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發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莫吉一家大小一路陸路水路,直奔靖州,早已暈得七葷八素。剛到城門口,便有莫府僕婦等著,換過府中車輿後,再往前行,不多時便到了莫家大宅。

莫心棠經過這三年的修養鍛鍊,身子遠勝於昔,此刻,神倒還好,她透過轎簾縫隙,遠遠看見氣派豪貴不失莊重典雅的莫府宅邸,遠非青州莫吉那個宅子可比,倒也被震撼了下,雖然受了好些折磨,親爹後母也挫了些,自己倒也真穿到了個大家族裡不是!

一路上跟些小丫鬟打聽,外加廖婆子之前說過的好些,對著大莫家也瞭解了七七八八。

莫老祖並非什麼開國功勳,但也算髮家比較早的了。憑藉改朝換代未久,四下並不太平時,他巴上了個將軍,頗立了些軍功,封了個將軍,蓋了宗祠,這偌大宅邸也是最興盛的時候賞下的。只是往下,基因變異,這莫家再也沒出過能夠從軍的,反倒每隔一代出一、兩位走走文化路線,雖沒有出息到官位極盛,倒也守住了祖宅,把這莫家維持下來。

莫吉的親父莫策是唯一的嫡子,無才無德,什麼都是平平,只是重金聘了海昌侯府的小姐為,頗為有些沒落的莫家長了臉面。海昌侯府小姐育有兩子,就是莫維和莫吉了。

莫策早逝,長子莫維小時候家境真算不上好,只是沾了外家一些光,在那裡讀書受教,也頗受到了一些扶持,他自幼懂事,讀書刻苦,為人機警不失變通,仕途頗為順利,至今已經官拜三品,亦有望再往上一步,進入官宦頂級階層。

莫維為人方正,知恩圖報,於是也娶了海昌侯府的小姐為嫡,且一直未納妾室,莫大太太育有一子一女,俱已成年。

彷彿莫家子嗣一直不那麼繁盛,只有在他小弟莫吉那裡是個例外。莫維年長莫吉七歲,幼年時二人與母親相依過活,情甚深厚,莫維更擔起長兄的職責,親自教導幼弟讀書為人。無奈莫吉心資質皆是普通,加上有母親長兄作為倚靠,為人也不是十分發奮,讀書時勤勉了一陣後,做官後倒也懈怠了,唯有靠莫維一直庇護兼監督著。

不過莫吉心思簡單為人單純,倒也出不了什麼大紕漏,只是一些不上不下令人哭笑不得的瑣事罷了。另外,莫吉子嗣不少,也算對家裡有貢獻不是!

老太太還在,兄弟情親密,自是像之前一樣在莫府宅邸裡一起住著,吃穿用度統一料理。莫宅闊大寬敞,莫吉夫婦仍在之前的第二進西側一排屋子作為正屋安頓,這三年顯然重新修整過,倒也比青州那個體面富貴多了。姨娘們的屋子也是靠西一溜廂房。

另,莫大太太孫氏覺得如今孩子們也大了,按照府內的規矩,正澤正安都安排了單獨一個小院,姑娘們除了六姑娘莫葉棠年幼,仍隨蔣姨娘居住外,統一住在第四進一個大院裡,院內還有獨設的一個園子,既安全又舒服,各位姑娘的老嬤嬤和丫鬟們也儘夠住了。四位姑娘的房屋由影壁和樹木隔開,也算半獨立的居所了,如若小姑娘們想在一起繡繡花什麼的也是極方便的。

孫氏自然是按照嫡庶長幼分配屋子,所以莫心棠的住處是最好的,足足有五間大屋,兩間正房,三梢間,外加罩房和抱廈若干,另作為小姐閨房自然也是極盡細緻秀雅,在莫心棠眼裡甚是驚人!

另外三“棠”因在歸途上並未與莫心棠同乘,此時,對於幾年未見,突然冒出來的莫心棠,似乎都在待適應中,當然莫月棠已對房屋分配頗為憤懣,但礙於剛到靖州,不宜發作外,也算平安無事。

莫維一子一女俱已婚嫁,長女莫海棠四年前嫁與淮遠侯府次子為,至今只誕下一女;長子莫正峰直至考取進士後,三年前才娶了清貴文家嫡女為,育有一子一女,因莫正峰去年外放任職,是以文氏也隨著一起去打理,留下長女莫子芙如今由大太太孫氏照看,而長子今年出生在任上,至今還未回過靖州見過面。府內的大小事宜就仍舊由大太太打理。

此番莫吉回靖州,竟是增加了府內一半多的人口!一時間莫府倒也熱鬧了許多。老太太早已不理事,孫氏多年得莫維指示,形成了“對莫吉一家多加照拂,但主意要自己拿”的基本思路,加上兩家對於銀錢之類的都不怎麼計較,倒也相處得和諧。

這次卻似乎有些不一樣。

侄子們讀書倒不用自己管,但是眼看侄女們漸長,已經到了要帶出去、拿出手被相看的年齡了,不知道這三年在青州,她們的文化女紅、談吐姿態被教導得如何,也不知道對於她們的婚嫁俞氏是怎麼想的,總歸都是莫府的姑娘,也是莫府的臉面。

她決定去跟俞氏談談,搞不好,還要問問老太太去。

不得不說,一直以來,俞氏在長嫂孫氏面前,是有些憋屈的。

論出身吧,其實差距也沒有那麼大,俞家雖比不得海昌侯府聲威,當年在靖州也算數得著的大戶人家,後來沒落了沒辦法…只是另有嫡庶、正室繼室、嫁妝多少等若干差別,加起來覺矮了很長一截。

論親疏吧,海昌侯府是莫維莫吉的外家,孫氏是老太太的堂外甥女,進門又早,自然又比俞氏強了不少。

論長相吧,俞氏雖沒有多麼出眾,到底年紀稍輕,體態輕盈、面容豐白,又比較會打扮,而孫氏長相只能算是普通,也不在衣著上多費心思,只撿靖州大鋪子裡做出來的免費樣式穿穿而已,但偏偏一個又一個妾室通房納進門來的,不是大伯,而是莫吉,更不用提大伯莫維一貫的神情形容嚴厲正經,唯獨對著自己的嫡,少有的和顏悅

格吧,俞氏到底太要強正經了些,不如孫氏熱情大方。

論治家吧,這倒是俞氏的長處,偏偏這偌大的莫府,也輪不到她這個小嬸子來管家;另外,孫氏雖不及俞氏明能幹、且願意盡心盡力,但也算思路清晰,按照府內多年來的規矩行事,倒也把這府內管理得井井有條,甚至還有空閒陪伴老人、含飴孫。

諸多種種下來,襯得俞氏無一絲長處,每當在外,涉及妯娌比較的話題,便到顏面無光,但她也不敢妄圖謀算什麼,即使她不怕孫氏,那同樣姓孫的老太太,卻是極的,只是格怪異,不願在平常小事上留心罷了。

所以,等孫氏找上門來,熱情洋溢問她,缺什麼或佈置有什麼不妥時,俞氏也都含笑客氣了。二人便開始閒話家常,無非也是這三年青州如何,家裡如何,另外,便是子女,姑娘哥兒們喜歡什麼,讀了什麼書之類的。

俞氏大致也知道孫氏的意圖,於是便撿這幾年姑娘們的生活細細說了,月錢還是按府內的規矩,配了幾等多少個丫鬟嬤嬤,吃穿起居如何,還重點說了讀了什麼書,寫了多少字,學過什麼女紅,練過什麼規矩禮儀等等,想了想,還補充了幾個姑娘的格脾

孫氏聽著,覺得,雖比不得當年海昌侯府里居移氣,養移體,尊貴費心地教養姑娘,也比不得自己當年教養海棠,但是,以俞氏的底子,青州的狀況,也算過得去了。

聽俞氏的意思,好像不用再正經教姑娘們唸書了,平常帶著繼續練練字也就過去了,倒是其他方面還是要“集中提升”一下。孫氏立即與俞氏商定,把當年教導海棠的靖州錦繡閣有名的女紅師傅莊嬤嬤再請回家中來,花些時間集中教導姑娘們;再尋個女師傅來,既能教授琴藝,姑娘們讀書若有什麼問題,也能指點一二。

此外,姑娘們的規矩先由老太太身邊的孫媽媽看著,如將來有什麼需要(哪個姑娘嫁入大戶),再去尋個宮裡待過的老嬤嬤來訓導一番。

末了,孫氏笑道,雖然姑娘們什麼都不缺,但回到靖州,她這個做大伯孃們,總要為她們添添妝,新作的首飾衣服們明後天也就送到各屋了。俞氏自是表示萬分謝,除了從青州帶來的豐富禮品早已送去,還額外拿出個成不錯的硃紅瑪瑙串子讓孫氏帶與小姑娘莫子芙。

完了後,俞氏想到一事,她微躊躇了下,將莫心棠靜養的事情,簡略地與孫氏道了,順道也托出了蔣姨娘當年失子之事,說明,因被誣賴栽贓,三丫頭一病不起,只能閉門靜養。

孫氏聽罷倒是相當吃驚,不大的眼睛睜得甚圓!

她一路順遂,自己是嫡女出身,莫維又從未納過妾,雖然也聽說過不少內宅風波,但顯然未想過這種汙七八糟的事情會發生在身邊。又想到莫心棠,在她的記憶裡還只是個五六歲的瘦弱女娃娃,竟這麼著被靜養了這三年。

她下意識喃喃了一句“可憐見的”想起莫維平對自己的“教導”不管接下來的俞氏的自責慚愧慨,也不肯再對此事發表什麼評論,只是表示知曉了。不多時,便匆匆告辭了。

晚些時候,孫氏來到老太太所居的正屋,這兒雖在府邸的靠後方,卻是這府內最好的屋子,通風采光,舒適靜謐。如今老太太也不怎麼愛出門,所以莫維還特意在這個小院中修了個佛堂和靜室。

此刻,莫老太太剛用罷晚膳,今小兒子回府,受了些人請安,費了點神,正靠在厚錦緞軟榻的靠背上,微闔著眼休憩,屋角檀木几上擺著一盞紫銅狻猊香爐,靜靜地吐著淡淡香氣。見大兒媳這個時辰還過來,想是有事了,不緊不慢吩咐大丫鬟素錦給孫氏泡了熱熱的碧螺來。

孫氏倒不囉嗦,也沒提及自己今怎麼賢惠地與俞氏商議安排姑娘們的生活,直接就回了莫心棠並蔣姨娘之事,敘述了俞氏的原話,自己未添一詞。

只是見老太太許久不語,她倒是有點擔憂地問道,“娘,你看這事要不要再查查?還有那三丫頭,也不曉得現下是什麼摸樣…”莫老太篤悠悠地撥了撥已經花白的髮鬢,道,“要作怪的,遲早還會出來作怪…有什麼好急的!”又道,“就算…好歹是我莫府嫡出的姑娘,到底是小門小戶的庶女出身,她也忒小家子氣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