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是自己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昨天傍晚給妹妹打電話,聽她訴說在外的艱辛,“我就不敢出門,怕看見小孩子,我心裡難受。在家裡待著,看書,就不想那麼多了。”妹妹的兒子剛三週歲,正是朦朧記事的年齡,會說起自己做的夢,“我夢見五姨和蟲蟲哥哥了”——這小小的孩子!

妹妹為了改善家裡的生活,扔下孩子去外打工。之前徵求我的意見,我說:“也該打算了,孩子大了點,等他上學你就沒什麼事了,總不能像三姐一樣,除了種地就是打麻將,整天無所事事。”我鼓勵她闖世界,有自己的生活空間,不斷進取。

“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我說他幾句還踢我,哼唧唧的,都是他慣的。”妹妹抱怨。

“小樂樂跟個泥孩兒似的,他在地裡幹活,他就在地頭玩泥。”媽媽電話裡說。

想幹點事,做母親的總要舍下很多。但若捨棄對孩子的情去追求自己的事業,慢慢地,孩子的情在父母的心靈中就會淡化…

隔代撫養畢竟不同於父母的教養,無論在情上,還是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上相去都太遠了。俗話說“隔輩親”很多祖輩對孫輩往往只是一味地溺愛,幾乎所有的事情都順著孫輩,不惜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思維習慣。而爸爸媽媽恰恰反對這些,他們把孩子的一切不良習慣都歸結為爺爺的溺愛,但是又不好意思駁老人的面子。作為孩子,由於祖輩的溺愛,往往親於祖輩而疏於父母,再加上對父母行為的不理解,就很容易產生逆反、憤恨等情緒,從而引發格的不健全。

兩代人的教育不一致會釀惡果。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年輕的父母還是自己養孩子,雖然那樣會艱辛很多。不能只貪圖二人世界的快樂,不能口口聲聲“一切為了孩子”要懂得如何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如果只生不養,別指望孩子跟你親了,在情上孩子會傾向爺爺

“生恩不重養恩重”謹記!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