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類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左丘明:《左傳》《秋》三傳中,《左傳》着重在史實方面,它是一部編年史,最早因為被指為未得孔於《秋》的真傳,地位不如《公羊傳》和《穀梁傳》。但在歷史價值上,《左傳》記錄了秋時代政治、經濟、外、軍事各方面的活動,以及天道、鬼神、災異、卜筮各方面的情況,倒很能使我們知道古人是什麼樣子。

晉朝範寧説:"左氏豔而富,其失也巫。"

"豔"是文筆好,"富"是內容好,"巫"卻是鬼神禍福之事,所佔比例大多。

《左傳》在東漢未年,愈來愈走紅了,它壓倒了《公羊傳》和《穀梁傳》,變成了重要的史書。但它因涉嫌未得孔子《秋》的真傳,一直被部分人士否定。到了清末,康有為甚至認為它是漢朝劉歆假造的。《左傳》的作者,歷來傳説是左丘明,左丘明是"魯君子",又説是孔子的學生。

《左傳》的特是把幾個國家平均敍述,而不以一個為中心。雖是編年體,但對事件本末的照應,首尾兼顧,它的可讀,比起"斷爛朝報"的《秋》來,就高得大多了!

公羊高:《公羊傳》古代朝廷的大事,多在天秋天舉行,舉行的經過,記下來,就叫《秋》,所以《秋》是實錄,也是歷史。這種《秋》,只傳下來一部,就是《魯秋》。於是《秋》變成專名,説《秋》,就是指《魯秋》。

傳説《秋》是孔子寫的,是不對的,《秋》實際是魯國史官的作品。這書包括了公元前八世紀到五世紀內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歷史雖用魯國紀元,記的卻是各國的事。它的用意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寫史實,一個是寫教訓。因為原文大簡略,所以便有解釋原文的書出現,其中《左傳》着重在史實方面,《公羊傳》和《穀梁傳》着重在書法方面。書法就是發揮,筆則筆,削則削"的褒貶力量,筆是寫出來,削是不寫出來,寫和不寫都有大道理,這種大道理,就是秋大義。

"公羊"、"穀梁"是家派的名字,後來變為《公羊傳》、《穀梁傳》。《公羊傳》在發揮《秋》的褒貶,從而找出"微言大義"(微言是意義微的話,大義是堂堂正正的道理)和"非常異義可怪之論",這種發揮,未免失之穿鑿附會,但研究中國人的大道理,卻很有用。公羊久成絕學,到了清朝,才復活於世。

《公羊傳》舊題是公羊高寫的,又説是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等寫的。

佚名:《秋事語》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最難得的是,其中有十二萬字以上的書(因為那時紙還沒發明,只寫在上,故叫書)。書中有一段長七十四釐米、寬二十三釐米的文字,上有九十六行的寫本,內有十六章,沒有書名。專家據內容,定名為《秋事語》。另有專家懷疑這書是《漢書》(藝文志)提到的《鋒氏微》,也有認為是《公孫固》。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可以證明漢朝初年《公孫固》這部書還很免費,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是漢朝第三個皇帝(文帝)時代的墓,出土的書中,對漢高祖劉邦的名字且不避諱,可見這些書抄寫的年代必然早於漢朝,它們的文獻價值,是空前的。

由於《秋事語》是用來陪葬的,它必然是當時的一部名著。

秋事語》中記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中沒記到的事(如子貢見太宰嚭),有的記載較詳(如魯文公卒事),後面的議論也不相同(如閔子騫的評論),它是一部新《左傳》,自無疑義。

佚名:《國語》《國語》主要是記載秋時代的國別史,因為以國為別、以記言為主,所以叫"國語"。

關於《國語》和《左傳》,有兩種説法,一種説法是:兩書都是左丘明做的,左丘明給《秋)做傳,成了《左傳》,剩下的材料,成了《國語》,所以《國語》也叫《秋外傳》。王充《論衡》説:"《國語》,左氏之外傳也。左氏傳經,詞語尚略,故複選錄《國語》之詞以實之。"另一種説法是:《秋》的傳只有《公羊傳》和《穀梁傳》,本就沒有《左傳》這部書,有的只是《國語》。司馬遷《史記》説"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就是指此。西漢未年劉歆為了抵制"公羊",乃把《國語》割裂,成為《左氏傳》和《國語》兩部書,《左氏傳》就變成《左傳》(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主此説最力)。

但是,實際的結論似乎是:《國語》和《左傳》不是同一個作者。《國語》在內容上,和《左傳》不同、重複或矛盾的地方不少,有的與《秋》也無關。語法結構上,也有不同之處。説他門語出一人,是不太妥的。

劉向:《戰國策》《戰國策》是戰國時代策士、説客提供策略的結集,記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和西周、東周、宋、衞、中山等十二國的史事,以國為單位,共收三十三篇,前後包括了兩百四十五年的歷史。這就是説,它包括的,不止一般所謂戰國時代一百八十一年的歷史(戰國起算方法,照《史記》是公元前四七五,照《資治通鑑》是公元前四o三,有七十多年的誤差。從寬來算,戰國早期也是秋晚期)。

《戰國策》的作者非一人,作成也非一時一地,漢朝劉向校勘宮中藏書,將皇室保存的各種文書加以訂正,命名為《戰國策》。後來劉向的本子也殘缺了,宋朝曾鞏曾加以增補,而成為今的祖本。

一九七三年冬天,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上了相當《戰國策》的書二十六篇,這一發現,給這部書平添了許多身價與興趣,值得我們特別重視。書中能跟今本《戰國策》對得上的,有十一篇,約佔二十六篇中的五分之二;它們埋藏在地下兩千一百五十年,再重見天,在發潛尋幽上面,可有極大的幫助(大陸的部分學者懷疑書不是《站國策》而是《蘇子》,看是不能成立的)。

司馬遷:《史記》司馬遷(前一四五~約前七八),字子長,陝西韓城人。

司馬遷是中國第一部正史的作者,也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大家。他父親是漢朝的史官,他繼承了這一行業。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發生了李陵投降匈奴事件。漢武帝問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説了真話,替李陵開,因而觸怒了漢武帝,被判死刑。當時死刑可以用兩種方法代替;一種是拿錢來贖,一種是割生殖器。司馬遷沒有錢,為了完成他父親和他自己著作《史記》的宏願,就忍受割生殖器的處罰。三年以後,他被赦出獄,仍舊被漢武帝用做秘書(中書令),隱忍苟活,終於在五十五歲那年,完成了《史記》。

《史記》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現在傳下來的,有一點殘缺。

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在《史記》的字裏行間,他不但隨處寫出了歷史,也隨處寫出了正義。

古代的史家被:"倡優畜之",但卻不乏直筆;後代的史家不乏被禮遇,但是直筆卻在哪兒?-歷史變了?還是時代變了,關心世道的人,請嘆息而看此書。

班固:《漢書》班固(三二~九二),字孟堅,陝西咸陽人。從小聰明好學,十六歲進大學。他的父親班彪是名學者,著《史記後傳》,沒完就死了。班固繼承父志,並私撰《漢書》。五年以後,被人告發,下獄。他的弟弟班超為他奔走,被放出來,還封了蘭台令史的官,負責修國史,續作《漢書》,努力了二十年。後來跟大將軍竇憲徵匈奴勝利,在燕然山勒石記功,由他撰文記盛。不久竇憲以謀反被殺,班固被牽連,二度下獄,終於以六十之年,死在牢裏。

班固死後,《漢書》遺稿經漢和帝叫班固妹妹班昭〔曹大家〕續成,書中八表成於班昭之手、在天文志上,馬續也幫了忙。

《漢書》是記劉邦到王莽之間二百三十九年的事。分十二本紀、七十列傳、八表、十志,共有一百篇、八十多萬字,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因為它的成就,跟《史記》輝映,所以古書中,常常見到"史漢"、"班、馬"、"遷、固"等合稱。

在文采上,《漢書)雖不如《史記》,但在詳贍上,《漢書》卻比《史記》嚴密。《漢書》的完成,前後經過班家兩代三人的努力,總計有三四十年以上。

陳壽:《三國志》陳壽(二三三~二九七),字承柞,四川南充人。他是《三國志》的作者,《三國志》是二十五史中最簡潔的一部。《晉書》中記陳壽:仕蜀為觀閣令史,…及蜀平,…撰魏吳蜀《三國志》,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敍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病卒,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頵等上表曰:"

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功戒,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於是詔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一般人讀四史,因為後漢在三國之前,總以為范曄的《後漢書》也在陳壽的《三國志》之前,這是錯的。事實上,范曄在陳壽死了一百年後才出生,范曄寫《後漢書》,其中外夷傳還是取材於陳壽的著作。故上接司馬遷、班固的第一史學家,自是陳壽。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