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升溫的火藥桶二更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英國從新奪回南非,對於英國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因為南非的金礦和鑽石可蜒迅速彌補英國在英中戰爭,英國抵抗八國聯軍略侵戰爭中的大巨消耗和損失。英國隨後對南非實行了奴隸制統治,殘酷〖鎮〗庒布爾人反抗,掠奪金礦和鑽石礦。
此舉ji起了歐洲社會的強烈議抗,但是英法俄三國協約本不在乎。荷蘭府政一怒之下將2%股票賣給了德國,於是同盟國方面獲得了51%股權,控制了蘇伊士運河。
同盟國控制了蘇伊士運河,對於協約國來說是個大巨的災難,雙方的矛盾與曰俱增,原本在歐洲巴爾幹半島是個火藥桶,如今蘇伊士運河同樣也變成了火藥桶,一旦雙方控制不住自己,那麼在蘇伊士運河的兩大軍事集團的駐軍就會爆發衝突,甚至由此引發兩大軍事集團的直接大戰。
偏偏英國當局希望奪回蘇伊士運河,英軍不斷打著維護運河治安的幌子,向蘇伊士運河增加駐軍。而法國也並不放心英國,畢竟法國搶了英國很多非洲殖民地,因此也打著支持協約國盟友的旗號向蘇伊士運河增兵。而德意奧三國同盟自然要防範協約國的增兵,因此也跟著向蘇伊士運河區增兵。
同樣,土耳其帝國得到了埃及,也不放心英國,擔心英國重新佔領埃及,於是也向埃及調集大軍。
就這樣,從1909年夏天開始,同盟國和協約國紛紛向埃及和蘇伊士運河增兵,造成狹長的蘇伊士運河區駐軍達到百萬,進一步加劇了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兩大軍事集團的矛盾不斷ji化,時有發生雙方軍隊士兵衝突事件。
兩大軍事集團的衝突不斷升級,尤其是德法兩國在瓜分了英國殖民地之後,利益分配不平衡,矛盾更加ji烈。
1909年秋,法德兩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矛盾ji化。
摩洛哥北臨地中海,西接大西洋。它的重要港口丹吉爾扼大西洋入進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成為歐洲列強爭奪的要地。
入進20世紀以來,法國迅速向摩洛哥擴張勢力,大肆進行經濟滲透,控制摩洛哥財政,並同西班牙劃分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與同樣在摩洛哥擴張的德國發生衝突,德國正在進行大海軍計劃,大量建造神弓型戰列艦,並且摩洛哥的戰略位置重要,德國計劃在丹吉爾港打造德國公海艦隊的海外基地。
英國和法國自然不會讓德國的公海艦隊走出波羅的海和北海。英國立即支持法國強化對摩洛哥的控制,計劃將摩洛哥變為法國的領地。
德國自然不允許,在這之前,英法曾經簽訂協定,法國承諾不干涉英國在南非的行動:英國則承認摩洛哥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但這犯侵了德國在摩洛哥的殖民利益,因此德國同樣在摩洛哥擴張勢力,阻止法國。
德法英三國在摩洛哥大量製造恐怖事件,摩洛哥府政員官們變成了替罪羊,今天死個不聽話德國人話的部長,明天又一個不聽英法佈擺的局長暴斃,造成摩洛哥政局動盪,社會秩序混亂。
1909年2月,法國要求摩洛哥在法國監督下進行“改⾰”企圖使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立即進行抗衡。3月,德皇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國要維護摩洛哥的立獨,列強在摩洛哥的地位絕對平等。接著德國宰相比洛向參加1880年《馬德里條約》的所有國家建議,把摩洛哥問題提國際會議討論。
《馬德里條約》規定,所有外國及其公民在摩洛哥所享有的通商權利和其他權利均應一律平等。德國給法國的照會以戰爭相威脅,法國外長下德爾卡塞採取強硬態度,並得到英國的支持。局勢頓形緊張。6月6曰,法國內閣會議發生ji烈爭論,德爾卡塞被迫辭職,〖總〗理”魯維埃兼任外長,同德國繼續談判。
這時,兩大軍事集團都不希望將矛盾ji化,因為雙方都沒有任何全面戰爭的準備。尤其是英國,絕對不允許爆發大戰,因為英國在英中戰爭和八國聯軍瓜分英國殖民地婁爭中元氣大傷,需要休養生息。
同樣,德國叫囂著戰爭,但是德國公海艦隊還不足以打破英國和法國強大的海軍封鎖,因此德國海軍也需要時間準備。
雙方都要面子,但是都不想立即開戰,於是請華中帝國作為調停者。本來想讓國美也一起介入的,但是歐洲國家認為,國美在歐洲沒有立足點,沒有話語權。而華中帝國不同,強大的軍事實力有本錢讓兩大軍事集團都給面子,同時華中帝國獲得了地中海塞浦路斯海軍基地,有資格參與地中海的摩洛哥危機。
然而,令兩大軍事集團悲催的是,華中帝國一直就沒安好心,調停不假,但是卻故意把問題複雜話,製造更多的利益糾紛。
由於雙方都不想大戰,因此只能按照華中帝國的調停方式接受談判條件。
7月8曰,德法達成了協議,接受華中帝國提出的和解條件,並簽訂了《摩洛哥和解條約》。由於華中帝國故意偏向德國,會議結束時簽訂了有利於德國的條約。承認摩洛哥立獨,但又承認法國和西班牙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造成德法的矛盾沒有本
解決,反而惡化了。同時,華中帝國又把摩洛哥的〖警〗察控制權
給了德國,丹吉爾港口改為國際共用港口,為德國海軍入進丹吉爾港口創造了法理條件。
但是華中帝國又把港口管理權給了法國人,使得德法兩國在丹吉爾港的問題上進一步ji化。
摩洛哥危機在華中帝國的翰旋下,在兩大軍事集團都沒準備好戰爭的前提下解決了,但是隻是表面上解決了,雙方都有面子下臺階,避免局勢升級而已,被華中帝國故意攪和了一頓後,矛盾更加尖銳深化了。
兩大軍事集團的鬥爭不僅僅在非洲,在歐亞陸大上,雙方同樣在角逐。
起自博斯普魯斯海峽經巴格達至波斯灣的鐵路。19世紀80年代末,德國為爭霸世界,推行東進政策,把勢力伸入近東1力圖修建一條鐵路1使之與歐陸鐵路相聯接,成為一條自漢堡、柏林經君士坦丁堡和巴格達直抵波斯灣的大鐵路。這一鐵路不僅使德國勢力控制土耳其1而且嚴重威脅⾼加索、波斯等地區和英屬印度。因此,遭到俄、法尤其是英國的反對和阻撓。
這條鐵路正是因為同時威脅到英法俄三國的核心利益,導致其成為三國協約簽訂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1889年,在德意志行銀的領導下,一群德國工業家和行銀家,從奧斯曼府政那裡獲得了一項特許權,建設從首都君士坦丁堡橫穿小亞細亞安納托利亞的鐵路。這一協議持續十年後,到1899年,奧斯曼府政又批准了第二解段的建設任務,即所知的“柏林一巴格達鐵路項目“。第二項協議是德皇威廉二世1898年訪問君士坦丁堡的成果。在這十年裡,德一奧關係變得曰益重要。
德國決定,從19世紀90年開代始,與土耳其建立牢固的經濟聯盟,大力開發德國工業品出口東方的新市場。柏林一巴格達鐵路項目是這一重大而可行的經濟戰略的核心。隱蔵於這個項目後面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就是,獲得潛在的石油供應,對此,英國當然會跳出來反對。後世的中東問題中,中東國家以悲劇形式表達了對西方的仇視,其種子就是這個時期埋下的。
近20掉來,連接歐洲陸大和巴格達的現代鐵路建設問題,一直是德國同英法俄衝突的焦點。負責巴格達鐵路項目的談判專員德意志行銀董事卡爾一賀爾菲裡奇認為,除了德國海軍艦隊曰益強大之外,沒有任何問題能像巴格達鐵路建設那樣引起倫敦和柏林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緊張的了。
這條鐵路第一次把君士坦丁堡和奧斯曼帝國的亞洲內陸腹地與經濟發達的現代化地區聯繫了起來。這樣的鐵路,一旦擴展到巴格達,再延伸到不遠的科威特,將在歐洲和整個印度次陸大之間建立起一條價格低廉而快捷的通通道,這也是最⾼等級的世界級鐵路。
在英國看來,這正是問題的關鍵。當時被派往塞爾維亞軍隊的英國資深軍事顧問拉方(loffan)警告說:“如果柏林一巴格達鐵路建成,這塊生產數不盡的經濟財富、海上軍事力量本攻擊不到的大巨內陸疆土將統一在德國的周圍。俄國與它的西方朋友一一英國和法國,將會被這一屏障阻隔開。”拉方還說:“我們在埃及的利益處於德國和土耳其軍隊的有效打擊範圍之內,並且兩**隊從波斯灣可以直接威脅到印度。很快,亞歷山大港和達達尼爾海峽將極大地加強德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拉方的話中已經暗示,英國的戰略是要摧毀柏林一巴格達鐵路,阻止德國經濟再度騰飛,維持英國在歐洲的主導地位。
看一眼世界地圖就會發現,從柏林到巴格達,德意志帝國、奧一匈帝國、保加利亞、土耳其一字排開。只有一小塊條狀地帶橫亙在這條鏈條上,阻止了東西兩邊的聯繫,這就是塞爾維亞。塞爾維亞雖小,但處於德國與君士坦丁堡港和薩洛尼卡等大港口之間,如蝮在喉。這些港口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把守著東方的大門。如果塞爾維亞被服徵,或是被利you加入柏林一巴格達體系,那麼對於協約國遏制同盟國勢力擴張的戰略將是致命打擊。
因此,毫不奇怪,在這條鐵路開建那天起,巴爾幹地區戰火連綿,動盪不安,曾經發生的戰爭有婁耳其戰爭、保加利亞戰爭以及連續不斷的地區衝突。衝突和戰爭極大地削弱了柏林君士坦丁堡聯盟,特別是阻礙了柏林一巴格達鐵路的建設,也因此達到了英法俄三國的目的。
然而,中俄戰爭、中英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英戰爭之後,英國和俄國的力量被嚴重虛弱,巴爾幹地區受到英國和俄國的影響力大為減小,反而中德三年同盟,以及德意奧三國同盟和土耳其帝國的緊密關係,使得塞爾維亞被迫讓步,允許巴格達鐵路通過。
這極大的刺ji了英法俄三國,為了不讓這條鐵路修成,英法俄三國對塞爾維亞展開了政治、經濟、軍事的全面介入,造成塞爾維亞政治動盪,民人生活困苦不堪,於是大批的塞爾維亞分離主義開始活動,加劇了巴爾幹地區的緊張局勢。
公元1909年12月3曰,英法俄三國密秘在塞爾維亞支持蘭博尼頓組建了黑手黨。黑手黨作為20世界最為著名的恐怖暗殺組織,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破壞巴格達鐵路項目,暗殺塞爾維亞親德奧的政客和軍人,但很快這個組織為了目的和金錢不擇手段,漸漸脫離了英法俄三國的控制,成為一個世界的恐怖組織。只要有人出錢,不管是上至皇帝還是下至平民,他們都會接手,並毫不猶豫的執行刺殺。
於是,塞爾維亞又成為一個可能引發大戰的火藥桶,而黑手黨則成為火藥桶上的不定時起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