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七章-風雲色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協約國與同盟國,的確到了快攤牌的時刻了。這也是我能夠放手去賭博的機會所在。如賭場一樣,想賺大錢,本錢與機遇缺一不可,於我如今面對的局勢,國力的提升與通過戰爭樹立的國威便是我手中的籌碼,而機遇就是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這一場大國的角力,他們這樣的豪客在比拼本錢與策略,我這樣的小豪客就只能瞄準機會冷子賺一把了。世界就如一場豪賭,賭的便是一個國家的尊嚴與未來的命運,本便是這場大賭局中賭得最瘋狂,也是輸得最慘的一個。它,早已經出局了。在我的眼皮底下造戰列艦,這種愚蠢的行為如果不給他嚴厲的教訓,它就會慢慢的忘記它的身邊是一條它永遠都惹不起的巨龍。

策略既定,剩下來的事務就完全給袁世凱和軍部後勤部那幫已經培養了足夠的自信心和霸氣的鷹派官員們去做吧。在政治動盪之後,政界和軍界似乎有些太過於死氣沉沉的跡象,人人都有些恐懼避禍的覺。低烈度的戰爭動員,能給軍界一點點活力的刺

去保定,是有張之隨行的。他的目的地是工業佈局中極重要的山西和陝西,以鐵路線的擴展,鋪開工業進程,是他的大策略,而他的修建鐵路計劃,也是優先照顧到資源開採和工業生產,像山西和陝西便是資源和初加工的重要基地,他這次去視察的重點項目便包括到礦業,油業,軍工等內容。而在我回鑾北京後,他的行程還要繼續鋪到南方數省。他這個人沒有太多的地方基,讓他全國巡閲一遍。也是我極支持的,建立起一個有威信地內閣也是我這些年一直致力在做的。

就我個人的預而言,一戰過後不論我地國家獲得了怎樣的收穫。恐怕政府及軍界,必將產生出一批威望極高的方面之才來。屆時一個強勢的內閣是必然的,也許到時候會先過渡到二元制的君主制去,而後再經過二戰的洗禮,最終達成我理想中地政體…君主立憲去。

當然,也有可能直接進入共和,皇權面臨到一落千丈的結局。這種可能並非不存在。不過即便如此,我也不願意為了這個皇權地萬世一系而作出什麼違逆歷史的事情來。只要是和平過渡,只要國家與人民不遭受內戰的煎熬,只要國家並非是推翻一個皇朝建立另外一個皇朝,那麼我。我的子孫,當不當皇帝又有什麼關係?

重要地是以最小的代價,實現國家的進步。這就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如今這一套抓軍權的系列行動,便是這種願望地最重要的保證,軍隊的穩定。是一切穩定的源。

保定皇家陸軍士官學校,是專為培養士官生而成立的,普通兵員的服役期目前暫定是四年,而士官生則不受這個年限的限定,可以放寬到一個寬裕的地步,各種專業技能地教授,少量指揮學的課程,當然還有超過一般士兵的訓練要求。是這個學校的畢業士官素質的保證。

保定府離北京不遠,有起事來,這一批學生兵也是不可小覷的生力軍,所以,我親自到這裏來,充分體現了皇家對士官階層的重視。要知道,第一批帝國陸大的畢業典禮,我都是沒有出席,當時是委派的載洸代為出席。

所以,學校方面及保定府的地方官員們,早早的就將關防治安等一切準備就緒,歡的氣氛也極是熱烈。身着短軍服,一溜板寸頭的戰士們在沿途肅立,他們的身後則是一些地方官府的巡檢,維持着老百姓歡人羣的秩序。

我站在車上,張之稍稍側在後方,向沿途的人民揮手致意。地方官早傳下諭示,皇帝車駕抵臨時,無需行跪拜禮。看得出,人民都是自發的來瞻仰聖容的。

大清帝國皇家陸軍保定士官學校,我親筆題寫的金字招牌下,恭恭敬敬的兩隊列隊的武裝士官持槍站在道旁,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中甲午戰爭陸戰的士兵羣像雕塑,這座花大價錢僱請洋人制作的雕塑,這幾年裏,勵着這座學校的每一名學生。

典禮上,一千七百七十一名畢業士官中的一百名優秀代表,從羨慕的眼光裏起身,登上閲兵台,從我手中接過蓋有皇家璽印,軍部印鑑及學校印鑑的畢業證書與我親自授予的繡着兩柄步槍叉下的長城圖案的肩章,動地別在肩上,端正的行完軍禮,再到我的右側去接受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張之的祝賀與勉勵,畢業典禮的簡便儀式便舉行完畢。

看着這一個個年輕而熱血的臉孔和健碩的身材,我知道,這些人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活躍在帝國之外的某個戰場上,指揮炮火擊,駕馭飛艇運輸物資,率領偵察分隊深入敵後…他們,與那些在國外留洋的軍官,在國外整訓的步兵師,在南方從事秘密活動的戰士,以及這片國土上一百多萬普普通通的戰士一樣,都將是帝國未來鋼鐵的長城。

以這個想法為基本內容的演講,是我在此的倒數第二項行程安排,在張之謝軍隊為國內建設做出的重大貢獻,及寄望繼續做出更大貢獻之後,我的壓軸演講便正式展開。

略帶煽動的語調和令人昂奮進的內容,讓每一個即將奔赴全國各地的士官們,熱血沸騰。在講話的末尾,我特別給了他們另一項恩典,軍中每一個士官,都有權向我寄送密摺,軍部後勤部的驂傳上若有延擱,依堵言路罪論處。

這便是我除開軍官體系,教化體系及情報系統三條掌握軍隊動向的措施之外的第四條措施,每個士官和軍官,都有權直接向我陳送秘密報告,軍中任何危險的動向,我都可以在北京及時知曉。從而做出正確的應對。

在思想體系進程還沒有完全建立之前,這種秘密監督的方式,配合上新地徵兵體系即將在全國鋪開。杜絕了過去那種自行募兵的體系。這才方面面配合起來,軍閥割據一方的局面,起碼在我可以預見地將來裏,將完全不可能出現。

至於軍中的鷹派隨着戰爭的節節勝利而獲得更大的權力,進而能夠縱國家向着其他的方向前進,這的確是有些危險,不過隨着將來制度與法律的完善。配合上皇帝仍有地威嚴和絕對權力,戰爭與發展的替和衝突。也未必就那麼難應付。

與張之分別,從保定啓程返回北京,便把全部地心思都投入到了載瀅的德國之行和他所要面對的情勢去了。

德皇的訪華行程應該很快了,他已經在巴格達簽署了到巴格達地鐵路段的修建合同。整個世界都知道,德國人將在中東這片地方挑戰大英帝國的威權。

英國人夠焦頭爛額的了。他們不傻,德皇的艦隊不奈無端端地從好望角繞行一大圈,布爾人很顯然得到了德皇的某種許諾,在戰爭準備方面。布爾人走到了英國的前面。

幾乎整個世紀裏,英國人當然還有其他國家的金融家,探險家們不斷深入到非洲最南端這片原本屬於土着人,而後被荷蘭人所控制的這片盛產鑽石和黃金的地方,將荷蘭後裔的布爾人不斷地向北壓縮,而英國人的勢力則持續地膨脹。在這樣的情況下,針對英國人的軍事行動已經展開,一支近九萬人的軍隊被動員。從歐洲某重要國家那裏,獲得了大批的物資和武裝援助。

戰爭早在兩年前就打過一場,德皇甚至幸災樂禍的向布爾人的英雄,德瓦士蘭邦總統保羅·布魯格發去賀電。也許正是這份賀電,刺了大英帝國的尊嚴,他們動員了一支空前規模的軍隊…四十四萬人的海陸聯合部隊,第一批七萬餘人已經登陸正在好望角一線集結及適應訓練,一邊等待兩個月後就將抵達的第二批十一萬人的軍隊,再過兩個月後,全部四十四萬軍隊集結完畢後,戰爭就將完全打響。他們的北面,就是布爾人的九萬大軍。

在東半球,可能這樣五十萬人規模的對抗並不算得什麼,但是在非洲大陸上,這樣規模的大對決,就算是在動盪的北非,也是令人震驚的數字。

雙方已經一觸即發。就是那麼巧,德皇的艦隊經過好望角,而後去了巴格達,簽署了那一項挑戰英國人神經的協議。甚至在馬赫迪軍那裏,一些德國制的軍械也讓英國人生疑,難道德國人真的開始了他們的挑戰?

大英帝國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另一個消息也幾乎是在同時傳回到大英帝國的報紙上…德國的新一級戰列艦,一口氣生產了七艘。首艦普魯士號,首艦及其他三艘姐妹艦己經下水試航,其餘三艘仍在船台上夜趕工。

德皇説得沒有錯,德意志要建立起一支與德意志地位相稱的海軍。他始終認為,在有了一支強大的海軍之後,他説的話就有人聽了。

如今英國的反應將證實他的判斷。如果英國不妥協,英德之間的全面對抗幾乎立刻就要全面升級,世界大戰幾乎已經無須再等待了,整個歐洲將會被掀入到令人顫慄的全面戰爭中去。

何去何從,英國人顯然還沒有做好這樣的準備。

在還沒有得知大清帝國總理外務王大臣載瀅殿下及外部長伍廷芳先生即將訪問德國的情況下,英國就已經派出了特使急赴中東,試圖勸説德皇放棄簽署鐵路修建合同,條件是在太平洋的諸多島嶼問題上,英國將支持德國的立場。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