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忠義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見陶羨有些惘,谷永寧就把實際情況告訴了他。

原來,在此之前已經派王居安進入了山東地界,並且和各地的起義軍都取得了聯繫。這個山東是個百戰之地,當年最成功的黃海奔襲之戰確定了今天的宋金格局。到了開禧北伐這裡也是決戰的重點。因為宋金之戰也導致了金國的經濟體系的崩潰,山東和河北一帶的農民生活困苦,破產失業的急劇增加,這就是紅襖軍起義的源頭和導火索。

在各地的義軍中印象特別深刻的就是李全的紅襖軍,聽說人數已經達到了三千人。並且還攻下了濰州。王居安化名周義混入了這隻軍隊中。據現在掌握的資料來看,這個李全還是有點本事的,在山東境內也是一號人物。最近好象要和楊安兒的部隊進行合併,看來這些人的野心還是有些大的。

而山東的金兵,最近好象突然之間消失了一般,在一個相對的真空的環境裡,起義軍的人數象細菌一般快速的繁衍,山東就要從女真人的手裡失去了。

聽了谷永寧的介紹,陶羨才放心一點。看著陶羨的樣子,他都好想笑“陶軍師,你不是怕死吧,看你嚇成什麼樣子了。”

“我哪裡怕死了啊,我是有點擔心而已。”他嘴上還在犟“我看是你怕死吧,這麼早就把情況摸清楚了,還要嚇大家。虛偽的人。”

“哼,我虛偽,你你你,你別走,把話說清楚…”谷永寧追著陶羨出門口。

淡水港,彩旗飄揚,山東,卻早已紅成一片了。

“李全,你小子打了敗仗還有臉回來。就一個小寨子都拿不下來,這仗打的真窩囊。”一個頭系紅綢身著紅服的女子,正指著李全的鼻子大罵。這個人就是楊妙真。就是李全未來的子,現在楊妙真只是紅襖軍總指揮的妹妹。

李全低著頭一句也不說,就聽著楊的批鬥。

“不要以為你不說話就當沒有事情發生過,真是被你氣死了。”

“好了。四妹,不要再說李大哥了,他也不是故意的嘛。再說了勝敗乃兵家長事,沒有失敗怎麼知道成功啊?”楊安兒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幫忙勸解。

“哥,你老是護著他。”楊妙真開始撒嬌了。

“首領,我知道怎麼做了我去把那個寨子拿下來,拿不下來我提頭來見”李全站起來,瞪著楊真說。

“看我幹嘛,這是你說的啊,就不要後悔。”楊妙真不理他,把頭轉到了另一邊。

“李全,不要任了。現在再去打寨子已經沒有必要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的想個辦法,如何才能擴大我們的影響力。”

“大哥說的對。我看要不我們去打個縣城,這樣名氣就會來了,投奔我們的人也就會多起來的。就你李全的腦子還能想什麼花頭來的”楊真出了一個主意,還不忘損他一句。

“打縣城這都是短期的,”楊安兒說到“近我接到楚州統制寫的信,說要求我們能夠歸順大宋,並且收編成一隻地方部隊,這樣我們就是宋朝的軍隊了,要反金復宋就可以名正言順了。”

“首領說的不錯,只要是、我們名正言順之後才能知道我們的軍隊是為誰而戰。這真的很要緊的。”李全在一旁附和。

“那大哥,那個楚州的統制要給大哥做什麼官呢?”

“這個嘛,我就不清楚了,但是他提到會派兵來協助我們作戰的。”

“這太好了。我們終於有援軍了。”楊妙真拍手叫好。

正說著話的時候,就有信件送到。楊安兒拆開閱讀,大喜。說:“朝廷真的下旨封我們紅襖軍為北路軍,封我做益都刺使啊。”

“恭喜刺使大人。”妙真馬上參合道。

“還有就是在不期間會有水軍3萬人支援我們作戰,但是信中也明確提出,這支援的部隊不能做為攻堅部隊,因為朝廷不想和金國打大規模的作戰。”

“看來皇上想的倒好的啊。”楊妙真說到,不時的擺著頭巾。

“這個叫做坐著說話不疼。楊大哥,我們接不接受招安?”李全是能看懂一點門道的。這是大宋最喜歡玩的杯酒釋兵權,玩的是兩面三刀的把戲看透他了。

“你說呢?”楊安兒反問了一句“如果不招安,那麼我們就是金國的造反者,如果我們受招安那麼就是大宋朝的先鋒官,收復的土地是大宋的就不在是金國的了,那如果金國敢來打我們那就是宋金之間的矛盾了,最起碼宋朝的那些官還會幫我們說句話的。總之利大於弊,我們應該接受招安。”

“可是,指揮難道你忘了嗎?我們是為了什麼才造反的啊?”

“我沒有忘。我們是因為稅負的原因才會起來造反的。我們的要求很低,就是要過上安定的子。只是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實現。”楊安兒痛苦的回憶當年的慘狀。

“但是我們投靠之後還會有好子嗎?難道宋朝就好一點嗎?”李全又反問一句。

“可是我不想在過這樣的子了。我想我的部下也是要安定的環境的。也許回到了宋境會好一點的。”

“要回你們回吧,我可是要留下的。這個結盟也就到此為止吧。”李全忿忿的甩下一句話就走了出去。

“哥,李全走了。要追回來嗎?”楊妙真對於這個事情的變化一時沒有辦法反應過來,只是吃驚的楞在那裡。

“不了,以後他還是會回來的。真妹,這個男人是條漢子,要嫁就嫁這樣的人。”妙真怪怪的看著她哥,覺得一頭霧水。

她所不知道的是。這一場紅襖軍的起義未來的旗子就要靠她和那個叫李全的男人一同抗起來。這一抗就是5年。

谷永寧在臺灣島上自然是看不到這一幕的。他現在看到的是整個臺灣的神面貌:農業上面自從大陸上的耕牛技術和先進的農耕工具的引進,再加上臺灣原本的土壤的優良,種出的糧食作物已經能夠保證軍民兩用,對於戰爭來說最關鍵的就是後備實力的比拼,不在於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已。軍隊方面,餘瀟所訓練的水軍已經能夠適應高強度的遠距離作戰,這是北上的本保證,只有作到這些了才能放心。一切都要開始了。

這將是一場持續許久的戰役,也許是一年也許是五年。

背叛和投降是手段也是計謀。是紛亂也是整合。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