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觀後感與影評的可笑界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近來看過不少自充“行家”或純粹把自已個兒往“普通老百姓”份上說的人都在介定“影評”的界線,把但凡有風花雪月之想的電影文章稱作“電影觀後
”或者“電影散文”看於這些。並且把“影評”捧到一個高高有塔尖上,稱作“具有專業
”的文章,而“電影散文”或“觀後
”則是浮淺的,甚至說出那個稱呼時還帶著點兒不屑,彷彿那些文章均是玷汙了電影的“聖名”一般。
一直在想,寫“影評”也好,“電影觀後”也罷,那幫寫的人目的是什麼?寫“影評”的就是看懂了電影並且將片子像解剖死屍般詳詳細細全分析盡了?寫“觀後
”的則是把電影給看錯了,重複劇情更是成了一種罪,更有甚者將此稱為“將東西放自己嘴裡嚼爛了再吐出來讓別人嚼。”那麼那就是懂電影了?還有那些將演員放在第一位來寫“觀後
”的就成了更不得了的罪,就是純“粉絲”的淺薄。這樣的論調只讓我看到一群更無知的人在那裡叫囂自己的“偉大”因為大部份寫電影文章的人都是抱著一個目的,就是將自己看到的這部電影的
受告訴別人,不管是“影評”專業如表現手法、劇本、配樂、演員表演以及內涵剖析,或是“觀後
”單純由電影情節延伸出來的情緒表達,都是為了一個單純的想法,就是告知和引導一群像你我的普通人,看電影看到了什麼,或者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生平最痛恨不懂裝的影評,“引經據典”把關於一部電影的邊邊角角都粘帖到了,結果真正關於電影的自我敘述卻是不痛不癢,你看完了也看不出這部電影倒底是好是壞,是該看還是不該看。侯孝賢說得好:“我理想中的電影應該是這個樣子,就是大家都能看懂,而真正看得懂的卻能看得很深很深。”大家都能看“懂”的所謂“懂”字其實就是建立了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你不用跟我研究電影派或哲學命題,那些玩意兒大多數人都不太明白,為什麼“觀後
”要講劇情,要講自己看過後油然而生的
情?那是因為普通人都是那麼看電影,都會貼近自己的生活來比較或者景仰。
如果一批普通老百姓因為看了一篇“影評”或“觀後”然後
起要觀看或拒絕觀看這部電影的慾望,那麼我想那篇文章就成功了,那就是寫這不討好的玩意兒唯一討好的地方!所以,別告訴“我現在沒幾個會寫‘影評’,我看到的全是不懂電影的人寫的‘觀後
’。”全tm
話!什麼叫專業?什麼叫不專業?世界上有規定寫“影評”的具體模式嗎?王家衛的電影90%就是一票“觀後
”拉扯起來而受歡
的!
記得《大話西遊》到了公映若干年後突然被人揭起來,被“專業”影評稱為“後現代”的經典,結果呢?星爺一句話戳穿了“老底”:“什麼後現代?我從來不知道什麼後現代!”專業嗎?不專業嗎?有影響嗎?有影響!因為現在滿大街都知道了裡邊的經典臺詞!這是“影評”還是“觀後”的功勞?不得而知,反正就是你的電影文章寫得好啊!再怎麼說,也比把膠片上三個發了黴的“黑點”當成表現手法而寫了幾千字的論文要好嗎?要有效果吧?!
很久以前看王安憶寫《哭泣遊戲》,她鐵定就是某些n人囗中的“不專業”者,還用了一些篇幅介紹了劇情,還用嘮家常的囗語化來描述的,照說這樣的人就該被人“打出去”了,一看就是沒“電影文化”的主。我從一個不知道《哭泣遊戲》是吃的還是喝的人去看她的文章,然後千方百計去找那片子來看,並且去受她的心境。那麼她的目的有沒有達到?
“影評”的目的有沒有達到?
同志們,別把“影評”看得太重,它永遠不會像電影本身那般芳百世或遺臭萬年,它起到的作用是暫時的,是有時效
的。如果非要硬生生把“影評”和“電影觀後
”分個界線就像分家產,那麼誰拿
頭櫃?誰要現金?誰照顧孩子?可笑嗎?不可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