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節-第六十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北疆各邊郡的屯田區實施了新田制後,谷粟產量一直在增加,雖然增產的速度很緩慢,但積月累後,邊郡的貧瘠會慢慢得到改善。邊郡富了,百姓留下來了,大漢廣袤的疆土也就能守住了。”

“但是…”李瑋突然加重了口氣“朝廷有政策,門閥世家和商賈富豪們自然也有對策,他們絕不會滿足於收回本息,他們肯定要想方設法在邊郡的土地和百姓身上榨取數倍於本息的錢財。而這種沒有節制的殘忍的盤剝會把邊郡迅速推進戰亂的深淵,所以…”李瑋拿起了一卷文卷“我們要制定墾田戍邊之策,要保證邊郡百姓的生存,要制約和打擊門閥商賈們肆無忌憚地剝削,要確保西北兩疆的穩定。”

“同時實施屯田制和計口授田制?”徐榮問道。

“對,朝廷在移民屯田的同時,授予移民一定數量的土地,減免田租,以確保他們的生存。”李瑋笑道“移民的生存有了保障,邊郡的穩定也就有了保障,而這些門閥富豪們想在三十年內收回本息,就要好好安撫和善待移民,否則他們將血本無歸。”

“朝廷的新田制已經奪走了門閥世家的‘蔭戶’,這次‘墾田戍邊’又奪走了他們的佃農和田僮,各地門閥世家的實力再一次遭到了重擊。”李瑋得意地揮揮手“但還不夠,朝廷還要進一步削弱他們的實力,把他們對社稷的危害降到最低。”徐榮頭一暈,覺心力瘁,有些支撐不住了。他現在能理解長公主為什麼對李瑋恨得咬牙切齒了。這一連串的重擊,打到誰身上,誰都受不了。

“墾田戍邊”之策已經嚴重損害了門閥富豪們的利益,然而這位丞相大人意猶未盡,還要繼續發起“攻擊”勢必要把門閥富豪們打得落花水。

張燕臉上的笑容也有點僵硬了。如果沒有大將軍的書信,他不會旗幟鮮明地支持李瑋,畢竟這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李瑋得隴望蜀“胃口”越來越大,這讓他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絲不祥的預。如果任由李瑋這樣持續不斷地改制改下去,會不會有一天“改”到軍功階層“改”到自己頭上?

田疇心驚跳,小心翼翼地問道:“仲淵兄,除了‘墾田戍邊’之策,你還有新的改制之策?”

“當然…”李瑋仰天打了個“哈哈”臉顯憤怒之“年初,朝廷為了奪回被門閥富豪們搶去的財富,制定了一套改制之策,結果阻力重重,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賠上了鄭玄大師一條命,才勉強得以頒佈實施。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尤其對‘九品官人法’的妥協,更是為社稷安危埋下了隱患。事後我越想越後悔,我覺得大司馬的擔憂非常有道理。”

“我們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察舉制的弊端,由此可以推測出這個‘九品官人法’的弊端。將來門閥世家勢必會因此法而得以鞏固和壯大。看看今的關西楊家、汝南袁家、關中馬閥、冀州崔家等大門閥,哪一家不是門生弟子成百上千,勢力遍及朝野上下?此法如果大力推廣,一兩代人之後,這朝堂內外還有我們後代的容身之地嗎?靠這些吃大漢的大漢的血,置大漢利益於不顧的門閥世家們的後代能讓大漢中興,能讓大漢繁榮昌盛?”李瑋鄙夷地撇撇嘴“做夢去吧。”

“怎麼?你有更好的選拔辦法?”張燕急忙問道。

“我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只能把選拔制度稍稍改一下,以便對我們更有利。”李瑋看看屋內眾人,笑著問道“請問幾位大人,你們參加過朝廷的試經(儒家經文‮試考‬)嗎?”眾人都搖搖頭。

“我參加過一次。”李瑋說道“正是那次試經,我成績出眾,才被朱儁老師看中,拜在他的門下。如果沒有那次試經,我也沒有今天。”

“朝廷很少通過太學試經的方式選拔人才。”徐榮說道“由於朝廷的察舉年年舉行,郎署裡的郎官人滿為患,所以一般情況下,試經要很多年才能進行一次。你機遇很好啊。”接著他略略皺眉,疑惑地問道“你想以試經的方式選拔人才?”

“對,太學諸生只要通過試經,馬上就可以取得入仕資格。”李瑋說道“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參加試經。試經也是三年一次。第一年在各郡試經,成績優異者第二年到州府參加試經,第三年到京城太學參加試經,‮試考‬合格者,即可入仕。”李瑋很興奮,滔滔不絕地詳細解說了“試經選拔制度”和具體的選拔‮試考‬方法。

“它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嚴重打擊了門閥世家的實力,削弱了他們的權勢,減小了他們對社稷的危害。”李瑋很興奮地說道“此策實施後,不管你是研習今、古文經學的儒生,還是研習新經的儒生,只要你有真本事,‮試考‬成績優異,你就可以入仕為官,這比察舉制、九品官人法更加公平、公正,相信各地的儒生們肯定會支持和響應。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嘛。”

“另外,為了儘可能挖掘和發現人才,我們也不要只‮試考‬儒家經文,還可以‮試考‬史學、律法、辭賦、琴棋書畫,各種各樣的人才都可以通過‮試考‬入仕嘛。”

“好辦法,好辦法。”田疇連聲讚道“現在朝廷需要大量的官吏,靠三年一次的‘九品官人’選拔人才,數量太少,這個試經制度正好可以彌補九品官人法的不足。中正也是人,他在品評儒生的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門第、人情等因素,勢必會遺漏太多人才。實施試經選拔制度後,這些人如果不能通過中正獲得資品,還可以通過試經取得資品,這樣一來,儒生入仕的途徑多了,朝廷得到的人才也就多了。一舉多得,一舉多得啊。”張燕沉良久,擔心地說道:“從長遠來看,試經選拔制度不問門第,只論才學,的確有利於朝廷選拔人才,而且短期內對那些研習今古文經學的儒生們來說也非常有利。只是,這兩種選拔制度一起實施,必定有輕有重。試經選拔制度不利於門閥世家擴大和鞏固自己的權勢,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反對,如果九品官人法為重,那將來…”

“現在朝政控制在我們手上,我們可以利用各種辦法迅速擴大試經選拔制度的影響力。比如擴大選拔人數,任用官吏時主要傾向於試經選拔的儒生,試經選拔的前幾名可以直接入朝為官或者到地方上出任秩俸千石的縣令等等…”李瑋毫不在意地笑道“試經選拔制度是個新制度,九品官人法也是一個新制度,但由於試經選拔制度更顯公平、公正,可以給儒生們帶來更大的利益,毫無疑問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而失去了儒生們支持的九品官人法難以為繼,很快便會消失。”

“如果門閥富豪們堅決反對怎麼辦?”徐榮面有難“不能把他們得太狠了,狗急了都要跳牆,何況人?”

“是啊,仲淵,這個時候血腥肅貪,後果難測啊。”張燕也勸道“長公主甩手走人,其意思很明顯,她就是堅決不同意殺人。如果長安出了什麼亂子,影響了中興大業,我們的麻煩就大了。”

“事情鬧到這種地步,不殺人行嗎?”李瑋冷笑道“大漢律的尊嚴在哪?朝廷的威信又在哪?如此姑息縱容,吏治怎能不敗?”

“你想殺多少?”徐榮有些生氣,怪地問道。

“這要看他們願不願意向朝廷低頭?願不願意俯首帖耳,不再和朝廷明爭暗鬥。”李瑋從案几上拿起一卷文書,打開,然後放到了徐榮面前。

徐榮面顯驚。張燕和田疇圍了上去。

“重修《刑律》?”田疇吃了一驚“仲淵兄,你瘋了?殿下不會答應的。當年在晉陽的時候,朝中大臣曾三番兩次上奏要求修改《刑律》,但都被長公主斷然拒絕了。”

“現在長公主不在長安,代理國事的是大司馬。”李瑋淡淡地說道“《刑律》如果不改,這次不是死一個人、十個人的問題,而是死幾千人的問題。”

“重修《刑律》,事關重大,我豈敢擅自做主?”徐榮搖搖頭,苦笑道“仲淵啊,你現在不但著他們低頭,還要砍他們的腦袋。在砍腦袋之前,還要著他們把自己的墳墓挖好,你是不是太過了?”

“是嗎?”李瑋笑了起來,把案几上的文書一把搶了過來“既然他們不願意給自己挖坑,那隻好把屍體丟到亂墳崗喂狼了。”

“仲淵…”張燕望著李瑋,神情凝重地問道“你肯定長公主會答應?”

大家正在读