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司马相如:《司马文园集》司马相如(约前一七九~前二一七),字长卿,原名犬子,后来他因佩服商相如,改名相如,四川成都人。

司马相如年轻时候,喜读书击剑。他在梁孝王那里做食客,写了《子虚赋》,传到皇里,汉武帝看到了,很欣赏。慨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后来得知是同时,便召见他。他为游猎写赋,得汉武帝心,就红起来了。

司马相如落魄时候,勾引到卓王孙的女儿-十七岁的小寡妇卓文君,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私奔。卓王孙杯葛小夫,小夫就在附近卖酒,"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是家有八百多佣人的大户,丢不起这个人,遂屈服,"分文君僮百人,钱百万。"于是小夫阔起来了。他后来变心,最后得糖病死去,死前一直是御用文人。

赋本是"被之管弦"的《诗》和"合于乐舞"的《楚辞》以后的一种新文体,它是"不歌而诵"的,但是堆砌辞句、偏寻奇字、穷搜典故,最后得"于辞则易为藻饰,于义则虚而无征",全是空架子。司马相如的赋,就是此中翘楚。在中国文章史上,他有所创例,也是一个罪魁。

蔡邕:《蔡中郎集》蔡邕(一三二~一九二),字伯喈,河南杞县人。他是汉未的大孝子,他的家族也是中国家族的模范——"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高其义。"蔡邕对辞章、数术、天文、音乐、文字都很在行,尤其在订正古书与文字上,他的功绩更是可观,是中国第一碑铭圣手。蔡邕四十六岁时候被权臣构陷下狱,死里逃生,"与家属髠钳徙朔方",全家放边区做罪犯,第二年赦回。不久又被构陷,说他在放时有怨言。他"乃亡命江海",路到江苏避难,一连十二年。董卓掌权后,很欣赏他,强迫他再回中央,他想"自慝"于山东,没有成功。王允杀董卓后,蔡邕叹了口气,王允认为这口气叹得思想有问题,把他下狱,要杀他。他请求用刺脸砍脚来换得一命,以便完成汉史,王允不肯,遂被杀,年六十一岁。蔡邕一生三次逃离政治的漩涡,最后仍死在漩涡里,可见这是何等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后来的野史戏曲中,竟把这忠孝仁的蔡邕,"村争说"成无情绝义、见利背信的小人,这更是不公平了。

孔融:《孔北海集》孔融(一五三~二o八),字文举,山东曲人。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孙子,他"幼有异才",十岁时登门见李膺,口才惊四座,李膺夸他"高明必为伟器"。

孔融十六岁就坐了牢,为的是通缉犯张俭到孔家来避难,孔融替哥哥孔褒作主,收留了张俭。事发后,孔融说他该负责;孔褒说:"彼来求我,非弟之过。"他该负责;他们母亲说她是家长,她该负责。闹得"一门争死"(一家人个个争着要去死),侠义人。后来皇帝决定由孔褒负责,孔融就出了狱。

孔融是勇敢的人。他做青州刺史,被袁谭围攻,自至夏,守城的只剩下几百人了,危在旦夕,但是他"隐儿读书,谈笑自若"。城陷之夜,他子被俘,他得以逃出。

孔融反对恢复刑,反对曹丕私纳袁绍儿媳妇,反对曹酒。…演变得跟曹不合。小人郗虑从中搞鬼,最后由路粹罗织孔融罪名,说他"招合徒众,规不轨",说他"谤讪朝廷"、"不遵朝仪"、"大逆不道"。了是孔融又第二次入狱。最后全家被杀,全无完卵,年五十六岁。

孔融的遭遇,是世中一个真人的悲剧。

陆机:《陆士衡集》陆机(二六一~三o三),字士衡,因做过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江苏上海人。陆机的祖父是陆逊,父亲是陆抗,他是三国时吴国世家之子。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吴国被灭,他闭门读书,一连十年。最后写了《辩亡论》两篇,作为对故国兴亡的一番检讨。

陆机后来在晋朝做官,不幸卷入晋室内争,一度下狱论死,遇赦生还。晋惠帝时候,晋室又内争,陆机带兵战败,为人所构陷,成都王颖误认他图谋倒戈,派人去抓他,他说:"今受诛,岂非命也!"又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遂被杀。他的弟弟陆云、陆耽,和儿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死时只四十三岁。因为这是一场冤狱,他"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涕"。李白诗说"陆机雄才岂自保",正是指此。

陆机是多种文体的作者,现在《陆士衡集》有诗三卷、赋四卷、杂著一卷、文二卷。张华对陆机说:"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他"天才秀逸,辞藻宏丽"的一面。

陆机的《文赋》最能代表他的文学论,也可看出那个时代的文艺水平。

陶潜:《陶渊明集》陶潜(三七二~四二七),字渊明、元亮,号五柳先生,浔柴桑(江西九江)人。死后溢号靖节先生。他是东晋的政治家陶侃的曾孙,做过彭泽县县长,因为对督察的官架子讨厌,不愿为五斗米折、不愿"束带见之",就辞职不干了。他的不合作主义,很早就表现出来了。

陶潜生值东晋未年的世,看到现实政治的黑暗,决心弃官归隐。他的时代的文风是清谈的、雕饰的,但他却是清淡的、自然的。他宁愿过穷困的子,可是却自适其适,穿着破鞋子,在山里云游,与现实政治概不合作。

陶潜的唯一过分了的嗜好是他喜喝酒,并写了大多的和酒有关的诗。在他一百一十四首的五言古诗里,酒字出现三十一次、醉字七次、醒字三次、酣字三次、酌字三次、醇字一次。他的儿子都是笨蛋,没有一个能"臣得其酒"式的继承他的一切。他在六十三岁时死去,死前写自祭文,说:"匪贵前誉,孰重后歌。"表示对生前死后的声名都不在乎。这种旷达,在他拟挽歌辞里也如出一辙:"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江淹:《江文通集》江淹(四四四~五o五),字文通,河南兰考人。他十三岁就做了孤儿,家里很穷,"常采薪以养母"。长大后在南北朝时代的宋朝做官,但并不得志,二十三岁时候,且因郭彦文案受牵累被诬拿了黑钱,因而下狱。经他在狱中上书宋建平王刘景素,有以自明,才被放出来。

江淹后在齐朝做了大官,又到粱朝做了大官,在历事三朝,择木而栖。六十二岁死的时候,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他生逢世,得在营扰中保持创作,写出《恨赋》、《别赋》等作品,表现出对时代的抗议,也算很不容易了。

江淹作品的大缺点,是个不强。他写《杂诗三十首》.模仿汉魏以来三十家的诗体,两千七百字,品藻渊,可以真。足见他功力深厚,但是个不强;只是高级学样而已。

江淹五十四岁时候,传说一夜梦到一个"美丈夫",自称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就把五笔还出来了,自此"江郎才尽",就没有好作品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骆宾王:《骆宾王文集》骆宾王(约六四o~约六八四),浙江义乌人。他年轻时就会写文章,尤其干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唐高宗时候,"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参加了,代徐敬业主持宣传与军中书檄,最有名的《讨武曌檄》,就出于他的手笔。传说武则天刚看到这篇骂她的妙文时候,不在乎,并且还嘻嘻哈哈的,但是读到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睁着眼睛说:"谁写的广左右告诉她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埋怨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把这样的人才给丢了!)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新唐书》说"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旧唐书》说"伏诛",显然是被杀了。

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找人寻访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传于世"。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入狱,写了《在狱咏蝉》五律一首,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死后,绝没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头号政敌——武则天!这位女皇帝的度量,真不简单了!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九八九~一o五二),字希文,江苏吴县人。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改嫁姓朱的,长大之后,知道了身世,便哭着告别了母亲,不肯再姓朱了、恢复姓范。

范仲淹到戚同文的书院里读书,穷得每天煮一锅粥,粥冷冻后,就切开三块,每餐一块,在穷苦中力学不辍。二十六岁后,他中了进士,便把母亲接回来奉养,显然有归于范家的意味。

范仲淹带兵防御西夏时候,就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时谚,可见他威望之隆。后来做到宰相,主持"庆历变法",遭到守旧派和保持既得利益的权贵的反对,没有成功。

范仲淹做秀才时候,就说他的志愿是"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风范,影响了当代和后代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

范仲淹护人才,救济贫困。他把做官的薪水,大都用来资助穷困的读书人;又筹设"义庄",供养族中的贫户。他这种"仁人之心",得力于他的师长戚同文的影响很大。戚同文一生不蓄私财,舍己为人,范仲淹也是如此。

修:《欧文忠集》欧修(一oo七~一o七二),字永叔,四十岁就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他母亲用芦草茎画在地上教他,苦学而成。二十四岁中进士,在地方和中央做官、浮沉,编过《崇文总目》、《新唐书》等学术著作。

修为人刚正,排佛老,主节义,但晚年趋于保守。王安石变法时候,他因反对而归隐,第二年就死了,活了六十六岁。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