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订条约后党再卖国明大势幼主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慈禧知道目前的处境,急令李鸿章到天津同英人谈判。李鸿章几经周折才算哄住英人停止进军。李鸿章将谈判的内容报给总理衙门大臣奕欣那里,奕欣一看又是割地赔偿,气得直拍桌子瞪眼,大骂李鸿章卖国。

李鸿章无奈,只好来到储秀奏请慈禧太后,让她定夺。

慈禧太后接过英人提出的要求。第一条是准许英人到云南通商考察,慈禧想了想,唉,这么多地方都通商了,多加上一个云南就加上吧,免强答应了。这第二条是赔偿英人抚恤银二十万两。太后心道:我的妈呀,这些洋鬼子也太心狠了,死几个人就要这么多钱,他们要是缺人就让我大清国的臣民给他几个就是了。

慈禧想想这二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有点不舍,就问道:“李中堂,济南一案的银子不是赔了,怎么又要这么多,这云南一案又死多少洋人?”

“回太后,云南发生的案子洋人也死了十多人。”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洋人的错还是当地老百姓的错?”

“无法说清是谁的错,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是这么回事:英国人马嘉理带领一支探路队来到云南户宋河一带被当地居民拦住盘问,不准他们前行,马嘉理就向当地居民解释他们前行的目的,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发生了争吵,当地居民先打死一名英人,这马嘉理一气之下才开打死一名当地居民,结果当地群众依仗人多势大,一哄而上把马嘉理等人打死。据说,英人是走错路了,误入云南,他们本来是去缅甸考察的。唉,这也是我们大清臣民不懂外语的失误。”李鸿章故意这么说,好让慈禧太后觉得理亏的是我们大清朝,这样就可同意他谈判的结果,不会又骂他无用、卖国。而究其实,这云南“马嘉理事件”纯是英国佬的错。这支马嘉理探险队是地地道道的侵略军,以走错路为借口入侵云南边境。不是当地老百姓先打死洋人,而是携带大量支的马嘉理所率士兵先开打死当地居民多人,以致引起众怒,当地群众才奋起打死这些侵略军。

这个世道哪有什么理,到处是强盗逻辑,谁的拳头硬谁就有理。

慈禧听了李鸿章的叙述,骂道:“洋人可恶,这百姓更可恶,让他们走一趟就走一趟是了,这好,不准走也得走了,真是无中生有,多此一举,都是混帐王八羔子,净给我惹事。羊出在羊身上,这二十万两银子一律从百姓身上索取!”慈禧又看第三条:通商口岸和内地各省,凡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英国有权过问。慈禧暗想,过问就过问,这条不算苛刻,牵扯到英人的利益,人家过问一下是合情合理的,反正没说怎么个过问法。

再往下看“租界内的外国商品免征重金”

“外国商品运往内地各项税金全免”慈禧火了,哼!这不是跑在我大清国头上拉屎吗?比当年的《南京条约》还厉害。

“鸿章,这兔收税金每年得损失多少,这一条你也答应?”李鸿章一见慈禧发怒,忙说道:“太后,臣也合计一下,损失不了多少,你想想,每年运往内地的货物是有限的。就是他们运来,咱可以让老百姓不买,他们的货物卖不掉也就不会运来了,这免税金也就少了。”慈禧不置可否,过了一会儿,慈禧又问道:“恭亲王对此有何看法?”李鸿章知道奕欣是口不同意,但他不能说奕欣不答应,他怕慈禧见奕欣不同意自己也动摇了,无法向洋人待,忙说道:“恭王爷虽然大骂洋人无,但他还是默许了,不知太后有何想法?”

“唉!我一个妇道人家能当什么家,说也等于嘴抹石灰白说,既然你们都答应了,我的话也就没人听了。”李鸿章一听,心中十分喜,他知道慈禧已经答应了,故意这么说来为她自己推责任,于是跪下奏道:“太后忧国忧民之心实在让臣动,此事臣一定尽力为我大清朝挣得一线余地,万一不成,也就只好按这些条件定了。”慈禧挥了挥手说道:“好了,你们都退下吧,我该休息了。”

“谢太后,臣明启程赴津。”不久,李鸿章同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在烟台签了这个条约,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烟台条约》。

光绪散朝回来,翁同和早已为他摆好纸笔和今天要读的书,并泡好一杯浓茶,专等皇上回来使用。光绪坐在御案前,只顾埋头一口接一口喝茶,就是不读书,也不言语,看样子正为什么事生气,无奈,翁同和只好催道:“皇上请读书,今天的功课很多,如此耽搁时间恐不能完成功课,太后会怪罪的。”光绪一听,火了,猛着站起来,把茶杯一摔,一把拂去案上的纸。笔和书,并大声说道:“你们都来教训我,我还算不算皇上,不读书,就是不读书v翁同和知道皇上可能在什么地方受到别人的管教,憋气来到上书房,他一声不响地蹲下身将抛在地上的纸,笔和书一一拾起,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并把打碎的茶杯放在一角,重新为皇上泡上一杯茶。这才袍跪倒,温和地说。

“请圣上展卷读书。”光绪看了跪在地上的师傅,已鬓角斑白,胡子也变得灰白了,老脸上爬了皱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觉,这才缓缓坐下,不太情愿地读了起来。翁同和站起。

光绪把昨天讲授的功课读了几遍,停下来问道。

“翁师傅,什么叫不平等条约?”翁同和知道光绪问的是最近签订的《烟台条约》,心道:皇上长大了,也应当让他逐渐了解一些国事了,启蒙教育是一种知识的教育,更是思想。品德、能力的教育。想到这里,便说道:“不平等条约,就是两国在不合理的条件下使用不公平的原则签署的协定,往往是弱国以屈辱的条件接受强国的要求。”

“既然是不平等条约,为什么要签订呢?”

“国力弱,兵力不强,武器不,打不过别国,不签订没有办法。”

“最近我大清朝签订的《烟台条约》,我在朝座上听众人议论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到底是对谁不平等的呢?”

“皇上,这条约是对我大清朝不平等的,它答应了洋人许多屈辱的条件。”

“以前签订过这样的条约吗?”

“签订过,有许多呢,我大清朝国力贫弱,列强不断瓜分。这一切有待皇上能勤奋读书习武,早独理朝政,通过振兴我大清天下来改变!”翁同和讲得很动,光绪听得也很动。

“我决不辜负老师的希望,一定做个好皇上,振兴大清的天下。”

“皇上有此雄心壮志,老臣能为皇上死也甘心,望皇上今后好好读书,早学得腹经伦。”翁同和说着,早已泪面。光绪也哭着说:“今天在朝上,我说不签条约,皇阿爸训斥了我一顿。”原来如此,翁同和知道皇上生气的原因,便劝说:“太后也不想签订,可是没有办法呀,咱大清朝打不过洋人。”

“翁师傅,你不是常说丁宝桢是好人吗?怎么皇阿爸下令免去他的职务呢?”唉,山东巡抚丁宝桢一向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却遭小人陷害,又加慈禧一心要整治丁宝桢,终于被割职查办。李鸿章虽然明晰事理,但他迫于太后的力也不敢讲出真相,只能让丁宝桢蒙冤下去,只好等待机会再作打算。

翁同和虽然不知事实的真相,但他是很佩服丁宝桢的,也相信他不会私放钦犯,勾结教匪,有所图谋。但他也不知这事如何给光绪皇上说,只是常说他是好人,期盼光绪将来能给丁宝帧的蒙冤昭雪。今天光绪又问及此事,他估计朝中可能又有人提到丁宝桢的事,皇上这才又问起,怎么说呢?

“皇上,一个人是好还是坏也许短时间难以分辨出,但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好人终究会被承认的,坏人隐藏得再深也会出狐狸尾巴的,有句成语叫做:路遥知马力,久见人心。皇上明白吗?”

“我明白师傅的教诲,人心难测,但时间会让你明白一切的,好人和坏人一经时间的检验就自然一清二楚。”对,皇上的分析能力和领悟能力更高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