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風捲殘雲第一節-第七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卷立馬橫槍篇第九章風捲殘雲第一節六月下,雁門關。
雁門關大戰結束三天後,徐榮、張燕決定帶著黃巾軍主力返回晉陽。
北疆的險惡形勢並沒有因為雁門關大捷而得到任何改善,但徐榮和張燕都清楚,整個北疆的被動局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是什麼,他們不知道;北疆的被動局面何時會得到徹底扭轉,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只有等待,耐心地等待。
由於雁門郡太守郭蘊受傷,前來支援雁門關的河內郡武猛都尉丁原也受傷了,所以徐榮和張燕商量了一下,決定讓小帥王當帶著一萬黃巾軍銳,一百臺弩車駐守句注要
。
徐榮接著向黃巾軍各部首領提議,雁門關大戰後所剩下的五萬屯田兵應該全部轉為黃巾軍主力。張燕和楊鳳大喜,他們當然願意了,但朝廷會不會答應?尤其這次他們戰勝了鮮卑人,殺敵數萬,其強悍的實力一定會震撼朝野,讓朝廷內外惶恐不安。徐榮笑道:“陛下不會不答應。這個時候,陛下除了指望你們黃巾軍鎮守幷州還能指望誰?難道就指望我一個空空如也的鎮北將軍府嗎?”
“但朝廷的現狀你們也知道,大司農府給我們的糧餉基本上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現在整個北疆軍隊的糧餉全靠鎮北將軍府的一點老底子在撐著,能不能撐到十月穀物成很難說。”徐榮接著說道“所以,我希望飛燕和棲之能理解鎮北將軍府的難處。除了王當這一萬人馬以外,其他八萬人的軍餉暫時只發一半,另外一半用屯田所得的穀物相抵,兩位大人意下如何?”楊鳳心裡立即就有點不高興,但他臉上還是勉強擠出了幾絲笑容問道:“大人能不能說清楚一點?”徐榮解釋道:“此次參加大戰的十三萬屯田兵都是從河東
調,損失了大約八萬人。陣亡了這麼多將士,河東的那幾十萬畝田地僅靠剩下的七萬屯田兵耕種是忙不過來的。”張燕說道:“這麼說,徐大人的意思是把黃巾軍的主力全部送到河東去屯田了?”徐榮點點頭,為難地說道:“我們馬上要給在大戰中陣亡的十二萬將士下發撫卹。朝廷是沒錢,天子也會說先欠著,但我們不能這麼做,這麼做會讓將士們寒心的。這筆撫卹鎮北將軍府無論如何都要在三個月內全部下發完畢。因此…”楊鳳臉上一紅,頓時
到很羞愧。他
動地說道:“大人,我們活著的人可以暫時不發軍餉。”徐榮搖搖手,堅決地說道:“這更不行。我們可以不拿,但士卒們不能不拿,這是將軍大人的原則,也是我們鎮北將軍府的原則,沒有人可以私自違背。他們不但要拿,而且還要拿更多,因為今天的幷州能夠完好無損,是靠他們一刀一刀砍出來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讓黃巾主力去屯田,穀物豐收後,除掉上繳的,都是他們個人的,以此來補足士卒們的軍餉。這樣,士卒們軍餉也拿了,糧食也種了,閒暇之餘還可以訓練,一舉多得。”張燕高興地說道:“大人說錯了,不是補足,而是多拿了許多,將士們一定很
大人。”徐榮笑笑,望著楊鳳說道:“八萬黃巾軍主力到了河東,我就要把
纓彤的驃騎營徵調回晉陽,河東的駐防就全部
給你。”
“晉陽不要駐防了?”楊鳳謹慎地問道“如今北方四郡尚在鮮卑人手上,北疆局勢危急,太原和上黨兩郡又有一百多萬百姓,晉陽怎麼能不要大軍駐防?”
“雁門關大戰之後,拓跋鋒雖然還佔據了北方四郡,但對我們的威脅已經不大了,現在對我們威脅最大的是河東。”徐榮沉了一下,緩緩說道“二位大人也不是外人,和將軍大人也都是好兄弟,今天有些話我就明說了,免得你們一不小心誤了事。”張燕和楊鳳兩人互相看看,然後一起鄭重地看著徐榮。
“兩位和將軍大人在冀州就結識了,對將軍大人的過去和格很清楚,你們說,他這樣的人雖然屢建功勳,但只用四年時間就從盧龍
的一個斥候做到了鎮北將軍,你們認為他靠的是赫赫軍功嗎?”
“以他在西涼肅貪的所作所為,多大的軍功也不行,早被砍了腦袋了。”楊鳳笑道“我聽說當今天子非常賞識他,處處袒護,所以將軍大人才有今天的成就。”徐榮苦笑,低聲說道:“將軍大人陷進了皇統之爭。”張燕和楊鳳恍然大悟。當初李弘信誓旦旦地說要招撫黃巾軍,張燕是半信半疑,楊鳳本就沒有半點信心,但李弘卻奇蹟般地說服了天子和朝廷成功招撫了。李弘憑什麼能說服天子?天子憑什麼信任他?原來天子是需要李弘的武力。
現在看起來李弘的招撫非常有遠見,否則這次幷州十有**就丟了,但當時誰會想到今天的事?誰會想到黃巾軍會成為力挽狂瀾的中砥柱?回頭想想,李弘的許多神話背後都有當今天子的影子。沒有天子的支持和信任,他的神話早就灰飛煙滅了。
兩人雖然明白了許多事的關鍵,但心裡卻無半點喜,反而面顯憂
,茫然無語。歷朝歷代,凡牽扯到皇統之爭的朝廷重臣,很少有善終的。李弘如果因為皇統的事倒下了,跟在他後面的從屬故吏都要受到牽連,能保住
命的就非常不錯了。尤其象張燕和楊鳳這種人,想不死都難。
張燕和楊鳳望著徐榮從容鎮定的神情,突然發現自己把受撫的後果想得太簡單了。招撫只是讓黃巾軍鑽進一個繩套,而雁門關大戰,卻讓這個繩套把黃巾軍的脖子卡緊了。黃巾軍受撫之後,本來還有一點獨立,但經此一仗後,僅存的那點獨立
卻徹底喪失了。現在黃巾軍的命運已經和李弘的命運緊緊地捆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黃巾軍要想擺脫這種局面,除非再造李弘的反,但現在再造反已經很難了。黃巾軍士卒在李弘身上看到了希望,在幷州種下了希望,在雁門關打出了希望,再想鼓動他們造反,勢比登天還難。
雁門關大戰之後,黃巾軍威勢大起。但在天下人的眼裡,看到的不是張燕和楊鳳的實力,而是李弘的實力。李弘招撫了黃巾軍,李弘坐鎮北疆看護黃巾軍,李弘的鎮北將軍府指揮黃巾軍擊敗了鮮卑人,黃巾軍的強大實力其實就是李弘的實力。這一點,就是已經被徐榮一語驚醒的張燕和楊鳳也不得不承認,而徐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和他們商討黃巾軍的將來。否則,徐榮不會在大戰結束之後,立即告訴他們鎮北將軍府的絕對機密。
雁門關大戰之後的黃巾軍,從士卒到各部首領,都已經被幷州的土地和李弘的鎮北將軍府牢牢地控制了。
楊鳳眉頭深鎖,顯得很不甘心。張燕卻很坦然,他湊到楊鳳耳邊小聲說道:“大賢良師組建黃巾軍舉兵起事的目的是什麼?黃巾軍不是我們個人的財產,也不是李弘和朝廷的財產。黃巾軍是天下百姓的黃巾軍。只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屋子住,只要百姓安居樂業無憂無慮,我們就算成功了。誰做不到這一點,誰就指揮不了黃巾軍,誰就控制不了黃巾軍,他們自己就會造反。”楊鳳一想到大賢良師,心裡頓時有了悟。大賢良師當時振臂一呼,百萬百姓雲集響應,這不是因為大賢良師神仙一般的超然身份,而是因為大家都想造反。雁門關大戰之後,黃巾軍將士雖然把希望都種在了幷州,但只要這個希望破裂了,不管是誰,就是李弘也控制不了黃巾軍,因為在黃巾軍的骨子裡就是叛逆。
楊鳳望著張燕,微微一笑,心中再無芥蒂。
“那將軍大人是怎麼想的?”張燕問道“此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做好了,可以興國,做壞了,可以亡國。”
“當今天子有兩個皇子,無論立大皇子還是立小皇子,將來都是內有閹
權,外有國戚專政,對大漢國半分好處都沒有。”楊鳳冷笑道“依我看,將軍大人應該效仿伊尹、霍光之法,別立新君,以保社稷安天下。”張燕瞅了楊鳳一眼,低聲說道:“棲之,不要胡說。”徐榮恍若未聞,沉默了很久才緩緩說道:“將軍大人說,皇統之事關係到社稷安危,就是當今天子也不敢輕易造次,所以至今還未見危機。不過,將軍大人認為,如今大漢國內憂外患,戰禍連綿,國家穩定朝堂穩定乃是第一要務。”
“大人的意思是說…”
“如今北疆形勢危急,要想把鮮卑、匈奴、烏丸和張舉張純的叛亂徹底平定,收復丟失的疆域,需要幾年時間的征伐。另外,幷州的屯田至少也需要五年時間才能略有成效,而要保證大軍征伐順利,幷州屯田凸現成效,就要一個穩定的國家,一個穩定的朝堂,所以…”徐榮看看兩人,低聲說道“北疆不平,皇統不立。”張燕和楊鳳倒一口冷氣,神情十分震駭。
“將軍大人要挾…”張燕急忙打了楊鳳一下,制止了他脫口而出的一句話。
“今年,北疆戰事頻起,朝廷自顧不暇,天子當然不會考慮到皇統上來,但天子不考慮並不代表洛陽就沒人關注此事。因此,將軍大人在離開幷州之前,一再囑咐我務必要在河東駐兵。目前,我大漢國內有七郡國的水災,外有北疆戰事,朝堂上下人心惶惶,正是洛陽最危險最容易出事的時候。”徐榮說道“八萬黃巾軍主力入駐河東,對洛陽可以形成巨大的威脅。”張燕和楊鳳連連點頭。
張燕問道:“大人剛才說河東對我們的威脅最大。大人這話是什麼意思?難道還有人敢侵犯河東?大人是不是擔心匈奴人和白波的黃巾殘軍?”徐榮笑道:“飛燕理解錯了。河東是京畿要地,和長安、洛陽非常近,是出入幷州的咽喉要道,河東的鹽鐵之利更是驚人。現在幷州甚至整個北疆軍需的維持完全就靠它了,而河東大量的荒蕪田地更是解決軍屯的本所在,所以河東對我們的重要
不言而喻。但現在我接到從洛陽傳來的消息,說洛陽有人擔心鎮北將軍勢力龐大威脅社稷,已經有大臣上書天子要求讓北軍入駐河東了。如果天子不明情況隨口答應了,那就給幷州乃至北疆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楊鳳趕忙說道:“既然大人這麼擔心,那我事不宜遲,立即率軍趕回臨汾大營。”徐榮點頭道:“明天吧,明天你帶大軍離開雁門關。另外,我要上書陛下,把典農都尉府立即遷到安邑去。這樣河東之地就有棲之主掌的黃巾軍主力八萬大軍,張白騎大人主掌的軍屯,謝明大人主掌的鹽鐵,如此一來河東則盡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清晨,徐榮和張燕等人站在雁門關上遠眺逐漸升起的朝陽,互相小聲說笑著。
張燕忽然問道:“子烈兄,你一直堅信自己可以打回雁門關嗎?”
“不。”徐榮轉身面對眾將,搖頭道“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放棄句注要後,能不能把它奪回來,我沒有把握。但我相信一點,我們只要努力了,總會有希望。”黃庭捋須笑道:“我們都很擔心,擔心自己會打不過鮮卑人,甚至全軍覆沒。但大人的自信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今天大人這麼說,倒是讓我們很後怕。幷州丟了,我們就是千古罪人了。”徐榮苦澀地笑道:“如果人人都不敢於承擔責任,都不敢於衝鋒陷陣,我大漢國何時才能看到振興的希望?我大漢國的百姓何時才能過上安寧的
子?看看那些死在關內關外的鮮卑漢奴,他們本來是我大漢的子民,但是誰讓他們成為漢奴?是誰讓他們死在這個戰場上?難道我們殺死他們的時候,心裡不痛,手上不抖嗎?這是我們的錯,不是他們的錯,殺死他們,是我大漢軍人的恥辱,是我大漢國的恥辱。大漢的軍人應該保護他們,大漢國應該庇護他們,但我們保護他們了嗎?大漢國庇護他們了嗎?他們臨死前的詛咒和仇恨,難道不是我們的悲哀嗎?我們的良心,我們的責任,大漢國的天威,都在這一場屠殺中喪失一盡了。”徐榮手指關外,大聲說道:“將軍大人回軍雁門關之時,就是我們殺奔
外之
。”眾將熱血沸騰,轟然應諾。
**六月下,洛陽。
雁門關大捷的消息轟動了大漢國。當黃巾軍回到晉陽時,受到了數萬百姓的夾道歡,留著熱淚的百姓們高聲歡呼著,聲震雲霄。
四月李弘的北征軍在薊城大勝叛軍,五月麴義的鐵騎在谷羅城大勝匈奴叛軍,六月徐榮張燕指揮黃巾軍大勝鮮卑人,北疆的捷報一個接一個地送到洛陽,讓搖搖墜的大漢國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朝野上下更是把這些大捷背後的危機拋到了九霄雲外。
黃巾軍一夜之間由大漢國的叛逆變成了護守邊陲的英雄,這種巨大的反差讓大漢國的臣民們難以接受。黃巾軍在他們的文書裡,在他們的嘴裡紛紛用鎮北將軍的黃巾軍或者用豹子的黃巾軍來區別至今猶在大漢國各地舉兵反叛的蟻賊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