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杜甫:《杜少陵集》杜甫(七一二~七七o),字子美,因住地被稱為少陵、杜陵,因官職被稱為拾遺、工部,河南鞏縣人。他出身唐朝官宦之家,七歲就能寫詩。二十歲離家雲遊,三十五歲到京城做小官,四十四歲碰到安史之亂,飢餓中飽嘗離之苦,吃過草樹皮。晚年帶著家小,投靠親戚,定居在四川成都。五十八歲死去,傳說餓死在破廟裡。

杜甫年輕時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想要得君行道。結果離失道,遂用他那如有神的筆觸,寫盡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杜甫四十歲後作《兵車行》寫統治者的窮兵;《麗人行》寫統治者的驕奢;《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寫"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寫他活活餓死的小兒子;《北征》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所遇多被傷,呻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前出》、《後出》、《二嘆》(夏嘆、夏夜嘆)寫政治的腐化、人民的痛苦,都是千古絕作。

杜甫的遺詩現存一千四百五十六首。論者以他的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淚",真是不虛。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變成了陝西渭南人。

白居易出身貧賤,"少年時家適在貧賤中"。但十六歲時就以寫詩出名,二十九歲中進士,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四十四歲被貶一次,又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做到七十二歲,才得退休。

白居易認為詩不是"嘲風雪、花草"的,詩該"救濟人病,稗補時闕"的。他曾編《諷諭集》,收詩一百七十二首,批評時政,他要求統治者"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諷刺",結果詩一發表,"權豪貴近者相目變,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白居易是唐朝創作最豐富的詩人,寫詩三千首。他限定詩要能"老嫗能解"(老太太都能聽得懂),他的詩,當時傳各地,很受歡。有的女甚至以會背《長恨歌》而增加身價。他"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見到有題他詩的、揹他詩的各階層人士。白居易的受人歡,由此可見。

李賀:《李長吉歌詩》李賀(七九o~八一六),字長吉,河南昌谷(河南宜陽)人。他是沒落王孫出身,是個神童,七歲就因能寫作而"名動京師",韓愈、皇甫提等名家不相信,到他家去測驗,果然名不虛傳。

李賀寫作的情況是:每旦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弔喪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可見他是從動態的事件中找靈的。

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因為"晉肅"兩字和"進士"兩字聲音很近,李賀為了避諱,就不得考進士了。韓愈特別寫了一篇"諱辨"來為他說話,但他終於絕緣於名場。後來在家鄉隱居,二十七歲時死去。時死前刪定所作詩二百三十三首,傳至今。

李白被稱為詩的仙才,李賀被稱為詩的鬼才。他的作品,險怪神秘,造境瑰奇,在中國詩史中,自成特殊的地位。

杜牧:《樊川詩集》杜牧(八o三~八五三),字牧之,陝西西安人。他是杜預、杜佑的後人,"一門朱紫,世代公卿。"杜牧生當"溪雲初起沉閣,山雨來風滿樓"的亂世,二十六歲中進士,然後做官,直到五十一歲死去。由於他以"直道事人"做座右銘,在官場上,並不得意,所以,他的許多立功的抱負,也就以立言行之了。

杜牧曾注曹所定《孫武》十三篇,這是他在軍事方面的著作;曾寫《罪言》,這是他在政治方面的著作。他的一生詩文,多在他死前自己燒掉,損失十之七八。現存的作品,就是焚後的劫遺。

杜牧詩中的特之一是:他對統治階級的豪奢誤國,頗有諷刺的紀錄,像他寫"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詩,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詩,都能以極高的技巧。寫出人間的萬象。

杜牧詩中的另一特是他對女人的態度,他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紀錄,也有"自是尋去較遲,不須惆悵惜芳姿"的懷,這是他漫的一面。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李商隱(八一二~八五八),字義山,號玉溪生,河南沁陽人。他出生在沒落的貴族之家,幼年喪父,生活很苦。十六歲時候,得到令狐楚的賞識,做了幕僚。二十五歲中進士。但是因他討了令狐家政敵王家的女兒做老婆,為令狐家所不諒,被打入敗部。他在黨爭夾縫中,左右不逢源、裡外不是人,最後潦倒而死,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的詩,一開始是學別人,有的學漢魏、有的學齊梁、有的學杜甫、有的學韓愈。他做詩時把參考書攤成一大堆,像水獺吃魚陳列如祭品一般,叫"獺祭魚"。後來他寫得了,就自成一家。李商隱的詩的特是用典含蓄,寄託深遠,每個字都有神秘兮兮的來歷。他的詩,許多都和女人有關:他寫戀情、寫女、寫尼姑、寫宮娥,都是絕作。有人說"商隱無一言經國,無纖意獎善",是不對的。在李商隱的詩中,有很多憂國憂民之作。如他寫宦官的作惡、寫藩鎮的跋扈、寫"存者背面啼"的農民、寫"夜獵隨田竇"的貴族,都是顯例。

韋莊:《浣花集》韋莊(約八三六~九一o),字端己,京兆杜陵(陝西杜陵)人。他生在唐末,出身窮困,養成他愛惜物力的習慣,以致要"數米而炊,稱薪而爨"。他的八歲兒子死了,他的太太給穿上"時服",韋莊卻把衣服從死屍上脫下來,裹上草蓆,下葬後草蓆也收回來。他是愛兒子的,一想起來就"嗚咽不自勝",但他窮怕了,以致以小氣出名。

韋莊去長安應考,趕上黃巢之亂,身陷重圍,他把苦難離情形,寫成一千六百字的《秦婦》,足與《孔雀東南飛》媲美。

韋莊四十四歲中進士,唐昭宗派他奉使入蜀,被地方統治者王建留住,霸佔了他心愛的女人。韋莊寫詞懷念她,她輾轉得知,乃絕食而死。

韋莊雖因幫助王建開國(五代的前蜀),做了大官,但是身經喪亂,目極興衰,以致憂讒畏譏,他遺命在他文集裡,不要收進《秦婦》,從此《秦婦》就失傳了。直到一千年後,在敦煌石室中,被伯希和發現抄本,才得重現於世。所以韋莊的遺集裡,自應補入這篇傑作。

李清照:《漱玉集》李清照(一o八四-約一一五一),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歷城(濟南市)人。書香世家,她十八歲嫁給趙明誠,夫兩人,對文學、金石、書畫,都志同道合,一起研究。她是宋朝最有名的女作家,有文采、有學問,但是因為是女人,又才氣太(晏殊、歐陽修、晏幾道、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賀鑄等名家都被她批評過),所以被當時許多人嫉忌,硬給她造謠,說她在丈夫趙明誠死後改嫁張汝舟了;改嫁後又所遇非人,告到官裡去,又判決離婚了。

另一個硬給她造謠的原因是政治的,吳衡照在《蓮子居詞話》裡說:"

"豈有就木這齡已過,隳城之淚方深,顧為此不得已之為,如漢文姬故事?意必當時嫉〔哲宗〕元祐君子者攻之不已,而及其後〔人〕;而文叔之女(她的父親李格非字文叔)多才,尤適供謠諑之喙,致使世家帷薄,百世而下,蒙垢抱誣,可慨也已!"就正道破了這一點。

李清照這件事,牽涉到的已經不止一個歷史真相的問題,它還牽涉到一個道義的和觀念的問題:一個女人,再嫁也好,守寡也罷,都是她個人的私事,別人沒有用泛道德的字眼亂罵的權利,更不可造謠。再嫁並沒有什麼不得了,可是沒再嫁卻硬說她再嫁,這就太不對了。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風氣下,竟有無聊男子如此造謠,並且一傳再傳,這就真太可惡了。

陸游:《陸放翁全集》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仕宦之家,北宋亡國時候,他才兩歲。陸游十二歲時候,就會做詩文。二十九歲應考,因為列名丞相秦檜的孫子之前,為當局所忌,一直吃不開。宋孝宗即位後,才開始賜進士出身,在官場或起或伏。後來派去修國史,直到八十歲才退下來,八十五歲去世。

陸游是最有名的憂國詩人,可是一輩子的際遇,只限於"以口擊賊"而已。他口中"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只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境界,他是不能進一步施展的。對政治,陸游用詩來譏評不已,他說: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可見他內心的憤恨。直到八十四歲時候,他還寫下"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民終動心"的詩句,總認為一息尚存,雖然老去,還是不能坐視。他最後的絕筆是囑咐兒子,在國土重光時,別忘了家祭告訴他,這種老人情懷總是詩的神,真是一路到底了。

辛棄疾:《稼軒詞》辛棄疾(一一四o~一二o七),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的父親辛文鬱,大概去世得很早,他的祖父辛贊,在金人到來、宋室南渡的時候,因為家中人口眾多,不能脫身,就做了"遺民"。辛棄疾出生在淪陷區裡,也做了"遺民"。那時候,北方已經淪陷十多年了。

在辛棄疾長大以後,他的祖父要他準備地下活動,兩次到燕京去觀察形勢,還沒成功,祖父就死了。辛棄疾二十一歲,起義抗金,不久轉到南方,看到朝廷腐敗,不肯抗戰,很是悲憤。但他並不灰心,仍舊做救國工作。可是四十年間,他的生命,大部分都不為時用,用也不得盡其才,最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竟以愛國詞人終老田園,死時六十八歲。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