議宗旨在著眼未來而非追究過去云云。
其餘各國陸續發言,漸漸把這第一個原則定了下來。
隨後的進程也在德皇的反覆要求下,將基調定在未來一年內,要儘快結束世界上地所有戰爭。並最終形成第一個決議…以一年為期,英國應當停止在非洲南北端的戰爭行動。
第二個決議則是來自於英國的反擊,以威脅到印度安全,容易引發德英兩國的正面對抗為由,要求德國停止巴格達鐵路的工程。這自然是威廉二世無法接受地,會議正式變為這兩個大國之間的直接爭吵。
這個問題的爭吵持續了幾乎整整三天,到了4月14,終於形成英德關於巴格達鐵路的備忘錄,限定巴格達鐵路的終點止於巴格達,而不再延伸到科威特。雙方各退一步。但是德國最終還是堅持了一下,將此備忘錄的有效期定在了十年而不是英國人堅持的十五年。
此時美國的代表也發言,幾乎是重複了當年地門羅宣言,只是將互不干涉的範圍擴展到了美洲以外的全部區域,基本上就是當年門羅宣言加上李鴻章訪美時的外成果。
因為德國已經向美國表示放棄南美的利益爭奪,加上加勒比海地區的新地盤,美國如歷史上一樣,與世界事務越離越遠。
當然,其他列強也休想手到美洲去,美國人的神經對這一地區十分
。
來自後世的我自然知道,美國的世界政策真正發生質變的關鍵人物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理想主義也就是美國人天生有領導或者是幫助世界的責任的華麗觀點在那之後才漸漸成為美國的主外
思想,並以之為基礎,建立了後世的美國的世界政策或是外
政策。
而在此之前,理想主義並非是美國的主,儘管也有西奧多·羅斯福的擴張主義一時興起,但門羅主義才是一貫的主
。在亞洲局勢變化如此的情況下,美國除非是希特勒這樣的狂人上臺,才會有膽略挑戰如今的世界體系。
而後世的伍德羅·威爾遜獲得總統職位與否,還是未知之數呢。要知道當年共和黨要推選的總統候選人本來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古德諾教授,只是因為老古受袁世凱重金禮聘去了東方研究何種制度才適合中國,並費時費力寫那個帝制未必不好的論文了。才使伍德羅·威爾遜獲得了總統提名並競選成功。
所以,即使我要擔心美國,美國的巨大實力,巨大潛力。那也是十幾二十年後的事情,當美國伸出探向世界的手時,我的國家是怎樣的實力,那還是十分難說的事情。
起碼在如今,美國的觀察員在這個大國的會場裡,他也只有在一旁冷子說兩句話的資格。說到底,他目前的地位與我差不多,只是一個區域
的大國,而且是一個自閉
的區域大國。
所以,美國的自我悶頭練功宣言並不是大會的主題,只是作為一個附屬議程被記錄了下來,並將在大會結束後與一攬子協議一同生效。
英德的問題自然是首先解決,隨後便是另一個法蘭西共和國的主題,法國人提出應當全球裁軍,以避免過度的國防負擔給人民和發展帶來壓力。但是誰都知道他的目標是近年來從四十萬擴軍到九十萬的德國陸軍。普法戰爭給法國人帶來了無比的恥辱,也一下子讓法國的地位倒退了數位,這種世仇的敵對當然是永遠銘記在心的,法國人這一次的裁軍提議也讓威廉二世極是難堪。
因為他不久前才宣佈過要在本世紀並五年之內,將陸軍人數擴大到一百萬,法國人這幾乎是在他的耳光。
看著他動的表情,我知道我應該調和一下,首先我讚揚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新任總統埃米勒·弗朗索瓦·盧貝的裁軍提議,認為他的提議真正體現了和平的
神。在德皇的臉
越來越難看的時候,話鋒一轉,表示各國有各國的國情,國與國之間國情不同,應當維持的軍隊人數自然也就不盡相同。
威廉二世的表情這才稍稍舒緩下來。當然,為了給法國人面子,我還是表示響應盧貝總統的號召,在三年之內,將中國的陸軍人數從一百七十萬削減到一百二十萬。
這一舉動引發了全場騷動,至此,再也沒有任何國家懷疑我實現和平的誠意了,當然也有人會暗中嘲笑我的愚蠢,但他們哪裡知道我在打什麼算盤,我又沒說三年後就不再擴軍了,如今只是裁撤無能的驕嬌二藝嚴重的那些老爺兵,無能兵而已。過去那些世襲的什麼各地駐防八旗,一些比民兵還弱的舊式綠營兵,不裁了幹什麼。
盧貝總統向我投來異樣的目光,他無法猜測我到底是幫他還是害他。
但是顯然的,威廉二世有了這麼個臺階,可以緘口不言。但是議題是他提出來的,他自己怎能收回去?盧貝總統只好表示如果德國不裁軍的話,法國也不能裁軍。
這也將德法之間的矛盾擺到了檯面上,威廉二世立即表示,軍隊人數多少不代表任何問題,如果法國願意,他們可以保持一支千萬人的軍隊,只要他們養得起。
此議於是不了了之。
下一個自然是我,我的中心思想是在未來十五年內,中國不希望任何形式的戰爭在亞洲出現,也就是亞洲維持現狀。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全力保證這一點。
英國人當然滿意我這個表態,這等若向他們保證在亞洲的既得利益,法國人也懷有同樣的心思。
而德國人當作沒有聽見一樣,德皇看了看我,在我點頭之後才表示沒有意見。這一條也作為共同宣言的第三條通過。
至此,英德中都有了自己的成果,而法國提出的議題中然沒有通過,但是第三條顯然對法國也有利,他們也能夠滿意了。
按下來輪到的就是次一級的大小國家們。
爾維亞開始咬土耳其,在巴爾幹問題上,
爾維亞要求土耳其從巴爾幹半島退出去,但是他背後的主子俄羅斯不在,只是由於英國考慮到土耳其漸漸顯
出的親德傾向,稍稍有些支持
爾維亞,盡在。(。而德國則力
土耳其,所以,這個議題當天
本無法得出結論,是以延到第二天。
為期六天的會議,也沒多少時間留給他們這些次大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