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進兵西藏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既承親王謙辭,我就僭越了。”延信隨即將他希望速戰速決的想法,很透徹地作了一番講解。
這當然是一個能夠獲得一致支持的策劃。不過,作戰不能有後顧之憂,如今達賴在軍中,必得分兵保護。行動亦受拘束,達什巴圖爾認為這一局必須籌妥善之策。
“親王的見解高明之至。”延信衷心同意“請大家出主意,只要妥當,我無不聽從。”
“將軍!”默爾臺吉問道“卑禾羌海偏西有個海心山,你可知道?”
“卑禾羌海”就是青海,蒙古人則稱之為科科諾蘭。延信點點頭答說:“我知道青海之中好幾個小島,以海心山為最大。”
“不但最大,也最好。是蠻之幛中的樂土,樹木青蒼,風景絕佳。海心山上有好幾個廟寺,不如送達賴暫且在那裡安。等打退了策零敦多布,再去奉
。”
“這個主意好!”延信問道“各位以為如何?”
“確是個好主意。”達什巴圖爾說。
延信心想,新達賴的安全固不能不重視。達什巴圖爾也是個緊要人物,萬一有何差池,責任甚重,因而順理成章地說:“我想就煩親王陪達賴到海心山暫住,靜候捷報,請勿推辭。”達什巴圖爾看一看他的臉笑道:“莫非將軍以為我老了,上不得戰場?”
“哪裡,哪裡!親王老當益壯,我是最佩服的。不過,尊敬達賴,我想該由新王相陪。”聽他言詞懇摯,解釋的理由也很站得住,達什巴圖爾領受了好意,深為動,當即表示接受。
“那麼,我就將達賴鄭重託付給親王了!”說罷,延信起座長揖。
這一下,更是面子十足。達什巴圖爾還禮以後,對五臺吉有番話說。
“羅卜藏,你們聽好了!”達什巴圖爾的長子叫羅卜藏丹津,他這樣指名稱“你們”自然是包括青海五臺吉在內,所以都跟著羅卜藏站了起來聽訓。
“天朝大皇帝,恩澤如天之高,如地之厚,如今派延將軍護送達賴安藏,順應青海蒙古子民的意願,我們當然要效前驅。延將軍亦是金枝玉葉,肅親王的孫子,當今皇帝的胞侄。你們都看到的,體恤我上了年紀,不讓我親當前敵。這樣殷厚的情意,我實在動。為人當知恩圖報,你們應該
延將軍,格外奮勇!這亦是替我、替青海爭氣。”
“不敢,不敢!”延信遜謝“親王說得太好了!”
“你們還不替延將軍道謝!”達什巴圖爾叱斥著。
於是由羅卜藏領頭,向延信行禮。但延信卻忽然覺得不樂,因為他在無意中發現羅卜藏眼神閃爍,帶著點悻悻然的表情,心裡在想,這個人,可得好好防他。
將達賴與達什巴圖爾送到海心山以後,延信決定立即動手。但由東往西,一直到柴達木盆地所設的“軍臺”不斷派人來報,策零敦多布在構築防禦工事,似乎有擋路堅守的模樣。倒使得延信有些著急了。
細細研究下來,共有三策破敵,一是硬攻,二是奇襲,三是誘敵。他無法確定哪一策最好,便又召集部將共議軍情。
“自然是硬攻!”羅卜藏說“天朝大軍,兵將猛,怕什麼?”語氣與神態,都帶著譏刺的意味。
延信聲不動地在心裡盤算,世人雖意存輕視,但也不能說他的話錯,聲勢奪人,亦是用兵的一法。
儘管也有人贊成誘敵之計,而延信畢竟作了硬攻的決定。這等於是接受了羅卜藏的挑戰,有些看出了其中曲折的,都默默地在注意,要看延信是如何硬攻?
很快地看出來了,延信是以軍威懾敵之膽,先派出先鋒兩隊為斥堠,相距約三五十里,大軍接續前行。
首先是平逆將軍的大印與王命旗牌,由親軍校捧著,在兩行執旗的馬隊護送之下,作為前驅。
接著是大纛旗高舉,護纛的銳,刀出鞘,弓上弦,目不斜視。
跟在後面的是將軍的屬官,文武皆有。
間隔一大隊人馬以後,是將軍的輜重,有馬有駱駝。
然後是旗步相間的各種作戰隊伍。
延信親自督隊,左右親軍夾護。
但是遍野刀光旗影,綿亙數里;軍容真個如火如荼,壯觀之極。
果然,軍臺報來,策零敦多布的陣地,亂紛紛地已怯意。
延信由於先聲奪人,更增信心。下一天便命羅卜藏率隊出擊。
“臺吉,”延信在頒令之前,先有一番話說“我久聞你智勇雙全,這破敵的第一功讓給你。不過,凡事不可強求,勝敗亦兵家常事。倘或出師不利,你須記著,我領大軍為你全力後援。你不要做出了讓我對不起親王的事來!”意思是羅卜藏如果兵敗不退,以致陣亡,便是他對不起達什巴圖爾。
這些話看似體恤,其實卻在將。羅卜藏心裡很不舒服,立意要爭一口氣,所以冷冷地答說:“請將軍放心,我還不至於敗給策零敦多布!”
“切切不可輕敵!”延信仍然誠懇地叮囑“勝了不可窮追!孤軍深入,兵家大忌。”這一次不言敗而言勝,羅卜藏心裡比較好過些了,答一聲:“理會得!請將軍看我明天一早破敵。”第二天黎明時分,羅卜藏帶著他所屬的三千人,歸數出動。排面拉得極寬,所以在後面的大軍,只在漫天煙塵中,聽得萬蹄奔騰,如夏荷塘急雨,那喧譁之聲,令人興奮不已。
等塵沙稍定,延信隨即下令,派黑龍江馬隊埋伏接應,如果羅卜藏敗回,先不必攔截敵人,等全隊皆過,斷他們的歸路,逆向進擊。
黑龍江的馬隊都屬於滿洲索倫族,世居黑龍江兩岸,以漁獵為生,還是半開化的野人,但強弓善,勇猛絕倫,而且說一不二,最忠實不過。
領隊也是索倫人,官拜副都統,名叫虎爾木,領了將令,隨即出動,照計行事。
接著延信又下令警戒,調集所有的火槍管,置於前列,壓住陣腳。
部署已定,傳令召驍騎校椎椎進見。
這椎椎是蒙古人,名字念做“吹吹”其名甚怪,其人更異,身不滿五尺,長了一對碧綠的眼睛,與一身又長又黑的汗,像一頭猩猩。此人被延信視如至寶,因為他有三項人所難及的長處,對於行軍作戰,幫助極大。
第一項長處是目力特佳,登高望遠,三千里外像羊這麼大的東西,就能辨識無誤。不過,這項長處在西洋的望遠鏡傳入中土以後,比較不太重要了。
第二項長處是記過人,不論什麼人,不論什麼地方,只要見過到過,就再也不會忘記。哪怕是變了形,也逃不過他那一雙碧綠的眼睛;因此每逢抓到諜探
細,都要請他來看一看,他一眼就能斷定,此人在何處見過,當時是何神態,著何服飾,甚至能指出此人是否經過化妝。
這雖難能可貴,但用處不大。在外行軍或者風沙驟起,平空添了許多沙堆,或者大雪紛飛,彌望皆白,沒有山川樹木,更無人家樓閣,可藉以辨識方向,非
路失道不可。但有椎椎在就不必擔心了。
第三項長處,在緊急時,可保一軍之命。
原來椎椎不但目明,而且耳聰。沙漠中皆是伏泉,遇到缺水,全軍皆渴,幾乎要瘋狂時,只要椎椎騎著馬在周圍找一找——以耳貼地,細聽片刻,總能找出泉水來。
如今延信要借重他的是第一項長處,登上高處,看一看羅卜藏的動靜。
椎椎欣然領命,並且作了約定——身藏三面旗子,勝為紅旗,敗為白旗,不見蹤影則為黑旗。
等他策馬出陣,延信又派出騎哨——兩人一隊,一里一站,一共派出去六十個人,回來了十個,知道椎椎已在廿五里以外了。
到得中時分,只見兩匹黃馬絕塵而馳——是最後一隊騎哨傳信來了。
延信得報,出帳立等。騎哨一到,滾鞍下馬,氣急敗壞地大叫:“白旗!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