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開放和兼容構成了優勢。
相書有云: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魯迅先生以為”這並不是妄語“,而且解釋說:“昔人之所謂‘貴’,不過是當時的成功,在現在,那就是做成有益的事業了一(《北人與南人》)。深圳地居南國而人多北方(廣東人把外地人通稱為”北方人“,事實上深圳的北方人也確實較多),無疑是”南人北相“其實,深圳又豈止是”南人北相“,甚至也是”東人西相“。作為一個面向全國開放的移民城市,深圳兼東西南北各地文化優勢而有之。南方的務實,北方的豪,西部的堅韌,東部的
明,在這裡都有表現,而且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深圳為東西互補南北融創造了一種條件,包括寬鬆的文化氛圍,輕鬆的文化心理,開闊的文化視野,多樣的文化生活等等。在深圳,很少有人會死守童年時代養成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習慣,也很少有狹隘的地方觀念。這也不奇怪。一個沒有方言的城市是不會有狹隘的地方觀念的,而在一個都講普通話的地方討論”惟我家鄉獨好“的問題則顯然是可笑的。事實上,大家都講普通話,也就意味著大家都放棄或部分地放棄原有的文化,同時共同接受某種公共原則,不管這種放棄和接受是主動的還是被迫的。反正,在文化的磨合與重組中,可以放棄的,多半是不值得堅持的,而真正優秀的東西,則總是會留存下來。當五湖四海的移民都在放棄同時也在堅持時,一種文化上的優勢互補局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無疑,這決不意味著要形成一種樣式單一的新文化。相反,對於深圳這樣一種移民城市而言,能為所有移民共同接受的公共原則只有一個,即開放與兼容;而在一個開放和兼容的城市,人們的生活也一定是多樣的。只要到街上去走一走,看看深圳的餐飲業,你就會發現,幾乎國內所有的吃法,深圳都有。甚至世界上有的,深圳也有。法國大菜、美國快餐、
本料理、南洋小吃,林林總總,五花八門。至於中國傳統的八大菜系,當然也不在話下。川粵兩大菜系固然風光依舊,湖南菜和東北菜也十分盛行。就連近兩年才在新疆開始免費的大盤雞,也迅速地出現在深圳街頭。深圳畢竟是一個移民城市。移民們帶來了自己的理想,也帶來了自己的文化。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把對家鄉的眷戀暫時埋在心底,但事實上不少人的家鄉觀念還是很重的。深圳畢竟是”異鄉“,畢竟是”別人的地方“。因此,遇到新結識的人,他們會尋問”你是從哪裡來的“。如果是”老鄉“,便會格外親切。總之,對於家鄉的這份眷戀會不時地湧上心頭。於是,每當夜幕降臨,人們思鄉之情最切時,家鄉菜那濃郁的風味,就會和濃濃的鄉情一起,如泣如訴地飄蕩在這個城市的上空。它們和深圳電視臺特別舉辦的《故鄉傳真》節目一起,寄託和撫
著異鄉人不可言說的鄉愁。
然而鍾情於各地風味的卻並非只有家鄉人。苟如此,則深圳人的活法,就不是多樣,而是單一事實上,深圳人是既聽搖滾樂,又讀菜譚,既吃麥當勞,又去川菜館的。因為敢闖深圳的人也都敢嘗新,而這個城市的生活又如此地豐富多彩,那就應該盡情地享受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因此,深圳人一般都有較寬的”食譜“。他們可能會比較鍾愛某種食物、服飾、玩法,但不會拘泥於其中的一種。只要有可能,他們多半願意都體驗嘗試一下。穿皮鞋的人也許比較多,但也有人喜歡北京的平底布鞋;有人喜歡小立領襯衫,也有人喜歡無領t恤,道是”無領無袖“,有一種”民主
神“。難怪有人說,沒有人能說清深圳最時髦的衣著是什麼。也許,
本就沒有什麼是最時髦的。深圳,只時髦多樣。
深圳的生活是多樣的,也是多層的。
這同樣不奇怪,因為深圳原本就是一個貴賤貧富懸殊很大的社會,不可能沒有層次。儘管深圳的人均收入要遠遠高於內地,大多數人都比較有錢,但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駕世界名車,也不是什麼人都能住總統套房。省吃儉用寄錢回家的打工妹和在夜總會或ktv包房裡一擲千金的大老闆固然不可同而語,十八歲出門遠行的外省青年與在證券
易所裡翻雲覆雨的炒手也不會心態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收入,也有不同的想法和活法。擁有上萬美金一張金卡的闊佬和名
衣冠楚楚,瀟灑而高傲地出入club,享受著我們只能在好萊塢影片中觀看的頂級生活;白領麗人儀態萬方,在名店街和
品屋
連忘返,在咖啡館和健身房裡體驗優雅或放鬆身心;年輕的工薪族下班以後去蹦迪、泡吧、看豔舞,與朋友在紅茶坊聊天,或者到有數碼音響設備的影院去看一場進口大片。雙休
,大小公司的老總們會開著名車和老婆孩子一起去吃大排檔。他們平時在酒樓裡應酬累了,很需要和家人共享天倫,卻又不忍心再偏勞太太。大排檔的家常菜則最能滿足這種需求。所以,每到這時,大酒樓的生意往往比較清淡,而大排檔卻相當火爆。深圳人生活的多樣,由此又可見一斑。
不過這些大體上都與打工族無緣。身心疲憊又阮囊羞澀的他們,多半隻能擠在狹小的房間裡看錄像,麻木地盯著熒屏,一任港臺片的打打鬧鬧哭哭笑笑刺神經。但是,深圳人並沒有忘記他們。有良心的深圳人都明白,如果沒有打工仔和打工妹們的血汗和辛勞,我們這個城市是不可能平地高樓
進外金的。於是,深圳人為打工族設計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大家樂“。我到過紅荔路上荔枝公園附近的”大家樂“。那裡舞臺寬大而場地開闊,設備優良而票價低廉,任何人只要花兩三塊錢就能買張門票進去觀看演出。如果有興趣也有膽量,還可以登臺獻藝一展歌喉。不想花錢也不要緊,你可以站在外面看。大家樂舞臺是開放的,也是兼容的。它沒有高聳的圍牆、森嚴的門衛,只有一道低矮空疏的柵欄,象徵
地立在座位後面,卻留下許多空間,一任圍觀,不折不扣地是”大家樂“。這樣的”大家樂“據說幾乎每個居民區和工業區都有。它們其實體現了一種”深圳
神“。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特區,而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當然應該”大家都樂“深圳人多樣多層的生活給許多企業提供了商機,也提出了挑戰。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是如此五花八門,那就誰也不可能獨佔市場。當然,也不能指望一個好點子就能吃一輩子。深圳人的生活是多樣的,也是多變的。曾經紅火一時的卡拉ok歌廳和保齡球館忽然門前冷落,茶餐廳、茶藝館、網吧、布吧、陶吧之類則漸漸興盛。吃什麼、喝什麼、玩什麼開始變得不那麼重要,在哪兒吃、在哪兒喝、在哪兒玩卻慢慢講究起來。深圳人生活越來越好,花樣也就越來越多。新
一族
上了銳舞派對(raveparty),在dj(專業唱片師)播放的強勁電子音樂聲中跳舞狂歡直至通宵達旦;(圖五十四)一些最早闖深圳的”資深改革者“們卻會在黃昏或深夜打開塵封的書箱,重溫大學時的舊夢。沒有什麼共同的時髦,也不會有千篇一律。在這個無奇不有的城市裡,人是形形
的,人的活法也會是形形
的。仍然會有人對黃
架步
興趣,也會有人花20元小費在公園裡找來歷不明的女人”聊天“。
這就是深圳。的確,單純是小城的特徵,多元、多層、多樣、多彩、多變才是特區。
四、我的生活與你無關多樣的生活也必然是獨立的。
的確,多樣的生活只能由相對獨立的人創造出來,而當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依附關係時,則多半隻會有單一的生活。我在《閒話中國人》一書中說過,人身依附關係必然造就”從上“和”從眾“心理,結果不是”一窩蜂“,便是”一刀切“,怎麼還會有多多樣的前提,是承認人與人不一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認定的活法。我怎麼活,不用你心;你怎麼活,我也管不著。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干預他人,也沒有資格對別人的活法說三道四品頭論足。一句話,我的生活與你無關。
“我的生活與你無關”是一本小說的書名。這本“深圳人寫,寫深圳人一的小說,在深圳賣得十分火爆。1999年初,我在深圳走了好幾家書店,才買到它。本書無意對它進行任何評價,也不會把它看作是解讀深圳的依據。但我以為,該書既然在深圳如此暢銷,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深圳人十分關心自己的活法;第二,這本書多少有些真實。
事實上,無論這本書的故事和細節是否真實,它的書名卻真實地反映了深圳人的觀念和心態。深圳人確實不太愛管別人的閒事。在深圳,可沒有北京那樣的”事兒媽“、”小腳偵緝隊“,也沒有上海那種喜歡窺人隱私、議論張家長李家短的小市民,儘管上海人的口頭禪是”關儂啥事體“。前面說過,”關儂啥事體“是上海人對付他人議論的武器。這個武器既然要時不時地拿出來用用,說明並不是所有人都當真認為別人的生活與自己無關。上海的小市民其實是生活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的。上海的現代化進程教會了他們說”關儂啥事體“,傳統的生活方式又使他們並不完全認為”我的生活與你無關“。在他們看來,最好是自己的事獨立自主,別人的事瞭如指掌,既有隱私權,又有知情權。因此他們一方面怕管閒事,另方面又愛說閒話。結果,上海人的名聲得很不好:既自私,又窺私。
深圳人卻現代得多。他們在宣佈”我的生活與你無關“時,也同時承認”你的生活與我無關“。所以,在深圳,朋友同事之間,可能會有往、有應酬、有聚會,但不會有干預,也不大會有窺私。在內地,一個人如果突然一下子有了一大筆錢,或者結了婚又離婚,多半是會引起大驚小怪或竊竊私語的,在深圳卻不會有什麼風波。這當然因為深圳來錢的路子太多。炒股炒的,搏採搏的,朋友借的,老闆給的,都有可能,管得著但更重要的是,在深圳人看來,收人和婚戀純屬個人隱私,不該過問也不能過問。某某人發了就發了,換了老婆或情人就換了唄!反正我的生活與你無關,你的生活也與我無關。畢竟,深圳人的生活是多樣的,而所謂”多樣“,也就是互不相干,或自行其是。
這也不奇怪。深圳這個城市,原本就是自行其是的。在建市之初,這個城市做的,都是別的城市不做,或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這時,確實要有一點”我的生活與你無關“的意識,才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論。所謂”不爭論“,不但有”幹了再說“的意思,也多少有”各幹各的“的意思。事實上在相當一段時間,深圳和內地也確實是”各幹各的“。深圳嘗試著市場經濟,內地則還在搞計劃經濟,當然毫不相干。同樣,闖進深圳的,差不多也都是些自行其是的人,否則就不會來因此,他們大多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競爭意識,不大容易為別人所左右。況且,他們不畏艱險地闖進深圳,是要尋求個人的發展,而不是來管別人的閒事。既不想管別人,同時別人也管不了,最後的結論,便是”我的生活與你無關“。
的確,這裡有城市與人兩方面的原因。
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而且是一個充滿現代意識的特區。沒有誰,是在這個城市土生土長的。大家都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誰也不認識誰。沒有恩怨,也沒有瓜葛,只有陌生。這就造成了一種距離,從而為保有自己的隱私創造了先決條件。這種條件卻是其他城市沒有的。前面說過,中國的城市大多是農業社會的產物,而且大多與農村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街坊鄰里之間,也像氏族聚落或鄉里鄉親一樣,保持著守護相望的傳統,就連最具現代
的上海也不例外。事實上,許多人都認為,上海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恰恰是那鄰里間相互噓寒問暖、親近得幾無隱私可言的里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城裡人,和一個村子裡長大的鄉下人並沒有什麼兩樣:沒有隱私,沒有秘密,誰有多少斤兩,大家心裡都有數。因此,即便
後遠走高飛各奔東西,重逢之
,對方如果要打聽自己的情況,多半也不好意思拒絕。因為面對一個知
知底的人,你
本就沒有資格也沒有勇氣說出”隱私“這兩個字。何況對方的打聽,本身就透著一份關切,而且是那種曾經休慼相關的人才有的關切。面對這份情誼,你豈止不忍拒絕,沒準自己就有傾訴的慾望。結果你不但會和盤托出,而且還會以同樣的關切去詢問對方。
深圳人卻不會這樣。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城市是陌生的,這個城市裡的人也是陌生的。公司裡,單位上,同事之間,素不相識,非親非故。誰也沒有關心他人的義務,也沒有過問他人的權力。相反,由於競爭是那樣的烈甚至殘酷,沒準反倒有些提防。在這種情況下,洩
自己的隱私無疑是不智之舉,打聽別人的生活則難免居心不良的嫌疑,還是互不干涉或心照不宣為好。至少是,差不多每個人在決心闖深圳時,也都決心向過去告別,把歷史埋在心底。這種想法是”人同此心“的。你既然不希望別人瞭解你的過去,那就最好也不要向別人打聽現在,而一個人一旦堅守著某種純屬個人的秘密,也就意味著他有了一個私人空間。這個空間是有可能逐漸擴大的,直至說出”我的生活與你無關“。
當然,舊同窗昔年老友相聚,也仍會有那份關心,尤其是過去共同的老師、同學、朋友從外地來深圳時,大家可能會講起闖深圳的故事和現在的成就。但,老唱片放了又放,總有聽膩了的時候,新生活又千差萬別,沒準貴賤貧富已很懸殊。老兄還在撲騰嗆水,老弟則可能已有萬貫家財。彼此之間,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久而久之,老朋友們的聚會也就成了純粹的”聚一聚“。大家都不談過去,也不談現在,只說些笑話,在一起吃一吃,玩一玩。
老友尚且如此,況乎新?深圳是一個人員
動
極大的城市。寫字樓裡,幾乎每天都有新面孔,也幾乎每天都有人不辭而別。今天還在共事的,明天可能就”拜拜“不是被老闆炒了魷魚,便是炒了老闆的魷魚。
悉都來不及,哪裡還能知曉隱私?何況也沒有知曉的必要。如果說深圳是”鐵打的營盤
水的兵一,那麼,公司則只怕連“鐵打的營盤”都不是,沒準哪天就倒閉了,豈有“不散的筵席一?既然誰也不知道大家究竟能相處幾時,也就沒有必要知道那麼多隻要相互之間工作上能配合,就是好同事,何必管人家下班以後怎麼過更重要的是,深圳是一個只有依靠自己不屈不撓的艱苦奮鬥才能獲得成功的地方。深圳是有很多機會,但這些機會卻只能靠你自己去攫取。沒有人能包辦代替,也沒有人能包打天下。朋友和同學會給你幫助,但成功與否卻是你自己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形成”我的生活與你無關“的觀念也就不奇怪了,因為每個人的生活原本與他人無關。
的確,闖深圳的人差不多都一樣:不管你是懷著投機心理還是僥倖心理,是本著創業神還是冒險
神,有一點是肯定的,也是共同的,即你必須自己求生存,求發展。
也許,這本來就是他們的初衷。也就是說,他們本來就是打算要在這個號稱”特區“的地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業的。我們知道,創造深圳文化的主要群體,是80年代的大學生。讀著朦朧詩和李澤厚、薩特和弗羅姆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原本就帶有青覺醒的
彩;而他們當中的闖深圳者,則更是具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和自我意識。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公然膽敢在大多數同學還按部就班地等待畢業分配時,背起行囊,毅然南下,到這個年輕的城市來尋找別樣的生活,成為新大陸上步履匆匆的求職者,四顧茫然的獨行人。生活很快就讓他們懂得了什麼叫”不相信眼淚“,也很快就讓他們明白了自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一句話,他們很快就體驗到了孤獨。在公園,在路旁,在大排檔和小餐館,他們也會遇到”同志“。但除了相對嘆息”同是天涯淪落人“以外,誰也幫不了誰。於是,他們很快就學會了依靠自己來開闢道路,尋求發展,也很快就意識到,一個人的活法如果是由自己選擇的,那就也要由自己來負責。別人管不著,也管不也就是說,”我的生活與你無關一。
他們也很快就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龐大的競技場。前面說過,闖深圳的人雖然五湖四海三教九,出身和背景也千差萬別,但目標卻是一致的,那就是要獲得儘可能多的財富和自由發展的機會。還有一點也是共同的,即他們都不很安分,也都不是孬種,正所謂“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強強相遇,高手如林,成者王侯敗者寇。優勝者青雲直上招財進寶,失敗者則只好捲起鋪蓋滾蛋。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充滿競爭也充滿誘惑的市場。這個市場鐵面無情,翻臉不認人。誰要是不能成為強者,誰就會被毫不客氣地淘汰出局。
這就不能不使深圳人時時處於戰備狀態。正如一個深圳人所說,這座城市每天都在為人們創造無數的機會,但機遇卻永遠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因此,當天空睡著、大地睡著、城市睡著的時候,我們這些人卻必須像星星一樣醒著,像河一樣醒著,像街燈一樣睜著眼睛。
這也不能不使深圳人不斷地充實自己。在一個充滿競爭的城市,沒有足夠的知識也就等於沒有生命活力。許多公司的僱員下班以後還要再“充電”不少人自己掏錢去考研,為了知識,也為了學位。在深圳書城,購書的人熙熙攘攘川不息,他們希望這些書籍能幫助他們在
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公司的老闆們也不敢怠慢。不少人每天都要到網上去看一看,一方面窺測方向以求一退,另方面步步為營惟恐落伍。顯然,誰也沒有閒心去多管閒事。
許多人都羨慕深圳人的生活,其實,在深圳生活也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麼容易。除“體制內”的某些單位外,基本上沒有大鍋飯,也沒有工資以外的種種福利(比如免費提供或低價出售的住房)。什麼都要錢買,也什麼都能用錢買得到。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在這個充滿了慾望併到處傳著一夜暴富故事的城市裡,沒有錢總是吃不開的。這就
得你不敢懈怠,非拼命掙錢不可。一個女孩向我抱怨在深圳做女人太難:又要獨立自主,又要小鳥依人。因為做丈夫的要“供樓”已不再有能力養老婆,但又沒有人願意自己的老婆或情人是個頤指氣使的“女強人”同樣,男人也有苦惱。他們抱怨現在的女孩要求太高:她們既不願意愛上一個“不掙錢的人”也不願意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可每天都準時準點回家,又上哪兒掙錢去?無疑,深圳壓力這麼大,誘惑這麼多,自顧尚且不暇,再去管別人的閒事,那就是犯傻,就是和自己過不去沒有人和自己過不去,因此沒有人會去幹預別人的生活。其實,豈止他人的生活與自己沒什麼關係,就連這個城市,也未必是和自己休慼相關的。我們不要忘記,深圳是一個特殊的城市。在這個城市的400萬人中,竟有四分之三是暫住人口。從歸屬的意義上講,他們很難算作是“深圳人”;但從現實意義上講,他們又不能不算“深圳人”因為他們的人數是那樣地眾多,隊伍是那樣地龐大,任何人都不能無視他們的存在。何況,他們也不全是打工仔外來妹,跑單幫或走江湖的,其中不乏科技
英、文化名
、藝術天才,以及被媒體跟蹤報道的影星歌星和進出寫字樓的高學歷者。他們往往是深圳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人物。即便是打工仔外來妹,也是深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們在討論“深圳人”時,實在不能把他們排除在外。
無疑,這些人是連“移民”也算不上的。有人認為,他們只能稱之為“過民”(王增進《深圳的“過民”文化》)。過民和移民是不同的。移民有“移來定居”之意,所以,儘管移民與其喬遷之地一開始難免會有一個適應磨合過程,但最終仍會“直把他鄉作故鄉”對深圳產生家園和歸屬
。過民則不一樣。他們並不想,或雖然想卻並不能把深圳變成自己的“終焉之地”對於他們來說,深圳只是一個大工場,一個賺錢和泡妞的地方,一個能夠體驗新鮮
和成就
的地方,一個可以“拿青
賭明天”玩一把的地方。他們並不打算把自己的
紮在這裡,只想闖蕩幾年,過把癮就走。因此他們對這個城市談不上什麼
情,不但沒有家園
和歸屬
,甚至連過客
都沒有,當然也就與這個城市不怎麼相干既然連這個城市都是不相干的,那麼,別人的生活又與我有什麼關係?或者說,我的生活關別人什麼事?
其實,即便是移民,和這個城市也未必就絲絲人扣心心相印。與上海人都認同上海,以做上海人為自豪相反,闖深圳的人一開始並不認同深圳。不少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和這個城市有一種距離。畢竟,深圳的生活和他們先前過慣了的
子大相徑庭,深圳的文化氛圍、價值觀念和人際關係也讓他們
到陌生。他們常常會產生孤獨
和失落
,有一種不知“此身何屬”的茫然。難怪一到節假
和下班後,深圳的飲食娛樂場所會生意火爆人滿為患這裡面並不完全是商業上的應酬,也有心理上的需要。的確,深圳人是很看重娛樂的,以至於有“樂在深圳”一說(前三句則是“玩在北京,穿在上海,吃在廣州”)。這裡面的原因也很多。第一,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年輕人總是比老頭子愛玩;第二,深圳的生活節奏太快,工作太緊張,很需要放鬆;第三“拼命工作,盡情享受”是一種現代生活觀念和現代生活方式,而深圳人是最具有現代意識的。但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不少人還沒有對深圳產生家園
。深圳之於他們,只不過是謀生存求發展的競技場,因此一旦有了自己的時間,就應離它而去,而且能走多遠就走多遠。有車一族會在雙休
開車到東莞去釣魚,如果有三天以上假期則會離開深圳外出旅遊。(圖五十五)再不濟,也得到歌舞廳茶藝館坐坐。那裡和競技場(公司或單位)相比,畢竟“別有
天”反正這個時候,是沒有多少人會呆在“家裡”的,有的人甚至會通宵在外。因為在這個心理上
情上並不屬於自己的城市裡,我們原本巴無家可歸“。
這就是闖深圳的代價。你不是要到深圳尋找”別樣的生活“那你就得”生活在別處“。而”生活在別處“,也就是”不在這裡“。於是,一到
節前,過民也好,移民也好,都紛紛打起行囊回”老家“,甚至顧不上路途的遙遠、車船的擁擠。這時的深圳,大有”人去城空“的悽惶,就像一隻棄船,孤獨地在海
中飄搖。
五、十六歲的花能開幾季前面說的,當然是過去的事現在,許多人一下班就直奔私宅,不再找種種藉口遊走在各娛樂場所。團圓的家宴已越來越多地開在了深圳。深圳人已不再是歸心似箭的遊子,他們更願意把兩鬢斑白的雙親接到深圳來過年。這不僅因為深圳的生活比老家舒適,可以讓老人享享清福,更因為他們已經和這個城市認同,他們在深圳已經正式”安家落戶“。深圳,當然仍是他們大顯身手的競技場,但更是他們必須共同守護的可愛的家園。
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不再孤獨。他們還會去釣魚去郊遊,但會帶上家人;他們還會去泡吧去蹦迪去過夜生活,但不會徹夜不歸;他們還會去歌舞廳夜總會茶藝館,但在離開那些燈紅酒綠光溢彩踏入茫茫夜
時,不會再有那份不可言說的惆悵。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不再沉默。他們會在各種場合用各種方式發表對深圳文化的看法,為深圳文化的定位和走向爭論不休,對他們認為”有損深圳形象“的批評反
相譏,甚至在”榮歸故里“時諱言自己曾經遭受的挫折和委曲。他們已和深圳融為一體,休慼相關。榮辱與共。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也不再空虛。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在深圳,也和生活在別的城市一樣,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他們開始關心早點關心菜價,關心住宅周邊的環境,關心幼兒園和小學校的教育質量。因為他們已經為人夫為人
為人父為人母,不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熱血青年,也不再是”我的故鄉在遠方“的行
詩人,而是深圳的一個市民。總之,他們已不再是”生活在別處“,而是”生活在這裡“。
於是,他們和中國大多數夫父母一樣,開始為家庭和子女謀劃前程。住房要儘快地買下來,再裝修得舒適溫馨一些。孩子當然要送進最好的學校,學費高一點路程遠一點也在所不惜。作為”過來人“,他們深知知識的重要,尤其是它在這個城市的分量。因此在他們的”財政預算“中,子女的”教育經費“顯然要佔到較大的份額。不少人已開始為子女留學國外而未雨綢纓。但是,他們卻多半不希望子女畢業後到外地工作。甚至,儘管據說深圳市已有規定,從深圳考出去的學生都可以”無條件“地分國深圳,仍然有人寧肯讀深圳大學,也不願上清華北大。顯然,作為視深圳為家園的人,他們不再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在別處“。
這可以理解,卻又令人憂慮。我們無意貶低深圳大學,也不想對深圳市的政策作任何批評。深圳人當然有權利上深圳大學,深圳大學的存在也絕對有必要。問題在於,深圳究竟為什麼非得有一所深圳大學?或者說,深圳大學究竟應該是幹什麼的?理解為”為深圳培養人才“,便未免膚淺;如果理解為”解決深圳市民子女上學問題“就更是大錯特錯。深圳大學應該是深圳的文化象徵,是深圳的”人才庫“和”智囊團“。有一座高水平高質量高品味的深圳大學,深圳文化才會有底氣、有分量。想想看吧,如果北京沒有清華北大,上海沒有復旦大,天津沒有天大南開,武漢沒有武大華工,南京沒有南京大學,杭州沒有浙江大學,廈門沒有廈門大學,這些城市的文化分量將會減輕多少,它們的文化魅力又會遜
多少。
因此,深圳大學不應該劃地為牢,把自己侷限在深圳這個圈子裡,正如深圳的文化視野不必侷限於廣東或嶺南一樣。深圳是屬於全中國的,深圳大學也應該是屬於全中國的。深圳是中國的窗口,深圳大學則應該是窗口之窗口。深圳大學應該面向全國招聘人才,同時也面向全國招收學生。總之,它應該努力辦成全國的一
大學。苟如此,則它對深圳的貢獻,就將遠遠超出”為深圳培養人才“或”解決深圳市民子女上學問題“。如果僅僅侷限於這兩個問題,那就太小氣、太沒有遠見至於深圳市民的子女,則應該儘可能出去上大學。
事實上,任何城市的孩子都應該儘可能到外地去上大學。這不僅因為守在父母身邊,難免嬌生慣養,不利於子女的成長,更因為每個人都最好能有一段”生活在別處“的經歷,體驗一下”別樣的生活“。經歷了上山下鄉運動、當過知識青年的一代人,之所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不屈不撓堅韌不拔,就因為他們有此經歷有此體驗之故。我們當然並不主張再來一次”上山下鄉運動“,但到外地讀書畢竟和上山下鄉不可同而語。我們也能理解家長們的心情,畢竟”在家千
好,出門一時難“。但是,由此獲得的好處卻遠遠大於代價。動物們尚且能把成年後的幼仔”趕出家門“,讓它們去自謀生路,而況乎人?
深圳人就更應該這樣做。因為他們當年自己就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一個人獨闖世界的。許多人都承認,到深圳後,確實有比在家鄉更好的發展。一些人在內地也許只算或只能成為二三
角
,到深圳後卻成了一
人才頂尖高手。我想,除了深圳的文化氛圍和社會環境更有利於人才的脫穎而出外,他們”生活在別處“,過著”別樣的生活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深深體會到“離家出走”好處的深圳人,怎麼會產生把子女拴在身邊的念頭他們當年的那股闖勁那種熱情那些創新
神到哪裡去了難道他們也打算像突然富起來的某些人一樣,聽任其子女成為“有田不種,有工不做,有店不開,有書不讀,無遠大理想,無奮鬥
神,無一技之長”的“四有三無青年”成為新時代的“八旗子弟”?
這話似乎說重了點。難道在本地上學,或者大學畢業後回深圳工作,就一定會變成“新八旗子弟”?其實,問題並不在去不去外地上學和回不回深圳工作,而在於我們是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角度和出發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於深圳的新一代還能不能像他們父輩那樣勇於開拓敢於創新。總呆在父母羽翼之下的子女是長不大的,而一個不肯、不敢、不願離開父母呵護的孩子則肯定是沒出息的。深圳的“老一輩”可不是這麼沒出息的人。有出息的深圳人不該養出沒出息的新一代,年輕的深圳也不該這麼快就衰老起來。
這個問題是不能等閒視之的,因為它關係到深圳的前途。深圳這二十年來確實成就斐然舉世矚目,但深圳還能不能保持它的領先地位,在未來烈的競爭中更上一層樓,卻也是一個問題。要知道,在中國城市中,深圳並不具備絕對優勢。它有許多先天的不足,而最大的不足則是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它的文化積澱不要說比不上千年帝都北京,就連和歷史並不悠久的上海相比,也還差得遠。上海雖然只有一百多年曆史,但它的文化財富卻讓許多老城不敢望其項背。所以自浦東開發以後,許多人已不再是看好深圳,而是看好上海。
深圳要和其他城市競爭,必須也只能揚長避短。深圳的優勢是什麼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深圳的優勢在於青活力,而這種青
活力又正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學歷青年移民造成的。他們頭上沒有華蓋,心裡沒有負擔,腳下沒有方域之限,眼前沒有障目之葉,這才把深圳
得生龍活虎生機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深圳不但應該繼續引進高素質的外地人才,也應該鼓勵深圳的青年走出去,到廣闊的天地去經風雨,見世面,哪怕是到外地去學習工作一段時間也好。如果深圳人也像上海人當年那樣“寧要浦西一張,不要浦東一間房”說什麼也不願意
動
動,那就麻煩年輕的深圳,充滿青
活力的深圳不該這樣不能這樣。深圳應該永遠是
天。深圳十六歲的花不能只開一季。
面對年輕的深圳,我們還有許多話要說。
深圳的魅力在於年輕,而年輕則無疑是值得羨慕的。如果說還有什麼可以和年輕相提並論,那就只有健康。它們顯然比富有更重要也更難得。因為有錢並不一定能買來健康,更不可能買來年輕。然而深圳卻不但年輕、健康,而且富有,這就實在太令人羨慕事實上,年輕、健康、富有,幾乎是一個現代人幸福概念的全部內涵。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既年輕,又健康,又富有,那他在許多現代人眼裡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在不少人看來,深圳人大多是擁有這份幸福的。二十多歲,三十出頭,就擁有百萬資產,能在節假開私家車外出健身、旅遊,豈非正是又年輕,又健康,又富有?所以,在許多人心目中,深圳都是一個夢。或者說,深圳圓了中國人的一個夢,而且這個夢做得無可挑剔。
這就是深圳它是年輕的、健康的、生動的、鮮活的、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也是輕盈的、靈動的、富於官刺
卻少有哲學沉思因而不可深究的,就像深圳“世界之窗”的“史詩音樂舞蹈晚會”《創世紀》,
光溢彩,英氣
,洋溢著青
氣息。然而城市畢竟不是晚會。一座城市要想成為“文化名城”(不管是“歷史的”也好“現代的”也好),都不能沒有一點深邃
和厚重
。厚積才能薄發,深入才能持久,這都要假以時
。深圳畢竟還很年輕。年少難免氣盛,心高難免氣浮,人也好,城市也好,都如此,不必諱言,也無須辯解,更沒有必要急於一脫貧一。文化的建設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沒有那麼快就能“富甲一方一的。但,年輕的深圳畢竟已”長大成人一,它不能不思考一個問題:深圳,將要建設成一座什麼樣的城市;深圳人,將會成為一種什麼樣的族群?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的確,在對深圳進行了上述解讀以後,我們仍然不知道這個城市的人格特徵是什麼。北京和上海給我們的印象是深刻的,也是清晰的。北京有貴族神,上海有紳士風度,這些深圳都沒有。深圳沒有貴族,只有“富族”——先富起來的一族;也沒有紳士,只有白領。
“富族”和貴族是不同的。
“富族”只不過富有,貴族卻必須高貴。白領和紳士也是不同的。白領是因職業而形成的某一階層。但要成為紳士,卻還要有教養。因此,貴族有神而紳士有風度,白領則只有“儀態”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即貴族也好,紳士也好,都讀書;而富族也好,白領也好,似乎都不怎麼讀書。
不錯,深圳是有高大的書城和眾多的書攤,人均購書量在全國也居於榜首。深圳圖書館的使用率也很高,據說均進館人次比北京圖書館還多。但這並不等於說深圳頗多讀書人。要知道,讀書和看書、查書、用書不是一個概念,和買書就更不是一個概念。嚴格意義上的讀書,是超功利的,是一種純粹的
神享受。所以“好讀書”竟可以“不求甚解”因為不必“學以致用”深圳人的“讀書”卻有著明確的功利目的,即“充電”、“加油”以保證在
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在深圳暢銷的書籍,還是“實用技術”(比如電腦、會計)一類。為實用而讀書並沒有什麼不好(至少總比
本不讀書好),但只為實用而讀書卻未必佳。因為一旦“讀書無用”恐怕就沒有人讀書沒有人讀書又怎麼樣這個原本“文化不多”的城市,只怕就更沒有文化我實在希望深圳人能多少讀一點書。問題並不在於讀多少,而在於愛不愛讀。這份愛,不僅是對書籍的愛,也是對生活的愛,對人生的愛,對人類文明的愛,對未來社會的愛。愛,是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境界的。因此,有此一份愛,即有希望存焉。
六、在希望的田野上深圳無疑是有希望的,只是還要努力。
與半個世紀以前七零八落跑到上海灘“撈世界”的各人等不同,所謂“深圳人”基本上是一個齊刷刷的高學歷群。他們原本就是廣泛意義上的“讀書人”他們也多半都有讀書的興趣和愛好。只是因為迫於生計,才不得不忍痛割“愛”的確,當“明天的早餐在哪裡”尚且不得而知時,是不該要求人們“為讀書而讀書”的;而在一個避孕套售賣機多過提款機、夜總會歌舞廳燈紅酒綠通宵達旦、股票指數分分秒秒跳動不已的城市裡,也是不能指望別人“面壁十年”的。但是,當生存已不再成為問題,甚至已經成了“先富一族”時,難道不該打開塵封的記憶,重新喚醒那一份人文關懷?不錯,文化是不能或很難增加財富,但,如果沒有文化,豈非更是“窮得只剩下錢”?而如果連最應該也最有條件讀書的人都與書無緣,那麼,深圳十六歲的花又還能開幾季?
這裡無疑有一個硬件和軟件的關係問題。在我看來,為實用而讀書,和蓋書城建圖書館一樣,只屬於硬件的建設;創造讀書的氛圍,培養讀書的興趣,才是軟件的開發。深圳需要這樣的軟件,舍此便不足以與北京、上海相提並論,也沒有可能建設成“現代文化名城”城市的文化不僅在街道、在廣場、在摩天大樓立橋,在影劇院、圖書館、博物館,更在人心。深圳的硬件建設是相當成功的,通過國際諮詢完成的市中心城市設計堪稱美輪美矣。但人的塑造難道人的塑造也能通過國際諮詢來完成?深圳當然是在創造一種全新的文化,它也沒有必要重走北京、上海的老路。然而這種新文化的象徵物總不該是歌舞廳夜總會,全新的深圳人(包括他們的下一代)也總不該只會炒股掙錢,或只會蹦迪泡妞,或只會玩電腦打高爾夫球吧?
更何況,任何新文化的創造都不可能沒有對傳統的繼承,而一個“開風氣之先”的城市也不能沒有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人文關懷。我們並不主張深圳人都變成學者和哲學家,或者像北京那樣,人人都是政治家,——這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我們更不希望深圳變得老氣橫秋,街上走滿了遺老遺少,——那將是可悲的也是可笑的。我們只希望深圳多一點厚重少一點浮躁,多一點深沉少一點輕狂,把現代和傳統、實踐和理論、工商和人文完美地結合起來。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建設特區的意義,不是造一個金溢彩的一夜城池、銷金窩子,也不是增一點產值,多收點外匯,更不是給香港再劃一塊郊區過去”(張冠生《揚州昨夜,深圳今宵》,深圳,畢竟還承擔著文化創造的歷史使命深圳是有這個條件的。第一,深圳事實上有不少讀書人,有不少關心人類命運和人生意義的人,只不過多半並不在文化機構中而已。對於深圳的文化建設而言,他們是一種隱
的存在,正所謂“大隱隱於市”惟其如此,他們所起的作用便有可能會超過那些在文化機構中吃政府飯的人。第二,深圳有很好的機制。儘管它自己沒有太多的文化積累和較強的文化力量,卻有可能在全國範圍內調動這些積累,借用這些力量。深圳畢竟是一個有
引力的城市,深圳的政策也相對靈活,完全有可能和內地某些有思想有潛力的學者建立一種雙方都自由、雙方都受益的聯繫,把他們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深圳加工、重組、包裝後再推向全國。總之,深圳可以先把自己建設成文化傳播的重鎮,然後再發展成文化生產的基地,就像先搞“三來一補”再自己開發新產品一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深圳已經有了自己的人文
神,這就是“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許多闖深圳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來到深圳以後,似乎一夜之間人就變膽子變大了,力量變強了,人也變聰明因為在他們看來,闖蕩深圳就是告別過去。過去的關係既靠不上,過去的包袱也不用背。於是,他們在心理上就先鬆了一口氣。心理上輕鬆了,思想上自由了,現實上又是無人可靠,潛能自然而然也就調動起來顯然,這個潛能是他自己調動的,這個包袱也是他自己放下的,因此是“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當一個城市以“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為人文
神時,這個城市的前程遠大也就是無庸置疑的世界上,還有什麼比自己更可靠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深圳,一定會是大有作為的。
寫完本書這最後一章,又是一年“東方風來滿眼”
節過後,大批的民工又將從全國各地返回深圳,形成一年一度的民工
。從去年秋天改寫北京,到今年
天寫完深圳,正是從秋天寫到
天,不
使人頓生輪迴之
。的確,如果說深圳是
天的故事,那麼,北京就是秋天的詩。北京是充滿詩意的,北京的秋天就更是詩意盎然。想想香山紅葉,秋夜衚衕,巍峨城闕瑰麗樓臺上的夕陽晚照,四合院老槐樹下談今論古細說前朝往事的大爺,再想想深南大道上四季常開的鮮花,世界之窗和歡樂谷
光溢彩的表演,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和那些夾著公文包行
匆匆的年輕人,真正“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五千年文明史彈指而過,21世紀就在眼前。中國的城市,又會譜寫怎樣的篇章也許,
天的故事還會再講下去,秋天的詩則會更加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