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新月讀書徵文我最喜歡的外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他的無邊的想象與遼闊的同情使我們想起惠特曼;他的博愛的福音與宣傳的熱心使我們記起托爾斯泰;他的堅韌的意志與藝術的天才使我們想起造摩西像的米蓋朗琪羅;他的詼諧與智慧使我們想象當年的蘇格拉底與老聃!他的人格的和諧與優美使我們想念暮年的歌德…他是喜馬拉雅積雪的山峰,一般的崇高,一般的純潔,一般的壯麗,一般的高傲,只有無限的青天枕藉他銀白的頭顱。”這是徐志摩1924年5月12在北京真光劇場的演講中的一段話,話中的“他”指的就是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tagore),印度著名的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
一、詩歌土壤中誕生的天才泰戈爾於1861年5月7出生在印度孟加拉省的加爾各答市。父親德本德拉納特溫文爾雅,生活簡樸純潔,在當地有“大聖人”的美譽。德本德拉納特有15個子女,泰戈爾是他最小的兒子。這個家庭充滿了文化氣息,經常舉行哲學討論會、詩歌朗誦會和音樂會等,使泰戈爾自幼便
收了大量智慧和美的養份,8歲便能寫詩,14歲時不但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而且用無韻詩體把莎士比亞的詩劇《麥克白》譯成了孟加拉文。
1878年,泰戈爾到英國倫敦大學,自莎士比亞、雪萊、濟慈等人的作品中獲得了積極的西方文化素養。1880年回國後,先後寫成了兩部歌劇和若干情洋溢的詩歌。這些詩歌結成集子《暮歌》,於1882年出版,得到了廣泛的好評,成為孟加拉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1883年12月,泰戈爾與穆裡娜莉妮·黛薇結婚,婚後生活十分美滿。1886年他發表詩集《剛與柔》,開始直面現實的人生,描寫世俗的愛情、童年的純真和母的慈愛,形成了一種清新、質樸的散文詩形式。
90年代是泰戈爾創作的旺盛時期,他出版了四部重要的詩集:《金帆船》、《繽紛集》、《收穫集》和《薇思集》。
1901年,泰戈爾在尚迪尼坦克創辦了一所學校。此後一直到去世前,他不斷地世界各地聘請作家、藝術家和學者來任教,進行教育革新,並把自己獲得的全部獎金,包括後來所獲的諾貝爾獎金及講學、戲劇演出等的收入,全都傾注於學校的建設。這所學校後來被人們稱為東方“國際大學”1905年,英國政府決定實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這一決定引起了強烈反對,接著便掀起了抵制英貨運動。泰戈爾積極投入這一運動,發表演說,譜寫愛國歌曲,創作愛國詩篇和劇作等。他的兩首最著名的歌曲《印度的歷程》和《印度的命運之神》被廣泛傳唱,後者後來被定為印度國歌。他最出的長篇小說《戈拉》也於此時問世了。後來使他獲得國際聲譽的詩集《吉檀迦利》中的詩歌,也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
1902年,泰戈爾的子逝世。1年後,女兒夭折。1905年,他的父親去世。2年後,兒子沙民德拉死於霍亂。不斷地與死亡對話,詩人的思想與藝術漸臻完美。他以堅韌的
神頂住了命運的衝擊,在悲痛中為他們寫詩,以詩寄託自己的哀思,體現出一個偉大的詩人對痛苦的超越、對未來的熱情、對美的詮釋和對善的眷戀。
所以,一個印度人說:“泰戈爾是我們聖人中的第一個人:不拒絕生命,而能說出生命之本身的,這就是我們所以愛他的原因了。”二、征服西方世界的亞洲人1912年3月,泰戈爾將《吉檀迦利》譯成英文,帶到了倫敦。
最早讀到這部英文詩集的人是英國畫家威廉·羅森斯坦,他到這是一部偉大的詩作,便寫信給英國詩人葉芝。葉芝並沒有太在意,他甚至沒有回信,畢竟他常常收到不知名而又被人吹捧得很高的稿子。羅森斯坦堅信自己的眼光,再次致函葉芝,陳述這批詩歌的重要。這次葉芝回信了,但只說可以把這批詩稿寄給他看看。不料,讀了泰戈爾的詩歌之後,葉芝被震動了:“當我坐在火車上,公共汽車上或餐廳裡讀到它們時,我不得不經常闔上本子,掩住自己的臉,以免不相識的人看見我是如何
動。”得到了大詩人的讚揚,羅森斯坦也非常振奮。7月30
晚上,他邀集了一批朋友到自己家裡作客,招待客人的是絕妙而
美的詩歌大餐。這些客人中間,有美國詩人龐德、英國詩人邁奈爾等,而葉芝是專程趕到倫敦的。興奮的葉芝用他那歡愉的音樂般的聲音,朗誦著這些詩作,並不停地向人們介紹泰戈爾――“一個比我們中間任何一個都要偉大的詩人”後來成為泰戈爾終生摯友的安德魯斯,這樣記述他當時的
受:“充滿著這種樸素英語的回聲的聲
,像孩童優美的聲音,完全懾服了我。我在深夜裡,在袒
的天空下一直躑躅到東方吐白。”1912年11月1
,《吉檀迦利》英文本面世,它幾乎受到所有英國報紙的歡
。不久,芝加哥《詩歌》雜誌一次集中發表了泰戈爾6首英譯詩,這在美國也屬首例。就連一向以西方藝術觀念為中心的瑞典皇家學院,也第一次將世界文學最高獎――諾貝爾文學獎,拱手捧給了這位來自東方的詩人。當時是英國詩人穆爾首先提名泰戈爾為諾貝爾獎候選人,瑞典詩人海登斯坦也以下面的文字向評委們推薦:“我不記得,過去20多年我是否讀過如此優美的抒情詩歌,我從中真不知道得到多麼久遠的享受,彷彿我正在飲著一股清涼而新鮮的泉水…他的作品沒有爭執、尖銳的東西,沒有偽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時候,詩人能夠擁有這些品質,那麼他就有權得諾貝爾獎金…現在,我們終於找到了具有真正偉大水平的一個理想詩人。”1913年,角逐這一獎項的歐洲作家有20多人,無一不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諾貝爾獎委員會卻以12比1的絕對多數選出了泰戈爾。11月,泰戈爾收到電報時,剛剛帶領學生遠足歸來,他漫不經心地把它
入口袋,經郵差提醒才發現這是個令人驚喜的消息——他是第一個獲得這項殊榮的亞洲作家!
三、堅持正義的社會活動家20世紀初期的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壓迫,經濟上受到剝削,人民陷入貧窮與愚昧之中。為了喚醒這個沉睡的巨人,兩位偉人應運而生,一位是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聖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泰戈爾,泰戈爾是最早給予甘地支持的人。
1919年發生阿姆利則慘案,泰戈爾憤而放棄英國政府封他的“爵士”稱號,以抗議其“分治”和屠殺政策。1941年,他寫下《文明的危機》,控訴“西方文明”:“我放眼四望,看見燦爛文化的一個支離破碎的遺蹟…但我不會因此而去犯對人類失去信心的嚴重錯誤。正相反,我要向前看,在這場大亂之後去揭開歷史的新的一頁。”1919年他在《人類神獨立宣言》上簽名,號召人們為消除偏見而鬥爭。
泰戈爾對中國人民始終懷著友好情。1881年,年僅20歲的泰戈爾對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並迫使清政府割地賠款的罪行給予了嚴厲譴責,他在著名論文《在中國的死亡貿易》一文中說:“英國坐在亞洲最大文明古國的
脯上,把病菌似的毒品一點一滴注入她健全的肌體和靈魂,推著她走向死亡。一方獲取暴利,另一方損失慘重,如此殘忍的強盜行徑,真是曠古未聞。”1916年,泰戈爾在
本發表演講,譴責
本侵略中國山東的罪行。抗
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發表公開信、談話痛斥
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為,且帶頭慷慨解囊,發動募捐,不遺餘力地支持中國人民的抗
鬥爭。
泰戈爾一生曾三度訪華。1924年3月21,應梁啟超、蔡元培之邀,他第一次來到中國。一踏上中國的領土,他就情不自
地說:“朋友們,我不知道什麼緣故,到中國便像回到故鄉一樣,我始終
覺,印度是中國極其親近的親屬,中國和印度是極老而又極親愛的兄弟。”5月7
是泰戈爾64歲壽辰,中國學術界的朋友齊聚一堂為之慶祝。梁啟超致賀詞後,說:“今天是我們所敬愛的天竺(古代印度的稱呼)詩人在他所愛的震旦(從前印度對中國的稱呼)過他64歲生
。我用極誠懇、極喜悅的心情,將兩個國名聯起來,贈給他一個新名叫‘竺震旦’!”泰戈爾莊重而喜悅地接受了這個中國名字。主持人胡適幽默地說:“今天一方面是祝賀老詩哲64歲生
,另一方面是祝賀一位剛生下來不到一天的小孩的生
。”臨別之際,泰戈爾對中國顯出了無限的留戀,有朋友在離開旅館時問他:“anythingleft?(落下什麼東西沒有?)”他惆悵地說:“nothingbutmyheart!(除了一顆心之外,我沒有落下什麼東西!)”多麼深情而富有詩意的一句話!後來,泰戈爾又於1929年兩次到上海小住。
1941年8月7,泰戈爾在加爾各答平靜地離開人世。
中國人民一直銘記著這位同中國人民休慼與共數十年的國際友人,銘記著他慷慨昂的話:“我相信,你們有一個偉大的將來。我相信,當你們國家站起來,把自己的
神表達出來的時候,亞洲也會有一個偉大的將來。”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時飽含深情地說:“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中國的熱愛,也不能忘記泰戈爾對中國艱苦的民族獨立鬥爭所給予的支持。”四、為人類托起新月的聖徒泰戈爾多才多藝,一生共創作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餘種戲劇,還有大量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著和遊記、書簡等。他的《沉船》、《戈拉》、《摩訶摩耶》等小說都享有國際
聲譽。此外,他還是位造詣頗深的音樂家和畫家,曾創作2000餘首歌曲和1500餘幀畫,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為印度國歌。但是,談到泰戈爾,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他的詩歌——印度文學王冠上的明珠,特別是以下幾部:《吉檀迦利》、《園丁集》、《飛鳥集》、《新月集》。
《吉檀迦利》是一部抒情哲理詩集,表達的是對祖國前途的關懷,對理想的探索和追求。《園丁集》則是關於人生與愛情的,詩人自願做一個“為愛情、人生培植美麗的繁花的園丁”《飛鳥集》實際上是詩人內心歷程的記錄,猶如飛鳥留下的點點足跡,揭示了生活中的許多真理。《新月集》中,詩人生動地描繪了兒童們的遊戲,巧妙地表現了孩子們活潑的想象,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純潔的童心世界中,勾起了我們美好的童年記憶,成為世界兒童文學寶庫的珍藏。
“新月”是指兒童像新月那樣純潔,寧靜,美好。
在這些詩中,詩人常常以不加修飾的白描和寧靜的調子,敘述著那些一般不會令人動、不易發掘的事物。語言神秘而厚重,憂鬱而淡雅,簡單的語句卻道出了深沉的哲理。他嚮往自由、平等、博愛,追求真、善、美,貼近大自然,讀他的詩就像“飲了一口清澈涼
的泉水”他告訴我們,生命的本質存在於最簡單的事物之中。他要
謝生活,
謝生命,
謝給了他自由和愛的人。鄭振鐸說:“許多批評家說詩人是‘人類的兒童’,因為他們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現代的許多詩人中,泰戈爾更是一個‘孩子的天使’。他的詩正如這個天真爛漫的天使的臉;看著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義,就
得和平,
得安
,並且知道真相愛。”他既具有兒童的純真,又具有聖徒的高潔。他把孩子們比作新月,其實他更是。他的純潔,他的熱情,他的毫無代價的仁愛,他對身邊一切的
恩…就如同天上初生的一輪月,是很近、很親切、給我們無限
藉與嚮往、真實得彷彿自己童年生活的那種新月。正如詩人自己說的那樣:“聖者天生是個孩童,當他去世的時候,他把偉大的童年留給了世界。”隕落了,這輪新月呵。永遠明亮吧,這輪新月!人們會永遠記著你的話的:我的歌將坐在你眼睛的瞳仁裡,將你的視線帶入萬物的心裡。
當我的聲音因死亡而沉寂時,我的歌仍將在你活潑潑的心中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