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6-9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九八九年四月五,当昂山素季和同伴们一起行走在一个城镇的街上的时候,列队的士兵挡在她们的前面。领队的军官威胁说,如果她们再往前走,就要开

昂山素季要求她的支持者们站到边上,自己独自前进。在最后一刻,负责指挥的少校命令士兵不要开火。士兵们慢慢地把即将扣动扳机的手指松开了。

后来,昂山素季平淡地解释说:"给他们一个单个的目标,比起把每个人都扯进去,这要简单得多。"那个少校在最后一刻下令不要开,他脑中想的是什么?也许被昂山素季的勇敢打动了,也许他认识到依靠野蛮的暴力什么也得不到。

昂山素季面对口的那一刻,用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的话来说,堪称"人类的崇高神像星光一样闪烁的时刻"。我敬佩昂山素季的勇气,也愿意赞美那名良知尚未泯灭的少校。

我想象着那个少校的模样,他的黝黑的面庞,他的宽阔的额头,他的浓眉与大眼。他也许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遥远的乡村走来。他的父母,饥饿的父母,还在茅屋中呻

他犹豫了,汗水从帽沿渗透出来。

在那千钧一发的一刻,在少校的心灵深处,光明战胜了黑暗、正义战胜了恶。正如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弗兰西斯·耶斯泰德所说:"我相信,我们普通人受到了,昂山素季以她的勇气、她的崇高理想发出了我们内心一些最美好的东西;我们觉到,我们正是需要她这样的人来维持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念。这正是使得她成为这样一种象征的东西,正是为什么对她的任何待都使我们仿佛觉伤害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原因。这位被软的瘦小女代表着一种明确的希望,知道她的存在,这给我们以对于正义力量的信心和信念。"少校也是这千百万个被染的人之一。他也许将遭到免职,遭到审判,但他拒绝对昂山素季开。他的心灵还没有风化成沙漠,一粒种子还能在上面发芽。

后来,昂山素季遭到了软。迄今为止,她被软的时间已经长达十二年。然而,她的声音依然绵绵不绝地传播向全世界。

昂山素季说,她是从甘地和父亲那里汲取了巨大的灵。在她的思考中,将人权置于中心地位。人不仅有权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还有权受到尊重。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她建立了一种以严肃的现实主义与视野宽广的理想主义两者完美结合为其特征的政策。对于她来说,领导就是一种职责。对自己面前的任务的谦卑和对自己所领导的人民的尊重,是履行这种职责的基础。

昂山素季在《不再恐惧》一文中,对英国政治学者阿克顿爵士的名言进行了修正。阿克顿说:"权力倾向于腐败,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她认为,不是权力导致了腐败,而是畏惧导致了腐败。这种评论是针对她自己国家的极权政权的,也是针对所有外强中干的独裁政权的。她告诉她的人民:假如我们不能战胜恐惧的话,恐惧将统治我们。

昂山素季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呢?

廷生,我最的人,你的信来得真是太巧了,正在我要读完昂山素季的传记的时候,我读到了你信上的坏消息。这是一个坏消息,同时更是一个好消息。如果没有这个消息的话,我一时还难以对自己的未来下决心。

廷生,我最的人,我意识到,我等待一年之久的契机终于来临了。现在,在你第一次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我决定启程到北京来,来跟你一起面对还会降临的、更大的暴风雨。

今天,我收到你的来信之后,没有征求父母和任何朋友的意见,我径直走进了老板的办公室,向他提出辞呈。老板惊讶地半天说不出话来。昨天我们都还在一起探讨一个新的商业计划,今天我却突然要辞职,他确实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老板问我,是不是工作遇到什么麻烦了,他一定出面帮我解决。我摇摇头。

老板沉了片刻说:"那么,有人出更多的钱请你吗?我给你加薪好了。"这是他们一贯的思路。他们总是认为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微微一笑说:"不是钱的问题。您即使给我加十倍的薪水,我也不会留下来的。我的辞职纯粹是一个私人的原因。我要离开扬州,到北京去。"我答应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工作的接。我会让我的助手了解每一项工作的进程,不至于我一走,我手上的工作就陷入停顿。

老板见我态度坚决,也只好叹了口气,同意了我辞呈。他还说,我离开前,他将举行一个宴会为我辞行,谢我这几年来为公司所作的工作。这个平时聪明绝顶、深藏不的资本家,难得有这样的对员工真情的时刻。

未来的一个星期,将是繁忙的一个星期。除了接工作之外,我还将把这个"惊天"的决定告诉父母,争取他们的谅解和理解。反正木已成舟,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了。

在这个公司工作了两年,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愉快的,也结识了好些关系不错的同事。想到突然之间就要离开,心中还是有点发酸。这种觉,跟你离开北大时候的觉相似。

的廷生,你再坚持一个星期吧。一个星期以后,我就到你的身边来了。

这一次,我永远不离开你了。

永远你的小萱儿两千年七月十一七、廷生的信小萱儿,我一生相依为命的伴侣:我读完你的信以后,我高兴地在房间里转起圈来。你终于要来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子终于就要结束了。

那么,我还要谢那些向我放暗箭的人了?他们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巧成拙吧?我们的婚礼,是不是应该请他们出席,当我们的证婚人呢?

谁能相信呢:厄运降临的时刻,正是情成的时刻。再也没有人能够分开我们了,即使去西伯利亚,我们也将一起同行。

我们将永远生活在光下,而与黑暗绝缘。我终于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

假如我们自己能够发光的话,就会降临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我们也能够将传播给别人。我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是这样的。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沈从文说过的一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也是的,上了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他成功了,我也成功了。

沈从文的腼腆是出了名的,据说他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坛的时候,望着一教室的人,紧张地说不出话来,呆呆地站着,几乎有整整十多分钟的沉默。好在下面的学生们大多读过他的作品,是他的崇拜者,所以没有人起哄。大家都静静地等待着他,用期待的、鼓励的眼光看着他。

等到他安定下来开始讲课,他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只用了十分钟的时间,就把一个小时的讲义讲完了。这份讲义他准备了好几天。剩下的时间,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拿起粉笔,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沈从文上了当时还是他的学生的张兆和。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沈从文一封接一封地给张兆和写炽热的情书,却遭到了顽固的拒绝。写了一年的独白式的情书后,沈从文没有得到任何的回答。他伤透了心,"因为她,我这半年来把生活全毁了,一件事不能作。我只打算走到远处去,一面是她可以安心,一面是我免得烦恼。"沈从文去向校长胡适辞行,胡适追问出了事情的原委。胡适是个才如命的学者,他劝沈从文留下,并答应帮助他促成此事。

这时,正好张兆和来向胡适告状,说沈从文的表白扰了她的学业。张兆和特意挑出情书中的一句话:"我不仅你的灵魂,我也要你的体"——这已经大大地违背了师道的尊严。胡适没有说如何处理作为老师的沈从文,却主动地当起老师和学生的"媒人"来。这名堂堂的大学校长,不断地向张兆和夸奖沈从文是个"天才",认为"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都应该帮助他"。

我不叹:多么有趣的校长,多么有趣的老师,多么有趣的学生,多么有趣的时代!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