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進兵西藏3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羅卜藏出師不利,卻不知他是力拼還是敗回,這隻要看椎椎是不是馬上回來,便可以知道。
當然,延信是要作羅卜藏敗回的準備的,因為這一下等於實現了誘敵之計,反敗為勝的大好良機,豈容錯過?
當即下令,前隊仍以火槍保護大營,壓住陣腳;中隊、後隊迅即向兩翼疏散,等索倫人絕了敵人的歸路,估計羅卜藏會回師反撲時,兩翼即向中間收束,完成包圍,聚而殲之。
不過,右翼的兵力較為單薄,延信準備敵人可由此突圍。
圍城必留缺口,是稍知兵法的人都瞭解的,否則就得對方拼命到底,固守不下;相反地有個缺口留在那裡,恰好助長了他的貪生之念,便無戀戰之心,更易得手。
延信對誘敵之計,考慮過很久了,認為圍城如此,圍人亦復如此,所以調兵遣將時特意在右翼示弱。
但在示弱的同時,亦打了個如意算盤。想法是從三國演義上來的:從延信的曾祖父——太宗皇太極在位的年代起始,便拿這部小說視作兵法,特別譯成滿文,分發到八旗去研讀。延信亦曾讀滿文三國演義。想到赤壁鏖兵,諸葛孔明遣關雲長華容擋曹的故事,認為不妨師其意而略加變通,事半而功倍,很值得一試。
他的想法是,敵人被誘入伏,在四面合圍之下,必定向阻力較少的右翼突圍。官軍自東往西進擊,右翼是在北面,敵人由這方面奪路而走,回老巢也近些,所以論勢論理,乃至於論情,都以衝破右翼為上策。
既然如此,何不在他們必經之路上設伏?
打定了主意,延信找嚮導來細問了山川、道路的艱險難易,決定派親兵等候在一處必經的山口,待敵人奪圍成功,息未定之際,
頭痛擊。
部署甫定,椎椎疾馳而來,身後跟著二十多人馬,所有的騎哨都自動撤回來了。
“怎麼樣?”延信直到馬頭前“敵人有多少?”
“一萬有餘。”椎椎氣得很厲害,所以答語簡單,無法多說。
“羅卜藏呢?損失重不重?”
“不重。幾乎是全師而退。”
“喔!”延信不解“既然沒有什麼傷亡,何以撤退?”
“我不知道。”延信心想,這話問得確似多餘,便問敵人的距離。
“很近了。”
“有二十里路沒有?”
“那差不多。”椎椎息已定,接著往下說。
“青海公告打得很好,忽然就往後退了。看來羅卜藏是有意取敗的。”
“為什麼?”
“我不知道。”椎椎忽然凝視著延信,彷彿有難言之隱似的。
“說嘛!儘管實說。”
“我不敢說。”椎椎使勁搖著頭“那是決不會有的事!”
“什麼事決不會有?”
“將軍,”椎椎翻著他那雙碧綠的眼睛“你請試想,羅卜藏還能引著敵人來衝陣嗎?”一聽這話,延信大驚,不過臉卻還平靜:“妤吧!”他說“你又立了一功。請先回帳休息。”
“是!”椎椎行了禮告退。
延信卻認為椎椎的忠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凝神細想一會兒,認為羅卜藏有趁火打劫的企圖。
原來羅卜藏本就對延信不滿,及至領兵出發,在馬上思量,敗既不願,勝了不能窮追,就無法大獲全勝,也沒有什麼意思。這個仗打得窩囊,越想越氣,便起了個不顧大局的開攪搗亂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