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修在文章上,开宋朝的先河。他上承韩愈,主张文章要有"明道"、"致用"的功能,认为"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他笔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举凡散文、骄文、史传、诗词,都有很高超的成就,影响到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和后代的文风。他又敢于运用中文、扩大中文,他写《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一个"也"字,其气魄可想!文章刻石后,他要把"泉冽而酒香"改成"泉香而酒冽",要重新刻过才罢休,其认真可想!

修还做过大使,出使契丹,契丹破格派四位贵臣陪他,以示对他的敬重。

苏轼:《东坡七集》苏轼(一o三七~一一o一),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

苏轼二十一岁时候,到京中‮试考‬,他的文采震惊了主考官欧修,中了进士,分别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做官。后来因为写诗,被人以汕谤朝廷告发,给关进监狱。幸亏他的朋友范缜上书救他,宋神宗本来对他印象也好,就死里逃生,在狱四个月零十二天后,被派到湖北黄州,限制居住,不准离开。

宋神宗死后,他重回中央,做翰林学士兼侍读,起草八百道诏令,为宋哲宗讲书,大大走红。后来又被人诬告,又说他写诗汕谤,乃去杭州做官,再回中央,最后下放到广东的惠州和琼州(海南岛)。直到宋徽宗即位,才被调回。六十六岁死在常州(因为他历十二月十九出生,所以实际只活了六十苏轼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不论诗、词、散文,他都有超人的表现,词在他手里,完成了独立的文体,不再是乐曲歌词的附丽,并且内容解放豪放,自成大家。

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准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人佛、道及民间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文天祥:《文山先生集》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一岁中进士,并且得了第一名。二十四岁上书请求改革政治,没有结果。因小人贾似道当道,一度免职在家。后来又做官,做到丞相,但那十足是亡国丞相,因为宋朝已经亡国在即了。但文天祥不灰心,他说:"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医药之理。"所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文天祥一度被俘,逃掉后再来;又被俘,蒙古人千方百计盼他投降,答应他高官厚爵、鼓动他亲朋敦劝,但他执意不肯。他在北京牢里,被关了三年多,以正气为歌,始终不屈。最后蒙古人成全他,在鼓乐声中,把他杀在柴市,年四十六岁(实际是四十六岁)。

文天祥临刑时候,留下衣带赞,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真是千秋凛然。他死后,他的敌人忽必烈说他是"真男子"!元朝进士许有壬《文丞相传序》说:"收宋三百年养士之功者,公一人耳!"中国历史上,志士仁人慷慨赴义于先,从容就死于后,没人比文天祥表现得更伟大了。

宋濂:《宋文宪集》宋濂(一三一o~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苦学成功的一位学者。他家里很穷,只好向别人借书来抄,手指头都冻坏了;又跑去求学,拖着破鞋,走到深山大谷,脚趾头都冻坏了。

元朝顺帝请他做翰林院编修,他不肯干,隐居在龙门山,埋头写书。十多年后,明朝太祖聘他做江南儒学提举,并做太子老师,《明史》说:"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此外宋濂又负责修《元史》。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浩(替皇上写诏书),六十八岁时候退休。

不料退而不休。明大祖兴大狱,在整肃胡惟庸的事件里,扯进宋濂的长孙宋慎。于是全家被放逐到四川,走到半路,宋濂就病死了。

明朝武宗时候,追谥文宪,所以他的遗著,就叫《宋文宪集》。

宋濂是明朝初年第一大文豪,同时又是制定明朝礼乐制度的人。他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最后兔死狗烹的下场,还是免不掉的。

归有光:《震川文集》归有光(一五o七~一五七一),字熙甫,是明朝最会作文章的。曾讲学在嘉定的安亭江上,人称震川先生。他是江苏昆山人。

有科举的时代里,归有光一直考运不佳。他中举人时已三十五岁,但再考进士,就怎么也考不上,一直拖拖拉拉二十五年,才当了六十岁的老进士。

中了进士,他去做长兴知县。但他是"用古教化为治"的,审判官司,只训话,不判刑。一"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张廷玉《明史》文苑传)上头说这样怎么成?要他照法律判,他不听,结果被拉下马,改做顺德通判,专管马政。明朝从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进士管马的,所以他倒媚倒得拉上马了。

到了六十五岁,他被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提拔,去编《世宗实录》,做了一年,就死了。

归有光是一个漂亮多情的人,他的散文写父子、写夫妇、写朋友、写生离死另别,都很动人。明朝从李梦、何景明提倡摹仿秦汉古文后,大家都学得歪七扭人变成了伪古文体,归有光的文章却没这种病。

袁宏道:《袁中郎集》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o),湖北公安人。《明史》说他"年十六为诸生,即结社城南,为之长。闲为诗歌古文,有声里中。举万历二十年进士。归家,下帷读书,诗文主妙悟。选吴县知县,听断决,公庭鲜事。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授顺天教授,历国子助教,、部主事,谢病归。久之,起故。寻以清望擢吏部验封主事,改文选。寻移考功员外郎,立岁终考察群吏法…。遂为定制。迁稽勋郎中,后谢病归,数月卒。"中国近代文坛上有三个"幽灵"虽死犹生,他们的作品常常传诵人口,并且常常被赋予新的意义。他们的名字是-袁宏道、龚定盦和苏曼殊。龚定盦的神是反抗与奔放,苏曼殊的神是伤与超,袁宏道的神则是静观世相、发为清新隽永的幽默文学,直触灵深处。

袁宏道的伟大与不朽就在这里,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风华绝代的一个。他最有个,他痛恨"依凭古人之式样,取润圣贤之余沫"的腐儒,所以他谦冲又骄做的写道:"宁今宁俗,不肯拾人一字!"这是何等决绝、何等气派!

袁宏道的哥哥宗道、弟弟中道,都有才气,时称三袁。他们都反对当时摹仿秦汉的伪古文,而提倡清新的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公安体。

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吕留良(一六二九~一六八三),字庄生,又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他是一个遗腹子,八岁就能作文章,十二岁就组织征书社。十六岁时候,明思宗殉国,明朝完了。十七岁到十九岁,他连年逃难。后来从事选文、卖文、家教维生。三十八岁时候,他避不应试,被革去秀才。后来他的排思想渐浓厚,以行医和编书做主要工作。四十五岁以后,他的夷夏之防的立论,愈来愈明确,他打着朱熹的旗号,宣传民族思想。他在南京开设书坊,出售自己编刻的书籍。五十二岁时候,清朝政府征聘天下隐士,他只好剃光头发穿上憎衣,力持不合作主义。再过三年,他就死了。

在他死后四十六年,发生了一场大文字狱。湖南人曾静以叛被捕,供词中提到他受了吕留良评选时文的影响,于是清廷追究死人,把吕留良"戮尸肖示",家属杀的杀、发做奴隶的发做奴隶,他的学生也一样待遇。这一场大文字狱闹了七个省,前后将近四十年,死人无算。当然吕留良的书也被毁被,如今传下来的,只是风麟角了。

刘献廷:《广杂记》刘献廷(一六四八-一六九五),字继庄,别号广子,北京人。他上了清初,在肚中,全力研究学术、考察山川、访问遗老忐士,生平"志在利济天下后世,造就人才,而身家非所计"。

刘献廷在史地与音韵方面,功力尤深。《清史稿》说他:其学主经世,自象蚌、律历、音韵、险、财赋、军政,以逮歧黄、释老之书,无所不究习。与梁溪顾培、衡山王夫之、南昌彭士望为师友,而复往来昆山徐乾学之门。

议论不随人后、万斯同引参《明史》馆事,顾祖禹、黄仪亦引参《一统志》事。献廷谓:"诸公考古有余,实用则未也。"亏来他到了湖南,正结合同志,著书立说,竟突然死去,年仅四十八岁。

刘献廷除了博学外,思想明通、气象开廓,也是清朝少见的。他死后,王源写《刘处士墓表》,说:"生死无关于天下,不足为天下士;既为天下士,不能与古人争雄长,亦不足为千古之士。若处士者,其生其死,固世运消长所关,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数见之人也。"检查刘献廷的一生,正中如此。

郑燮:《郑板桥集》郑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十七岁中秀才,三十岁前落拓扬州,卖画度,"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四十岁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