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订条约后党再卖国明大势幼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光绪开设的全部课程中,他最讨厌学习文,这不仅因为
文艰涩难学,更主要的是因为教
文的老师一个个都难以让人接近,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拿出一副师者的严肃样,就是奴颜卑膝、点头哈
,
出一付让人讨厌的奴才相。只有教汉文的翁师傅和蔼可亲,讲话有时又幽默风趣令听者兴趣昂然,特别是翁师傅的为人风范使光绪从内心佩服,他乐意接近他,并把心里不愿讲给他人的话讲给翁师傅听,征求他的意见,让他给自己出主意。这样,随着岁月的
逝,师生之间的
情在
益加深,以至让许多人产生妒意。
一天,光绪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上书房读书,却不见翁师傅到来,按照往常惯例,每次都是翁师傅先在此等他。今天怎么了,迟迟不见师傅来,光绪也心烦意,不想读书,手里拿着一卷《中庸》在门口来回踱着,焦急地等着师傅的到来,不时地派人到
外打探。
许久,光绪才见翁师傅一脸倦容地走来,光绪急忙上前扶住翁师傅,关心地问:“翁师傅,你休息吧,今天的课就不讲了,我自己读。”翁同和勉强地笑了笑说:“皇上,臣能从府上来到这里,课也就能照常上,现在就开始吧。”光绪十分动他说:“好吧,那就请老师坐下讲。”
“不,臣还是站着讲吧,万一让中的其他人看见,报告给太后,太后会训斥皇上的,臣也要受到指责,上次皇上赐臣坐都受到太后训斥,这次就免吧。”师徒开始上课,翁同和讲得很艰难,但讲得很认真;光绪听得很
动,但听得很仔细。今天翁师傅讲的是吴越争霸的事,特别是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复兴国业的事时,翁同和讲得更是生动。突然,光绪
嘴问道:“做皇上的一定都要忍辱负重吗?”翁同和一愣,想不到皇上如此年幼,竟有如此高的悟
,实在让翁同和喜出望外。但对于幼小的皇上,翁同和又不便直说什么,只好讲一些古代帝王的故事启发他。
接着,翁同和又讲了晋国公子重耳几十年漂泊列国,历尽艰辛终于成为秋五霸之一的故事。
“古今成大事者都讲究一个忍字,你从这个字的字形上就可明白忍的含义,锋利的刀刃在心上而不叫疼,这不是一个忍字吗?”光绪懂事地点点头。翁师傅又让他翻开书,读《孟子》一篇里的片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恐其志所不能也!”光绪边读边思,眼睛猛然一亮,心
开阔了许多。他发自内心地笑了,也
地看着站在面前的老师,只见翁师傅头上脸上汗珠直
,嘴上有一丝苦意。光绪知道老师今天是带病坚持给自己讲课,看到老师站在那里吃力的样子,急忙停住朗读,说道:“翁师傅你请坐吧?”
“不,臣没有事,只是昨夜偶伤寒,臣能坚持住。”
“翁师傅你快请坐吧,太后那里有朕在,你不坐我也不坐!”光绪说着站了起来,翁同和见光绪站起来,自己也只好坐下。他们师徒这才都坐下继续讲课。
事不凑巧,今天翁同和坐下讲课又被大内总管李莲英看见。事情为何这么凑巧?
自从翁同和出任光绪帝老师后,由于翁同和教书认真,为人厚道,深得光绪敬重。同时,光绪聪明伶俐又吃苦好学,进步很快,每当两皇太后问及所学,光绪总能对答如
,让两
太后高兴得直拍手,小光绪在
中的
子也越来越好过。皇上进步如此之快,这不能不说师傅教导有方。因此,两
皇太后特降旨宣召翁同和入
赐宴,并给予嘉奖。这样以来,更遭到许多朝中大臣及
中诸人的嫉妒,许多人总想寻找翁同和的不是,让两官太后降罪于他,大内总管李莲英就是其中一个。
按照清朝廷礼制,师傅给皇上讲读是不能平坐的,但有皇上特别恩准的除外。上次翁同和在光绪的恩准下坐下授课被李莲英发现,他报告给慈禧太后,光绪回官后,慈禧训斥了光绪一顿。李莲英觉得从别的方面很难找到翁同和的过错,这一点却是很好的借口,因此,李莲英时常派人来上书房,暗中监视翁同和授课时的行动,有时他还亲自来偷看。今天光绪赐坐被李莲英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光绪正在听翁师傅讲课,猛抬头,见慈禧带着李莲英走进房内,急忙起身相。翁同和一见太后驾到,也忙着跪下请安。慈禧站在那儿许久没有讲话,李莲英一步跨到翁同和面前,用手指着翁同和说道:“翁同和你知罪吗?”翁同和没有理他,李莲英也觉自己这样做有违
廷惯例,惺惺退回一旁。这时,慈禧才开口道:“翁同和,你身为尚书,
中的礼制你不会不知吧?”
“太后,臣知罪,请太后降罪!”
“上次本念你初犯只是训斥,这次不能不加严惩,罚俸一月!”
“皇阿爸,这不是翁师傅的错,是儿臣让他坐下讲课的。”慈禧见光绪为翁同和说情,把脸一沉,训斥道:“皇上,你身为一国之主,以威君临天下,一言九鼎,出口就是金科玉律怎能随便更改祖制,以后说话要三思而后行,不可妄自应许!”
“皇阿爸,翁师傅今天病了,站着讲课快二个时辰,儿臣见他实在太疲劳,才恳请他坐下,请皇阿爸训斥儿臣。”慈禧见光绪敢和她顶嘴,眉头一皱就想发火,转脸一看翁同和一脸病容,才住心中的火气,哼一声,转身离去。李莲英也随着慈禧身后哼声离去。
等到慈禧等人离开后,光绪委屈地哭了。翁同和急忙跪请光绪道:“皇上应以身体为重,读书为本,请免哭。”光绪这才渐渐止住哭泣,上前拉起跪在地上翁师傅。翁同和和由于这几有病体弱,再加上刚才下跪时间太久,一不小心歪倒在地,连光绪也给带倒了。翁同和艰难地坐起,扶起倒在地上的光绪,光绪趁机躺在翁同和怀中,用小手抚着翁同和下巴飘飘的长须。翁同和一动不动,任皇上抚摸,轻轻地把皇上揽住,尽情地给他温情与慈
。
慈禧回到储秀刚坐下,李莲英就凑上前说道:“老佛爷,皇上如此年幼,可不能娇惯,否则长大之后可就难以驾御了。”慈禧点点头没有说话,李莲英见慈禧赞同自己的主张,就大着胆进一步说道:“老佛爷,这皇上如此年幼就偏向他的老师,长大独立执政后难免不重用翁同和,太后不可不当心,皇上可不是老佛爷的亲儿子。”慈禧听了,脸一变,她最忌讳别人提及此事。李莲英这么一说,慈禧当然不高兴,冷冷他说:“小李子多嘴,该打。”慈禧虽然不喜
别人说光绪不是她的亲儿子,但李莲英说的话也确实戳到慈禧心中的疼处,她的确害怕光绪长大像同治一样不听她的话,更怕光绪也与别人的
情加深而影响她和光绪之间的母子深情。过了一会儿,慈禧才缓缓地对李莲英说道:“小李子,今后你多留心就是了,皇上有什么不好的尽管告诉我。”
“是!”李莲英献媚地一鞠躬。
“我说的不只是指皇上与翁同和,更主要的是皇上和东边。”
“小的明白,奴才一定遵命!”慈禧所担心的并不是皇上和翁同和的关系,她所担心的是皇上和东慈安太后的关系,她决不允许光绪再重蹈同治的覆辙。
停了一下,慈禧又道:“当然,光绪和醇王府人的来往也要留心。”
“老佛爷放心,有小李子在,决不允许任何人想从太后手中夺走皇上。”两人正说着,光绪从毓庆回来了。待光绪拜见落坐后,慈禧先问了一下功课情况,光绪都一回答,最后慈禧才提及今天训斥他的事。
“皇上,今天皇阿爸训斥你,你记恨吗?”
“不,皇阿爸训斥的对,皇上每说话应三思而后行,身为一国之主应一言九鼎,行事不能违背祖制。”慈禧意地点点头“这才对!”
“皇阿爸,今天翁师傅确实病了,你看在孩儿的面上饶过他吧?”
“你翁师傅病了,你应该先派人回报你皇阿爸才对,也不应自作主张,如果你这么一改祖制,其他人也跟着学,这中岂不
了套,那皇帝的天威尊贵放哪里呢?”光绪听了,也只好无奈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慈禧又说道:“今天看在皇上的面子上,你皇阿爸就饶过你翁师傅。不过,今后可不能违例,有什么特殊情况应先回报皇阿爸。”光绪一听饶过了翁师傅,不罚他的一月俸禄,忙跪下叩头称谢:“儿臣谢皇阿爸!”慈禧忙把他拉了起来,心疼地给他弹去腿上的泥上。
又是一个金秋季节,八月的乡村是成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然而,八月的北京,特别是皇
大内里面却
觉不到一丝一毫的丰收。相反,深居简出的慈禧太后却碰到了一件令她十分棘手的事,她被迫召回任两江总督的心腹大臣李鸿章商讨对策。
李鸿章从总理衙门府出来也是一筹莫展,真是一波未平一彼又起,济南府的火烧洋教案尚未有结果,这云南又出了一个“马嘉理事件”英国政府一气之下,撤去了理查德和约翰·思扬两位驻华公使,换上一位刚刚上任不久的外使节威妥玛。这威妥玛一改往昔理查德对大清朝的软面孔,试图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们从印度派出军舰五艘,士兵五千人开到天津,扬言不给个说法誓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