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威廉二世的禮單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德皇的艦隊以蘭登堡號為旗艦,二十餘艘並列懸掛着德國與中國兩國國旗的軍艦在大清帝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的護衞引領下,援緩抵達天津港。由於來賓地位的重要,我的專列當然是提前一天抵達天津等待,陸行官員及皇家警衞標的侍衞們擠滿了滿滿一列火車。

當德皇的座艦蘭登堡號靠港的那一刻,二十一響禮炮轟鳴,綵帶與鞭炮煙花同時放了出來,德國的遠東軍官教導團全體,及皇家陸軍第一軍副軍統馮國璋統領的一零一鎮的一個團,在岸上排起整齊的步兵隊列,三百六十人的選騎兵儀仗也在和煦的海風中風佇立。

我一身明黃龍袍,率領身後的官員隊列,邁步來到碼頭,背手等待架上通道,與艦上影影綽綽看見的威廉二世遙遙揮手致意。

隨着禮部官員的唱喏:“天子登夷船,撫德意志藩國主…”我在啞然失笑中,登上了蘭登堡號的甲板。心中卻在想着,這套禮部的破儀仗,回頭該好好修改了。

甲板上,威廉二世也大步向前來,伸出手來,與我緊握在一起搖動着,未等我開口。威廉就以一陣笑聲作為開場白,説出了他的欣喜:“天氣真好,我極喜歡這裏。很高興,又見到您了陛下。”我看着高鼻子的德皇翻譯官將他的話翻譯成中文,心中又想起剛才那句令人捧腹的宣禮,應付威廉道:“歡您。如果喜歡的話,在這裏多住些子吧,朕近,時常想起陛下您呢。”説着。放開手,探出去做了個請的手勢。

“是因為英國人的關係麼?”威廉邁開健步,氣勢雄壯地隨着我向前走去。一邊意味深長的説了一句。顯然近期以來的國際局勢他什麼都知道。

我也回以心照不宣地笑容。當先領路,登岸檢閲儀仗隊。

隨着馬上的馮國璋出雪亮的指揮刀平舉過口,所有的騎兵都縱着下戰馬一揚頭振蹄,手中則揚起戰刀,伴隨着步兵儀仗隊練的將德國制的步槍平端出一個持槍禮,馮國璋發出口令道:“敬禮!”所有的參閲士兵們齊聲高喊:“恭祝天子萬年!恭陛下訪華!”而德國地模範教導團也以幾乎同樣的持槍禮歡他們地皇帝,從他們那火熱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德皇在他們心目中的威信與分量。

早已佈置好的觀禮台上,我與威廉雙雙坐下。觀賞着儀仗表演與小型閲兵式地表演。同時也繼續起了有關英國的話題。

“如您所知,英國人希望朕做出選擇,要麼英吉利,要麼德意志。朕時帶覺得。英國與貴國不是有親戚之誼麼?怎麼會鬧到如此生分的地步?”我故意用這種愚蠢的問題來開啓話題。

“親戚?”威廉鬍子微微上翹,出一絲疲態道:“陛下您也看見了,他們似乎不太希望我的國家在許多方面呈現出前進地態勢。德意志並沒有與他們為戰的意願,但是世事常常會事與願違。”説着,身子一正。疲態盡斂,目光深邃的看向場內行進着的中德步兵隊列含笑示意,我這才注意到士兵們正向我們行注目禮,連忙也揮手示意。這時候威廉的聲音又再響起:“正如這些已經締結了友誼的士兵,難道有什麼人能夠將他們分開麼?”説完頗有深意的看着我,我一邊回味着他的話,一邊答應道:“英國人地要求,朕覺得很是無禮。朕尚未回答他們,也不準備回答他們。他們是不是以為這片土地也在女王的統治之下呢?”德皇一笑,凝神觀賞起了表演來。此時是天津的克虜伯工廠的戰爭產品隊列檢閲。德皇饒有興味起來,看着那些威武的大炮,鼓起掌來。

我卻在一旁思索起來,德皇這番表現,似乎他並不十分擔心我會拋棄他投到英國的陣營中去,要説他一點不擔心,我是絕對不信的。但似乎他卻是有應付的辦法,或者説是説服我的辦法。他憑的是什麼呢?

憑德國的戰爭能力和工業實力?還是此次訪華要給我不容拒絕的偌大好處?前者嘛,雖説德皇狂妄而且自信的超乎想象,但是他還不至於忘記英國的巨大實力和全球地位。而要説後者,我都不太信了,從工業實力到海軍陸軍,他們給的好處已經不少了,我也遠非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人,他還能有什麼大得超過英國人的好處給我?

此時再回想他剛才的話語,似乎就有些味道了。

“這些已經締結了友誼的士兵,難道有什麼人能夠將他們分開麼?”是啊,這正是我當初強行讓自己不去想的問題,德國和英國的陣營遲早要開戰。但我的陸軍親德,海軍還算好,因為琅威利對於英國來説的“不稱職”海軍的親英思想並不是太嚴重。而文官階層中基層的少壯派官員親英,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將來要面對的問題。

而軍中的親德派為數絕不算少,且不説陸軍普遍採購德制武器,立下赫赫戰功的飛艇也是德國人的發明。

想到這裏,心裏一個念頭突然讓我冷汗直冒,載灃不就是從德國回來的嗎?難道他的起意背後,還有這位威廉陛下的支持?

查無實據也沒有痕跡脈絡可尋,這只是個可能,但就算是這個可能,也足夠我後怕不已了。也許是載灃在國內尋求德國人的支持德國人同意了,也許又或者是德國人找上他…

回京後,看來有必要再問一次載灃這小子了。他的問訊紀錄上並沒有顯示他有國外背景的支持,如果不是我猜測錯誤的話,那就是這小子還隱瞞了事實,就衝這一條,圈他都有點嫌輕了。

眼前也不宜多想。收回了思緒,向威廉道:“這些都是中德友誼的成果,能與陛下一同栓閲。朕榮幸之至。”

“我與您的榮幸之心完全一致。想起來貴我兩國同為各自大州地頭號強國,卻無力支配世界秩序,這完全是一種遺憾。而我,便是來尋求彌樸這種遺憾的機會。”威廉看着栽的眼睛,堅定地説道。

我笑了一笑,沒有作聲,隔了一會道:“陛下知道。朕地文官系統裏,有許多人都很喜歡英國。説朕近來不為英國人不太禮貌的通牒而煩心,那完全是謊話。”

“哈哈哈哈…”威廉大笑了數聲撫掌道:“陛下您太謙虛了,貴國如果有人膽敢反對您,那完全是那些人厭煩了這個世界。去年的北京之冬。讓整個世界都看清楚了您的威嚴。唉…”他突然嘆了口氣,繼續搖頭道:“要知道,有時候我也很羨慕您的這種威嚴。”

“哪裏哪裏…”我更加犯疑起來,招呼他道:“這個問題上,朕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是麼?”威廉地臉又好了起來。湊近我道:“陛下太過小心了,其實英國人的壓力更大一些才對。有件事我必須告訴您,英國人派出使節到柏林通知我地政府,大英帝國願意就薩摩亞羣島的歸屬問題與我國展開談判。而巴格達鐵路也將在今年就開始動工,大英帝國,不落帝國,他們支配了世界數百年,應該換一換了。”他的眼神中出驕傲和鄙夷雜的複雜神。補了一句道:“他們老了,布爾人就能夠輕易地教訓他們。”我望着他,知道他這是在向我分析英德兩國的優劣了,作為他這一方,他當然揀着英國人痤的地方説了。加上英國人的確是在南部非洲丟了人,送給了他談資。

真要説英德優劣,別的不説,就看他地艦隊如果沒有英國人的許可,本就不可能開到亞洲來這一條,就足以讓人在天平的英國這一側加上最重的砝碼了。説到底,現在是一個海軍的時代。

而真要加入德國這一方,實在是前景堪憂的,且不説地理上的遙遠距離,就光算海軍,中德加起來跟英國玩都不夠人一半,陸軍再強,能橫掃歐亞大陸?

如果我一旦顯出半分要加入同盟國的意思,英法聯合武裝俄羅斯就是指可待地事情,而且土耳其已經漸漸顯示出了與英國人的離心離德,權衡之下,英國定然會將土耳其放手放給俄羅斯,屆時就是歐洲圍着德國打,而我漫長的海岸線也將成為極易遭攻擊的弱點。英國人只要給本稍稍像樣的幫助,懷着復仇信念的瘋狂的本人將會成為我在亞洲最大的拖累。

英國人選在這個時機我攤牌,是有他的道理的。也許他覺得時機上已經不容許再拖了,他覺得我已經夠強大了,如果再強大下去就有失控的危險,所以他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下去,將越來越不測。

而德皇選在這個時機訪華,看來也非是無心之舉了。説到底,歐亞大陸最東端的我的國家,已經成為這兩個條團爭相籠絡的對象了。只不過英國集團已經不容許我首鼠兩端了,而德國似乎還看不出來這個意思。

所以,目前我最緊要的,是要作出向英國妥協的姿態,另外還要爭取德皇的理解。並且為了自已,怎麼也不能讓世界大戰提前,眼前的局勢已經相當的明瞭了,如果哪一方爭取到了我,似乎就立即有摧毀對方集團的實力了。英國人在非洲動兵,説明他們還沒有做好準備,但德皇的雄心已經顯了出來,他們已經開始挑戰英國的全球霸權了。天知道英國人有沒有在這半年的全局危機中定下決心。

我剛剛要進行一場小賭,英國人立刻就來了一個梭哈,在這場大賭局裏,他們當真是給我上了一課。一切,都建立在實力上。他梭得起,我陪不起。

思慮中,與德皇視察了天津克虜伯工廠,海軍武備學堂。天津福生軍械公司等重要設施之後,登上我的專列,駛返北京。

他的車廂在我的隔壁。有時候他會過來與我商談,來來回回的都是爭取的話語,我始終口風嚴密,顯示出一付為難地樣子,有時候能從他那充滿自信的笑容裏看出來,他還有底牌扣着沒有亮出來。

到了北京,安排他住在恭親王府。載瀅算是客,也是從海外剛回來。與德皇沒有什麼相處的問題,殷勤招待下來,雙方地辦事人員也商定好了行程安排給雙方皇帝過目。

德方經過威廉同意並與中方協商之後給威廉定的行程是第一天國宴及新聞界招待會,與我商定兩國關係的內容。時間由我決定。第二天,一起去頤和園英靈公墓敬獻花圈,下午參觀圓明園英法聯軍戰爭遺址。晚間乾清宮德皇宴請在德生活工作過的中方官員及在華德方官員及商務代表。第三天,檢閲京畿衞戍區,遍及豐台第一軍大營。西山第二軍軍營,以及駐防城內的第三軍主要營鎮,具體行程由中方挑選。威廉有私人禮物要送給這些軍人。第四天則是參觀北京的一些工業設施,由中方挑選。第五天就是出席雙方重要合作備忘錄的簽字儀式。這幾天中,隨訪地政府官員及軍方的官員都將與我地政府機構共同商討雙方的合作項目,並簽署一系列的合作協議。在兩國皇帝象徵的簽署儀式之後,合約正式生效。而第六天,德皇將離開北京前往天津。在那裏啓程回國。

我一看這些安排,德國人地確是下了本錢的,也有加固陸軍系統內親德情緒的意思。而他的政府及工商業合作內容,我還需要再行閲覽,於是找人拿來德方的合作內容表看,一看便知道,德國人這次是真地下了本錢了,海軍重提當年提爾皮茨的歐亞同時建造戰艦的計劃,只是戰列艦數目下降到了二十四艘。而且與之匹配的,克虜伯鋼的生產線也將正式移到中國來,以迴避從歐洲長途運輸的成本問題和英國干涉的風險問題。但是這一條涉及到侵犯英國哈維港的商業利益,與中英當年地合約有衝突,將來怎麼解決,還是個問題。

而工商業方面,銀行業,建築業,鐵路工程,礦產開採,石油開採,石油工亞,制鐵,冶鋼,機牀等各種近代工亞都有移植的合作計劃,只要我一點頭,一個更加完備的工業體系幾乎就可以建立完畢。幾乎就等於後世蘇朕人對中國的工業援建了。當然,這只是鋪點而已,但這也足夠了,只要有點,憑着中國人的聰明才智,面化本就不是問題。

只是同樣的,這些都與中英當年的全面合作條約的條款有衝突。當然,英國人當年只是勾勒了個大框架給我,真正的舉措卻很少,等於就是預先寫好了有利的合約。自己不來,別人要來的話,他就可以用優先權條款來干涉。英國人從來還是防備着我的。

眼前正有一個機會,只要將德國人這些條款一公開,英國人如果不來,就等於他自動放棄優先權條款,而且,他們還面對着失去我的友誼的危險。

如今,中德英三國,似乎正在鬥智鬥力,以戰爭為最後底線來玩着一場遊戲。目前看來,德國人的誠意似乎足一些。

我思索了以後,基本同意了行程安排,自己也添了一項,將視察第一軍和第二軍的軍營項目去掉,改為參加政府會談。

送回行程單後,被緊急召回北京的張之也被我召進宮來。面對威廉二世這樣一份豪華大禮單,張之為之動心的心理顯無遺。他醉心的看着這長長的表單,似乎口水都快出來了。

“香巖公怎麼看?”我自己心裏也在思索着,但是我仍然想聽聽他的意見。

“皇上聖明!”張之撲通跪下,捧着表單的手顫顫發抖,動地説道:“天大喜事,天大喜事啊!此事等若臣延壽十年,不!十五年!”誠然,這件大禮收下了,等於工業上要少走十到十五年的彎路。雖然我是從後世來的,但我對這時代的工業進展特別是宏觀計劃上完全提不出什麼有極大益處和前瞻的意見來,真正辦起事情來,還是要靠這些能臣和洋人的幫忙。正如後世地新中國有了蘇朕的幫助。幾乎在一夜之間完成了幾十年的歷史任務一樣,我也急需要這種急進式地幫助。

只是,在接受這種幫助的同時。就等若關上了與大英帝國相互信賴的大門。英國人畢竟有優先權的藉口。

想着,嘆了口氣道:“朕何嘗不知道如此?只是…”説着站起身來踱步到張之身側道:“香巖公起來説話,香巖公啊,你是內閣總理大臣,宰輔之臣,你豈不知道英國人最近正在朕攤牌。到底是走他們的門路還是走德國人門路?”

“謝陛下…”張之謝恩起身來道:“陛下所憂心者,怕是英國人翻臉?”我點點頭。張之明顯鬆了下來。吁了口氣道:“皇上既有如此擔心,何不去向德國人明説?臣以為,德國人既然有把握把這禮送出來,就有法子讓皇上收了。否則豈不是削德皇的面子?”我恍然大悟,當真是當局看啊,這道理如此簡單,我卻居然要張之這傢伙提醒。當即前然一笑道:“香巖公好見識,朕幾乎都有些糊塗了。這麼着吧。你去見德皇説説,你主導國內發展,説這個正對路子。”

“皇上是國務繁重,加上思緒怕是有些亂了,這才沒想到,臣倒也説不上什麼好見識。”張之謙虛道:“皇上既有吩咐,臣今晚便去恭王府謁見。”

“嗯…”我想了一陣,問他道:“香巖公。照你所料,德國人當有什麼法子呢?”

“陛下忘了賜姓金的那位洋人?”張之一笑道:“德國人怕也會聽説了吧。既便沒有這個法子,他們也會體諒咱們,讓咱們先保證英國人再説。臣以為,他們也不想現在就跟英國人攤牌吧?”哦?我當真發現我地思路有些亂了。説到底,我還是被我後世那些見識所累了。擔心英德開戰擔心的過了頭,其實英國沒有做好準備,德國又做好準備了?而且從德國人這番幫助來看,德國人仍是覺得我地實力還不夠強啊。否則他們沒有必要給我如此大的幫助。

只是從這一條,就可以充分看出,德園的參謀部一定已經將我的國家納入到他們地集團中去了,從實際需要出發,遠東應當有一個再強大一些的國家站在德國身邊,從而在遠東引英國人一部分注意力,給德國在歐洲大展宏圖的機會。

這個時代的人啊,當真不比我的見識差多少呢,説穿了,我除了比他們多了上百年地見識之外,我也別無長處了。只是這個與洋人比不怎麼樣的長處,跟國內的一些人比起來,可就是天翻地覆了。由此可見,開闊視野打開國門的重要

像張之,不就展現出遠遠超出我印象裏的那個張之的超卓遠見了麼?

時代在進步,每一個人也都在進步。這個世界早已偏離了原先的軌道,再接下去的進程,我一定要儘量少地藉助我原先的那些歷史知識了。

想到這裏,原本因為英國人最後通牒而得有些沉重了好幾天的心情,突然便好轉了起來。

德國這份大禮,我是要定了,不管如何,英國人絕無藉口來指責我的不是,畢竟他們應該知道,他們利用條約在先,而我在承認了這些條款的基礎上與他繼續對話。另外,他們也應當瞭解一個求上進的國家在這樣的幫助面前,是多麼的難以自制。

至於他們要的保證,我給他就是了,世界大戰還打不起來,英國人和德國人都沒有做好準備嘛,便算做好準備了,還缺少一個合適的藉口吧。

不列顛,偉大的不列顛,我站在你這邊,站在你這邊。如果你喜歡聽的話,我還可以多説幾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