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完善帝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其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讀書人地理念,也是現實…只有讀書人才能治國平天下!餅去,多半是世家望族子弟才有條件讀書,少數刻苦求學的寒門子弟也都通過門生、故吏等等途徑與世家聯繫在一起。所以,歷朝歷代無論何人當政,也都得優容厚待這些世家。怎麼也要拉攏世家中的一部分,不然的話,馬上得天下還能馬上治天下不成!

殊不知,時移事異。今時今。張涵大力普及教育,早已不是當初的形勢了。換句話說,隆武帝準備了許多年,世家望族的影響力不知不覺已削弱拉極多。一旦反應強烈了,難免隆武帝不會興大獄,嚴厲打擊世家望族。況且。隆武帝軍功鼎盛,恐怕早已考慮到鎮壓叛亂了。

這也是二荀均主張順從詔命的原因。…隆武七年,張涵開始編戶齊民、按田戶比。

據統計,全國共有人口四千三百多萬…奴隸另計。以青冀人口最多。豫州和關中次之,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口增長速度大大加快,未成年(15歲以下)人口有一千五百多萬。全國地田地面積為1千4百多萬頃。除種植苜蓿的280萬頃牧場外,僅耕地面積也有1100多萬頃,遠遠超出了西漢的八百多萬頃,更是倍於東漢末年。這其中自然有張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的功勞,但世家豪強們隱瞞的土地也不在少數。

由於在此之前地三年多里,豪強世家都被強行遷移到了河北,影響力大大縮小。而張涵在學校課本中增加的關於稅收的部分,也明明白白說清楚稅收的用途…皇室、官吏、軍隊和賑濟等,並鄭重指出:有些錢是一定要花的,有人少稅便會有人多稅。道理很簡單,也都是實話,不會有人不懂。

筆而,當滿懷怨恨的世家豪強們奮起抵抗的時候,他們驚訝地發現,響應者並不是很多。於是乎,叛亂往往開始不久就被殘酷鎮壓了。然而,張涵也沒有大肆殺戮…國朝初立百廢待興,需要大量人口僅處死了主謀,其餘家族成員、參與者及家人之類則大多都被放到涼州西北一帶和鮮卑故地。在這一段時間,陸續被放的叛亂者和嚴重的刑事罪犯有十餘萬之多,治安一時大有好轉。

值得一提地是,那年冬天,伍子矩終於帶著大洋州的地圖回來了。地圖很簡陋,只是一份包括了周圍海域的大洋州輪廓圖。但張涵依然興奮不已。從此以後,大齊又多了一個放地。一時間,除非特別厭惡的,張涵幾乎取消了死刑。一般厭惡的,一律都放到大洋洲去牧羊。從隆武八年起,連續十多年的時間裡大齊每年都處死地罪犯都不滿十人。當然,這也被作為張涵的仁德而廣為傳誦了。至於囚徒們會否願意死在故鄉,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編戶齊民、按田戶比”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諸州叛亂不滿百,皆旋起旋滅。張涵覺自己地地位已經極穩固了。便明目張膽開始了對世家豪強地打壓。

隆武八年,張涵宣佈舉行科舉‮試考‬…準確地說,是公務員英‮試考‬…凡是擔任官吏兩年以上、年齡在四十週歲以下者,皆可參加分科‮試考‬。一旦高中,雖不能如最初地兩秀才一樣直入中樞政事堂,但在仕途上也是一派坦途了,常有越級晉升、連升數級的。

這一年。發生了第一起科場舞弊案。張涵極為嚴厲地處置犯官,並開始在‮試考‬中實施糊名和抄卷,以圖避免舞弊。

隆武九年,張涵正式取消的察舉和徵辟制度。原來的時候,張涵雖不怎麼喜歡這兩途選上來的。但依照各人的才能品德,也會分派一定地職位。如今則乾脆取消。世家子弟的特權基本不復存在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世家豪強士大夫們滿腹的怨恨如同熾熱的岩漿在地下湧動。不過。依靠張氏子弟和各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張涵的統治相當穩固。一時之間,世家豪強也找不到機會。

隆武十年六月,機會來了。

那時候,張涵得意洋洋地宣佈要攤丁入畝。並對田租實行累進制。

攤丁入畝,即免除人頭稅,而將其攤入田租之中。

《田租累進制》規定:每戶有地十頃以下,田租為十五分之一;每戶有田地10頃以上萬頃地以下,田租增加到百分之十;田地增加到50頃,田租增加到百分之十五;田地增加到75頃,田租增加到百分之二十;田地增加到100頃,田租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五;總之,隨著每戶田地的增加田租也會增加。當田地到百頃以上地時候。每百頃就要增加田租百分之五。當有田地千頃的時候,田租就會增加到驚人的百分之七十。至於邊地等的十倍土地優惠待遇,在這裡也是一樣有效。

前一條對世家影響不大,畢竟原本的田租不高,眼下等於是增加一點田租了。但是,後一條地打擊面就太大了。

常言說得好。生意錢,一陣煙;莊稼錢,萬萬年。只有百年莊農,沒有百年官宦。

不管是朝中大臣。還有地方官吏,乃至於皇親國戚、豪商巨賈。有錢了沒有不買地的。也就是說,這些人人人家裡都有大量的土地。別說十頃,百頃良田那都是少的。這麼說吧,連上書提議的賈詡也是滿心的不願意…賈家也有田地好幾百頃的。只是張涵一連數次賞賜的大批財寶,賈詡裝病都不行,看實在躲不過去了,這才上書的。

可想而知,此事有多麼招人恨了!

水般地彈劾奏章轉眼間淹沒了政事堂,並有向御書房蔓延的趨勢。客氣點兒的,只說宰相們譁眾取寵;不客氣的,矛頭就直指張涵…張涵刻意培養的士人風骨都用這兒了。連向來不問政事的皇叔們都上了表章,一門心思掙錢地太上皇也下詔詢問此事。張何對兒子頗為不滿,上次徵收關稅連他的稅也收(廢話,他的商船隊是最大的,主要就是收他地稅),這回又搞出這種見鬼的田租來。所以,張何地口氣很不客氣,直接責問張涵是否需要把家裡的田產都給他…”之前,張涵已經去信給父親了,可張何顯然不太滿意。張涵很是鬱悶,但孝治天下乃是傳統,他也只好老老實實給父親回信解釋。他都如此焦頭爛額,政事堂的宰相們就更不要說了。很快,宰相們就堅持不住了。無奈之下,張涵被迫赤臂上陣,擺事實講道德,並將此事與他當初起兵一事聯繫起來,將之上升到忠誠的高度。

話說到這個地步,就沒人敢說話。張涵是上綱上線了。再反對那就等於公開宣佈要圖謀不軌了。可是,此事牽連太廣,又沒什麼傳統ˉ賢為依據。若要眾人甘心就範,那是絕無可能。

張涵不重四民,士農工商皆可為官,皇室又大肆經商,四民地位也不復原來有高下之分。國民和國家的觀念已具雛形。然時未久,家國觀念依然是主深入人心。

道理上,張涵不能說服眾官吏;利益上,還要損害官吏的利益。所以,官吏們正面抵抗未果,便用迂迴手段…非暴力不合作。官吏們不說行也不說不行。反正消極怠堡,就是不幹活。

政策總是要靠官吏來執行的。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明顯是執行不下去了,張涵決心再大也惟有被迫妥協…貶斥賈詡到州任刺史,並取消了累進田租制。

在隨後地隆武十一年裡,張澗和戲志才也先後去職。戲志才身體不好,轉任三公閒職。作為張涵的高參,寵信依然;而張澗轉任吏部尚書,掌管著官員們的升遷,以他前宰相的身份實際權利也小不了多少。兩人的爵位各晉一級。從此,宰相任期不得超過十年和任後晉升爵位就成了定製。

說起來,就賈詡倒黴。但賈詡並不在乎。為皇帝頂了缸,使皇帝陛下隱約有些歉然之意。在賈詡看來。這是一件好事。賈詡的確善於揣摩人心,張涵果然掛記著他。後來,賈詡的長子犯下過錯。張涵也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未嘗不是記起了此事。

這事是張涵一輩子裡罕有地失敗記錄。而與太子派的大臣們在其中是骨幹。又讓張涵分外惱火。雷霆震怒的張涵自不會就這麼算了。反對派的得力幹將們貶的貶,黯的黯,還有不少貪賄之大臣被放到極邊之地。當然,倒沒有將之放到大洋洲,但南到夷洲,聽漲海落,北到狼居胥山遙望北海緬懷蘇武,卻是免不了的。

還有少數太子派地得力打手,如劉關張等。則被張涵使人直接賜死。連太子張寧都被掃了進去,被責令閉門讀書。

劉備這樣野心的傢伙,張涵當初不喜歡。而且,年紀大了,張涵心態由開拓轉為守成,喜歡安穩不喜有意外。就愈發討厭劉備了。只是,劉備在臨淄擔任小闢,後來卻在四海錢莊一案,攀上了張寧的關係。從此平步青雲。這些年來,劉備上竄下跳。為張寧做了很多情,甚得張寧的信任,卻頗犯張涵的忌諱。可是,顧及太子張寧地臉面,張涵也不好擅自處理,事情就擱置至今。這次得便,張涵當然不會手軟。

太子派倒黴,皇長子派自是歡欣鼓舞,忙不迭地落井下石。太子派也不甘示弱,雙方互相攀咬,使這場田租引發的風波逐漸演變成為太子派與皇長子派的火拼。結果,張涵先是按兵不動,然後以雷霆萬鈞之勢,毫不留情的有一個處置一個,一連掃落了一百多位大臣,受牽連者更是不計其數。

張涵還不顧皇后王眸的求情,將她一母同胞的弟弟王敦全家放到大洋洲,並宣佈其遇赦不得歸,並將張寧的表兄王達、貴妃梁若若的族兄梁國桐賜死。態度之強硬前所未有,兩派都受到了沉重打擊。隨著事態的嚴峻,一時朝中風聲鶴瀝,誰也不知道是否會掃及自己…平裡誰會想到這些,難免會與太子、皇長子有所往來。有些會來事地,往往還刻意與之結。這一下,一干人等皆不由得顫若寒蟬了。

其實,張涵用心倒沒有太多隱諱,他的意思很明確。什麼太子派、皇長子派,張涵一個都不喜歡。明明有他這個皇帝在,搞什麼派系。現在就找人投靠的傢伙,張涵怎麼看都不順眼。他才五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還輪不到旁人出頭。而皇家事務也非是普通朝臣應該參與的。張涵這番心思不足為外人道。這些不明所以的傢伙平裡張涵輕易動不得,此刻自己狗咬狗,就純是倒黴催地了。

順便說一句,田租累進制失敗了,對張涵而言,自是個前所未有的挫敗,臨終還耿耿於懷。然而對華夏來講,這卻未必是一件壞事。隨著百十年後土地兼併的加劇,無數人懷著對土地的渴望,背井離鄉向著北方茫茫大草原、南海濤濤諸島及廣袤地大洋洲遷移。華夏以此為契機,開始了又一輪的擴張。這些都是後話,不提。

隆武十二年,倭島戰事綿延,已無多少潛力(奴隸)可挖。上次難米升一事,張涵派遣使者嚴厲斥責了倭女王。倭女王倒是能忍,竟斬殺了難米升全家以示謝罪。張涵沒有了藉口,只得悻悻然罷休。這回,張涵也學乖了,不派使者了,直接以商船隊遇到襲擊一事。悍然向倭宣戰,調動大軍直撲倭島。

自然,選在這個時間發難,也有些宣洩怒火、轉移視線地意味。再搞下去,就把朝臣清空了,也不是張涵想要的。這個明確地信號,讓大齊的朝臣們齊齊鬆了口氣。

對倭的戰事沒有什麼可說的。在倭軍的幫助下,倭女王統率的倭軍迅速崩潰。隨後,大齊軍倒打一耙,將倭軍也一網打盡。兩夥人被一塊送到礦井下面服苦役去採礦了。對倭人,張涵將所有官吏、貴族和巫師一律扔進礦山…只進不出,徹底毀滅其文化傳承。幾十年後,便沒有倭人還記得倭族的歷史和傳說了。說漢語。寫漢字,像漢人一樣生活,倭族迅速融入了漢族,從歷史長河裡徹底消失了。

此時,北海道尚未被倭人征服。張涵遂將倭國三島命名為蓬萊、方丈和瀛洲(蓬萊三神山)。蓬萊三島多火山溫泉。氣候溫暖,盛產金銀硫磺等礦產。張涵為了鼓勵移民開發,宣佈前往蓬萊三島採金開礦為合法。每年僅納少許錢,大齊國人便可前往採金。此後,蓬萊三島迅速成為移民地新熱點地區。很多人夢想著一朝暴富,不遠萬里前往蓬萊三島淘金。

滅了倭之後,東夷就僅剩下夫餘、把婁、高句驪和東沃沮一一大體就是後世的東三省。此時,大齊強盛,夫餘、高句驪和東沃沮三族都以大齊為尊。然臥榻之邊豈容他人鼾睡。幾族再恭順十分。張涵也斷然不會放過他們而為子孫後代留下後患的。東沃沮土地狹小,人口稀少,只得依附大齊。張涵封其渠帥為沃沮侯,將沃沮人全部遷入內地安置,兵不血刃解決了一個。

不過,高句驪便沒那麼好對付了。

在麻雀的支持下。不時有商隊往來其間。三族的環境地形等種種情報早就被麻雀摸的清清楚楚。高句驪的王城由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早期地王城紇升骨城,及現在的王城國內城和尉那巖城都是如此,高句麗王平時居住在平原城裡。危險時則退守到深山中的衛城。

隆武十四年夏初,張涵以“高句麗王縱兵為寇”為藉口。宣佈興師討伐高句麗。從戰爭之初,齊軍的進展就很不順利。突襲的奇兵意外被發現,高句麗王逃到了尉那巖城裡。該城建在山脊上,依山就勢,4層階地逐層升高,環山為屏障,以山谷出口為城門,據地勢險要,防禦堅固,南面以山谷出口為城門,南甕門位於南牆正中內凹陷處,城牆牆垣均為石塊壘築,易守難攻,是進入丸都山城地必經要道。

齊軍久攻克,被迫掘地道使用大量黑火葯,方才在尉那巖城牆上炸開了一個缺口,並由此攻進城中。但歷經四個月的苦戰,齊軍自身的死傷也極為慘重。領軍大將張郃惱怒之下,下令屠城。張郃因此被御史彈劾,張涵下詔加以斥責。不過,張郃終究是領兵打了勝仗,張涵只罰了他半年俸祿了事。

至於夫餘,張涵也懶地找藉口,在屠完高句麗王城後,才宣佈高句麗王沒有縱兵為寇,這是一場誤會。縱兵為寇的,是夫餘王,並下令討伐他。可憐夫餘雖有高句麗為警,舉族為兵,有備而戰。但是,在東北平原上,齊軍戰鬥力徹底發揮了出來。夫餘軍的表現還不如高句驪人,遠非齊軍的對手。除了少數夫餘逃入深山,其餘全部被俘獲,送到北方修馳道開運河去了。

惟獨那把婁人十分兇惡,在險峻的山嶺中縱跳如飛,似猿猴一樣靈活,以獵為業,人人箭,百步之內可人目。而把婁人野蠻成,好為盜匪,麻雀死傷了不少好手,也只摸了個大概。後來,齊軍順著松花江輕易攻入三江平原,卻僅僅俘獲了一批老弱,把把婁人趕進了崇山峻嶺之中。很快,把婁人自發的游擊戰,給齊軍帶來了嚴重的困擾。扼婁人多是好獵人,回到深山老林就是到了家一樣。齊軍人少地時候,常常有去無回,而人多了,又找不到把婁人。最終,張涵不得不宣佈出錢購買把婁人的首級,以發動群眾的力量…不分男女老少,一個人頭獎勵萬錢,以鼓勵軍民殺之;並常年派齊軍駐守在三江平原上,且不時派遣齊軍順而下掃蕩,迫使把婁人不敢下山。只能生活在環境險惡的山林中,來減少把婁人口,從本上消除把婁人的威脅。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齊在東北地區只佔據了平原,山林依然是把婁人地天下。甚至在東北平原地區,仍時有把婁人出沒。如此危險地偏僻之地。自然沒有多少人願意移居到那裡去。隆武十四年,為了抵禦把婁人的威脅,張郃在松花江口築一城(今哈爾濱)。把婁人再想來東北平原襲擾,便須翻越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了。此後,東北平原安定了許多,陸續有人移居東北平原。

其時,遼東郡蔑平以東一帶(今本溪)發現了煤礦。不過。東北襯多林密,不缺柴草。本溪的煤炭主要是通過遼河,翻洋越海,運往青州。由於成本問題,煤礦發展緩慢。直到五年以後。蘘平又發現一規模極大之鐵礦,張涵方確定那裡是本溪一鞍山煤鐵地帶,遂決定在那裡設一大型治煉場。後來,蘘平和五原(包頭)、魯縣、平城(大同)成為帝國的四大治煉中心。

隆武十七年,討伐西羌地戰事已持續了二十年。諸羌無數小部族被滅,連參狼羌、白馬羌和燒當羌這樣首當其衝的大部族及湟中月氏胡都瀕臨破滅地邊緣,不得不依附勢力最強的鐘羌。諸羌統一號令原是被無奈,然其儼然一國更是令張涵忌諱。戰事綿延不休,諸羌也不得休生養息…高順延續了一貫的襲擾戰術…這年終於抵擋不住了。為高順大破。諸羌大部被俘,少部退往高地,為發羌、唐旄所破。那裡海拔甚高,齊軍很不適應。張涵早有指示,知發羌和唐旄派遣使者來朝,高順見好即收。西北戰事宣告結束。

為了這一天。帝國先後出動大軍百萬,消耗的錢糧無以數計,並付出了死五萬,傷九萬的沉重代價。很多人以為不值得!張涵大怒。道:“臥榻之邊豈容他人酣睡!西羌失此地,便再無強盛之!吾絕子孫之無窮後患也”詔命高順在積石山、賜支河首和吐魯番盆地構築城。以防禦發羌和唐旄由高原下侵。

西羌經此一戰死傷不下百萬,幾乎合族俱滅,其下場極大地震撼了西部各族。蜀地的大樣夷、龍橋、薄申等繳外羌均在其羌豪的帶領下,率部內屬。張涵大喜,皆厚加封賞,引入成都居住,許諸豪子弟入太學讀書,又引諸羌下平地,廣派吏員教習讀書耕作,且設法庭公開評斷是非曲直。當時,大齊地賦稅極微,法官斷事又公,羌人都很歡快。蜀中即平。

到了這個時候,張涵已超額完成了他的夢想。唯一剩下的目標,便是將西域諸國納入帝國統治了。不過,在此之前,他還需要完善帝國的通。齊軍強悍的戰鬥力背後,是對補給地巨大需求和依賴。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