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三國志》的優點是行文雅潔、斟酌功深。它雖以魏為正統,但仍三國並列,並無尊卑之分,並沒像《晉書》那樣,另以"載記"降級處理;它的缺點是有了迴護之處,這也許是格於現狀的苦衷吧!

司馬光:《資治通鑑》司馬光(一o一九~一o八六),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山西夏縣人。

司馬光二十歲時候,就中了宋朝的進士,後來一直做官。宋哲宗時做到宰相,可是隻做了八個月,就累死了,活了六十八歲。

司馬光在思想上比較保守,王安石變法時候,他是帶頭反對的人,堅決不擔任朝廷中重要職位,轉任地方官。此後十五年問,他絕口不談政治,專心著書。

《資治通鑑》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參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種歷史書,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史。由劉攽、劉恕、範祖禹等助編,內容審,文字細緻,司馬光説他"畢生力,盡萃於此",可見他神的一貫。大功告成以後,司馬光説只有他的朋友王勝之看過一遍。別的人看了一頁,就愛睏了。雖然如此,這部兩百九十四卷的大書,還是中國的名著。

司馬光為人但白真誠,他説他一生沒做過不可告人的事。他上朝以前,執着上朝的手版,凝神端坐,必恭必敬,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説想到國家大事,怎麼可以不恭敬呢?

鄭樵:《通志》鄭樵(一一o四~一一六二),字漁仲,福建莆田人。

鄭樵十六歲時候,死了父親。他決定謝絕人事與科舉,專心在山中苦讀。他對知識界的弊,是很輕視的,他説: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耽義理者,則以辭章之士為不過淵源;玩辭章者,則以義理之士為無文采。要之,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於語言之未,而非為實學也。因此,他所從事的方向,是"實學"的方向。在這種方向裏,他訂下龐大而周密的寫作計劃,想繼《史記》之後,完成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一部"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大書。他以三十年閉户讀書的基礎,最後寫出了兩百卷的《通志》。

《通志》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就是一般的歷史與傳記,共一百四十八卷;第二部分是"二十略",就是分類記述典章、制度、文化等的沿革演變,起自上古,下到唐朝,乓五十二卷。"二十略"是鄭樵一生功力所在,其中六書略、七音略、諡略、樂略、校讎略、金石略、昆蟲草木略等,尤其是他創造的華,他的偉大,盡於是矣。

王夫之:《船山遺書》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字而農,號姜齋,又號船山,湖南衡陽。士他是明朝的舉人,在清兵入關後,自己做了明朝的遺民,決計退隱,三十三歲以後就開始"棲伏林谷,隨地託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清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清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但他們為時代和知識所限,除掉經籍的考證與訓詁一途外,絕少能把歷代思想發揚光大。在發揚光大方面,玉夫之最為博大深,但卻及身而絕,沒有傳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鑑論》和《宋論》兩部書裏。《讀通鑑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王夫之的兒子王敔在《姜齋公行述》的説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鑑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製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其藏於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

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

趙翼:《廿二史札記》趙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雲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他是一個神童,三歲時候,就能每天認識幾十個字。三十四歲中進士,後來在廣西、福建做官,機警而有謀略。晚年主講安定書院,八十八歲去世。

趙翼在史學上面,有《廿二史札記》、《陔餘叢考》等書,能用歸納法治史,讀書得間,極有見地,在中國史學著作上,是劃時代的名著。

趙翼在文學方面,詩寫得極好,袁枚説他的詩"忽奇忽正。忽莊忽徘",蔣士銓説他的詩"奇恣雄麗,不可迫視"。他對自己的詩也很自負,在有人説"君詩雖不能及杜子美,卻已勝過楊誠齋"的時候,趙翼傲然答道:"吾自為趙詩,安知唐、宋!"趙翼有論詩絕句説:"滿眼天機轉化鈞,天工人巧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説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説短長。"他的氣派,於此可見。

崔述:《崔東壁遺書》崔述(一七四o~一八一六),字武承,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他是清朝舉人,五十六歲做福建羅源等縣太爺,六十二歲北歸。這段官場生涯,由於他反對"武弁多借海寇邀功,誣商船為盜",特為被誣者做了幾十人的平反,因此被壞人反咬一口,説他"擅釋巨盜"。最後巡撫汪志伊查明他被誣賴,得以免議。

崔述一生最大的功勞,在於他能把歷來的許多神話推翻,把許多不可信的事件一一點破,他把許多荒唐的古史給剪掉了。《清史稿》説他: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子傳注。以經為主,傳注之合於經者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説不經之言,則闢其謬而削之。

述之為學,考據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説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微如宋儒,而未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

崔述在五十三歲時候,收了一位三十二歲的徒弟陳履和,兩人一生只相聚過兩個月,但陳履和卻一直為崔述傳佈著作,在崔述死後九年,陳履和以六十五歲之年也死了,死前為老師刻書,窮得"宦囊蕭然,且有負累"。自己五歲的兒子,連家鄉都回不去。全世界的學生,沒有比他再偉大的了。

劉義慶:《世説新語》劉義慶(四o三~四四四),江蘇銅山人。他是六朝時候宋的皇族,從小就被宋武帝劉裕看重。十四歲跟着劉裕北伐;劉裕稱帝后,封為臨川王。後來做文帝親信,做過大官。他"為簡素,寡嗜慾,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然足為宗室之表。受任歷藩,無浮之過,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復跨馬。招聚文學之士,近遠必至。"可見為人的一斑。

《世説新語》原名《世説》,唐朝改為今名。它的成書,可能和《呂氏秋》一樣,是門客的集體創作,內容包括五六百條采的小故事,由六百有頭有臉的人組成。全書共分三十六篇。卷首四篇,包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是儒家原有的分類;卷中、卷下共三十二篇,是劉義慶新的分類。卷中包括:方正、雅量、識鑑、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慧、豪九篇。卷下包括: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狂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侈汰、忿狷、讒險、尤悔、紙漏、惑溺、仇隙二十三篇。

《世説新語》寫盡了魏晉人物的音容笑貌,每個故事落墨不多,或優美、或灑、或驚心、或動魄,都是很有味道的。中國古書多犯頭巾氣的病,《世説新語》卻像是帽後的閒談,別有風味與情調。

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吳永(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漁川,浙江吳興人。十九歲中秀才,跟郭嵩燾學古文義法。後來做了曾國藩兒子曾紀澤的女婿。

這本《庚子西狩叢談》是關於庚子拳亂的原始材料,現在已經有了英譯本,由美國那魯大學刊行,此外並有德、等文的譯本。

安徽人吳闓生在《庚子西狩叢談》的序裏説:庚子之役,國家以亂民肇釁,外國連衡而入京師,兩宮微服出狩。行二,至榆林堡。懷來縣知縣吳永具衣冠恭過於道旁。於是帝后始得進饘粥、備供帳。當是時,吳公之名聞天下,即而太后嘉其行誼,命開缺以知府隨扈督辦行在糧台,夕召見,駸駸且大用,眾以封圻台輔目公矣!而公伉直自將,不肯骫骫隨俗,以故樞要多不悦公,遂以道員外放,然太后終契其賢。遇兩司缺出,未嘗不憶及公;每人都召對,未嘗不移晷也。即而兩宮相繼殂謝,國祚亦潛移,談者偶及往事,殆如隔世矣!

正因為庚子前塵是一段"殆如隔世"的往史,吳永這部回憶錄,才更有"白頭宮女談天寶"的意義,留心近代史實的人,將會更加證實這種意義。

容閎:《西學東漸記》容閎(一八二八~一九一二),字純甫,廣東人,清朝道光八年生於澳門西南四英里的彼多羅島(pedro-lsland)之南屏鎮,是中國第一個在美國大學畢業的留學生,他畢業於那魯大學。回國後,清朝主持洋務運動的曾國藩、李鴻章,受了他的影響。"政府宜先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蓄人才。"在容閎去美留學後二十五年(一八七二),派了第一批學生三十人,是為公費留學之始。唐紹儀、梁敦彥、詹天佑等,都是這一批的人才。

這本書是容閎的自傳,原名mylfieinchinaandamerica,中文譯者是徐鳳石和惲鐵樵。容閎在這本書裏,從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他出生那一年開始,到光緒二十七年(一九o一)他遊台灣和本總督兒玉見面為止,詳細寫出了七十三年間,西方文化是怎樣隨着列強的堅甲利兵,進入了保守的中國,也寫出了中國對於西方文化抱着什麼樣的態度。

這本書前半部是按照作者本人從幼年到長成的年齡階段分的。後半部是按照各別發生的問題事件分的。從這種二分裏,匯出西學東漸的一幅最珍貴的圖畫。

酈道元:《水經注》酈道元(約四七二~五二七),字善長,河北涿鹿人。他的父親酈範,是北魏的公侯。酈道元出道以後,也開始做官。他做官"素有嚴猛之稱","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從山蠻到權貴,都很怕他。後來王徽排擠他,把他調到關右,想假手悍將蕭寶貴(齊明帝第六子)殺他。果然蕭寶貴派人圍酈道元於陰盤驛亭,把他和他弟弟,連同兩個兒子都殺了。酈道元臨死之前,"瞋目叱賊,厲聲而死。"被害時約五十五歲。

酈道元死後,蕭寶貴謊報是為賊所害,併為他辦喪事。亂世人權,如此而已。(殺他的蕭寶夤也是狠人,他殺了酈道元后,就造了反,被捕後,恰刑前"夷然自持,了不憂懼",他的兒在他面前哭,他"貌不改"!)酈道元"好學,歷覽奇書",著《水經注》四十卷、《本志》十二篇,又寫《七聘》和一些文字。

《水經注》是酈道元為古代地理書《水經》作的注。他參考古書四百三十種,並據實地調查的資料,為一千二百多條河,寫了三十多萬字文筆優美的注。他説:"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天人合一,此之謂也!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楊衒之(六世紀),河北遵化人。在北魏時候任撫軍府司馬、北齊時候任期城郡太守。他寫《洛陽伽藍記》約在六世紀的五四八年。

"伽藍"就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就是佛寺的意思。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平城(大同)遷都河南洛陽時,佛教在中國如中天。他的兒子宣武帝是佛教,在位十六年,造龍門石窟、營繕寺廟,遠近承風,大家無不事佛。上行下效,出一千多個廟來。後來爾朱榮、高歡兩次作亂,"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楊衒之從這些盛衰中,寫人世興亡,乃成此一代名著。

《洛陽伽藍記》文筆優美,楊衒之説:至武定五年,歲次丁卯(五四七),餘因行役,重覽洛陽。城廓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遊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夫耕老,藝黍於雙闕。麥秀之,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在這種蒼涼的故國之悲下,他在書裏,寫出宮閒、寫出政事、寫出腐敗統治者的貪豪奢、寫出寺廟中不會誦經的假和尚,筆觸所及,都哀傷人世,寓意深遠,令人跟着也為之蒼茫、為之慨了。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一六二四~一六八o),字復初、景範,人稱宛溪先生,江蘇無錫人。他的父親顧柔謙,在明朝亡後,立志退隱。《清史稿》記他跟兒子顧祖禹的對話説:柔謙乃曰:"汝能終身窮餓,不思富貴乎?"祖禹跪應曰:"能。"柔謙曰:"汝能以身為人機上,不思報復乎?"祖禹復應曰:"能。"柔謙喜曰:"吾與汝偕隱耳!"抱着亂世退隱的心情,顧祖禹花了十九年的時間,寫了一部名著——《讀史方輿紀要》。《清史稿》説:柔謙子史學,嘗謂:"明一統志於戰寧攻取之要,類皆不詳山川,條列又復割裂失倫,源不備。"祖禹承其志,撰《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凡職方、廣輿諸書,承訛襲謬,皆為駁正。詳于山川險易,及古今戰守成敗之跡,而景物名勝皆在所略。創稿時年二十九,及成書,年五十矣。寧都魏禧見之,嘆曰:此數千百年絕無僅有之書也!"以其書與梅文鼎《歷算全書》、李清《南北史合鈔》稱三大奇書。《讀史方輿紀要》一書,集歷代輿地的大成,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地理學名著。書中對形勢險要,行軍用兵之道,尤其詳盡,所以又是國防地理的專書,是有志安內攘外者不可不讀的大書。全部共分十八部分,除第一部分"歷代州域形勢"、第十七部分"川瀆"、第十八部分"分野"外,其他都是按地區的分論。

魏源:《海國圖志》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二十八歲中舉人後,去做小官;五十歲中進士,六年後太平軍起事,他因為遲誤驛報,被革職。後來恢復原官,六十三歲死去。

源誼的著作面很廣,在史地方面,有《海國圖志》、《聖武記》、《元史新編》等,在古籍註解方面,有《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大學發微》、《孝經集傳》、《曾子章句》、《董子秋發微》、《孫子集註》、《老子本義》等。他的雜文,都收在《古微堂集》(文集·詩集)裏。

在魏源的著作裏,影響最大的是《海國圖志》。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七年,魏源據林則徐的《四洲志》稿,增補成為一百卷的《海國圖志》,主張"師夷以制夷"的理論,呼籲變法圖強。本人首先受了這部書的影響,促進了維新。中國人反倒慢的,但總算從這部書裏,瞭解了不少世界大勢。後來曾國藩、左宗棠、沈藻禎、李鴻章等的洋務運動:都是順着這一思路下來的。

魏源是清朝中衰時代,首先能覺悟的知識分子。他和龔定盦一樣,都在這種覺悟下,走向經世致用的方向。他比龔定盦小兩歲,但多活了十六年,所以實際的成績就更好了。

范成大:《石湖大全集》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江蘇吳縣人。他是宋朝進士。做官時,很有見識,論力之所及者三,"曰力,曰國力,曰人力,今盡以虛文耗之。"皇帝很讚許他。後來派他使金,他義正辭嚴,一度惹得金朝滿朝文武大怒,甚至金太子都要殺他,但他不怕,"致書北庭,幾於見殺,幸不辱命","竟得全節而歸"。

《宋史》説:"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上嘗命陳俊卿擇文士掌內製,俊卿以成大及張震對。自號石湖,有《石湖集》、《攬轡錄》、《桂海虞衡志》行於世。"紀昀《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中説:"成大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別集》二十九卷,今皆未見。"《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明見於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志),自然是他的全集的應有名目,可惜失傳了,所以連紀昀都看不到了。

范成大的詩、詞、梅譜、菊譜都有單行本問世。他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也都各有專書。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收有《石湖紀行三錄》,是一種好版本。《吳船錄》是范成大在一一七七年(宋孝宗淳熙四年)五個月的遊記,寫他自四川到浙江的見聞,內容頗為詳贍,是遊記中的上品。

徐宏祖:《徐霞客遊記》徐宏祖(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他少年時候,就"特好奇書,喜博覽古今史籍,及輿地志、山海圖經,以及一切衝舉高蹈之跡。每私復經書下潛玩,神栩栩動"。這種神遊名山大川的抱負,早就藏在心中了。

徐宏祖十九歲時候,父親死了。辦完喪事,他"愈復厭棄塵俗,問奇於名山大川"。他的母親贊成他出去跑跑,他就出發了。他二十二歲到四十歲間的跑法,和四十三歲後不一樣。四十歲前母親在世,他多少要受"不遠遊,遊必有方"的約束。母親既死,他就大遊特遊起來,從此不計程也不計年,大過他"萬里遐徵"的癮了。

丁文江《徐霞客遊記序》中説:當明之未,學者病世儒之陋,舍章句而求實學,故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輩,奮然興起,各自成家,遂開有清樸學之門。然霞客先生,生於顧、黃、王諸公之前,而其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摯,殆有過之無不及焉,然則先生者,其為樸學之真祖歟?

徐宏祖在亂世中足遍天下以知蒼生,獨往孤行,死而後己,這樣腳踏實地的人,值得我們懷念他。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方苞(一六六八~一七四九),字靈皋,晚號望溪,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進士。四十三歲時候,發生了文字獄,他被牽連。《清史稿》説:五十年(一七一一),副都御史趙申喬劾編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遺錄)有悖逆語,辭連苞族祖孝標。名世與苞同縣;亦工為古文,苞為序其集,並逮下獄。五十二年(一七一三),獄成,名世坐斬。孝標已前死,戍其子登嶧等。苞及諸與是獄有干連者,皆免罪入旗。聖祖夙知苞文學,大學士李光地亦薦苞,乃召苞直南書房。…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命充武英殿修書總裁。世宗即位,赦苞及其族人入旗者歸原籍。此後他在朝裏做官,後來因為剛正敢言,被人整冤枉,乾隆時-上乃降旨詰責,削侍郎銜,仍命修《三禮義疏》,苞年已將八十,病深,大學士等代奏,賜侍講銜,許還裏。十四年,卒,年八十二。在學術地位上:苞為學宗程、朱,尤究心《秋》、《三禮》,篤於倫紀。既家居,建宗詞,定祭禮,設義田。其為文,自唐、宋諸大家上通《太史公書》,務以扶道教、稗風化為任。尤嚴子義法,為古文正宗,號"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遊記每被人忽視,我特別提出來,做為樣板。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